随着耳外科显微技术的提高,对鼓室硬化的认识逐渐加深.高分辨CT在耳科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重要位置,现对鼓室硬化高分辨CT表现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
突发性聋是是耳科急症之一,具体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激素治疗突发性聋已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近年鼓室内激素局部注射已经成为突发性聋治疗的热点[1,2].对于2型糖尿病伴突发性聋患者,由于激素全身使用的不良反应,鼓室内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可提供更多选择.本文对我院2009年7月~2012年1月收治69例2型糖尿病伴突发性聋患者行鼓室内注射给药,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聋,排除另耳存在其他原因所致的耳聋疾病,经耳科常规检查和相关检查排除外耳、中耳、中枢神经系统及外伤所致聋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制定的突聋诊断标准[3].患者共69例,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35~68岁,平均(43.6±18.6)岁.入选患者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确诊为2型糖尿病;②突发性聋发病时间1 d~2周,未接受其他治疗;③明确告知激素局部应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作为首选治疗的原因.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左耳耳鸣、听力下降8年于2005-04-18入院.耳鸣为搏动性,与脉搏一致,无头晕及眩晕,听力下降为渐进性加重,既往无其他手术史及疾病史.
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双侧耳闷、耳鸣10余年来诊.自幼感双耳闷、耳鸣,吸鼻后改善,否认耳流脓史.专科检查双侧外耳道干净、通畅,双鼓膜完整但明显内陷,自行捏鼻鼓气后双侧鼓膜向外膨出,吸鼻时鼓膜内陷且与砧镫关节相贴,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欠佳.双侧鼻腔黏膜光滑,淡红色,双下鼻甲不大,鼻腔干净,未见分泌物.鼻咽镜检查双侧咽鼓管13通畅,鼻咽顶未见腺样体残留.
原发性中耳类癌(primary cacinoid tumor of middleear)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中耳低度恶性肿瘤,属于神经内分泌腺瘤的一种,也可以起源于缺乏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中耳腔内.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
1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耳听力下降,左耳下降为主,呈进行性加重,伴间断性低调耳鸣,无眩晕、恶心、呕吐,无外耳道流水史,自述右下肢骨折4次,左上肢骨折2次,最后1次骨折为4年前.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左侧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10余年,加重2个月,于2011年8月入院.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流脓、流水,无疼痛、无发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给予耳内滴用双氧水、氧氟沙星滴耳剂,均能好转,但每年均有发作,并听力逐渐下降.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以"右耳被体温计捅伤后半小时"于2005-08-11来诊.受伤当时即感右耳内剧痛、听力明显下降伴右外耳道出血,无耳鸣、眩晕等伴随症状.接诊时耳痛已消失,右外耳道内可见血性溢液,外耳道底有发亮的玻璃管碎片和小水银珠残留,右鼓膜弥漫性充血,标志不清,鼓膜前下象限类圆形穿孔,直径约5 mm,鼓室内似有管形物体存留,颞骨CT示:右鼓膜后可见似金属管样物,长约1.5 cm,右外耳道内及右咽鼓管鼓室口附近有多个点状金属密度影(图1).
中耳乳突重建是耳显微外科最常见的术式之一,在清除病变的情况下,中耳乳突重建为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就中耳乳突重建外科中的常见类型、方法、材料及效果进行综述.
耳鼻咽喉解剖结构复杂且部位隐蔽,较难直接视及,随着鼻内镜及数字图像采集装置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认为有必要保存下来的病例影像资料,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缺乏数字图像采集装置,使许多病例资料无法保留,且数字图像采集装置受采集芯片的限制,采集的图像像素相对较低.本研究旨在探索鼻内镜下利用普通数码相机拍摄清晰图像的方法,应用数码相机镜头直接接触内镜目镜,将所观察的图像拍摄下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鼓室硬化症是常见的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的中耳疾病之一,和慢性中耳感染密切相关,被认为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后遗症,近年逐步受到关注,但引起鼓室硬化的具体原因、发病机制和预后转归尚不明确.本文主要就鼓室硬化症的临床诊疗现状做一总结.
振动声桥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中耳植入式助听装置,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声能转换成直接驱动听骨链的机械振动,从而放大听骨链的自然振动或直接传送到内耳来提高听力,为临床开拓治疗听力障碍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振动声桥的工作原理、植入适应证、禁忌证、疗效及并发症做一综述.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biofilm,BBF)是细菌自行集合的多细胞复合体,生物膜内细菌能模拟多细胞生物的行为,可以相互协调共同享有最经济合理的生存条件,并且显著增强对抗生素、杀菌剂以及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成为临床上难治性感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耳感染性疾病如:慢性中耳炎、胆脂瘤和中耳植入材料的相关感染都与BBF有关.本文介绍BBF的定义、形成、人类疾病的BBF表型和其致病机制,并对BBF相关的中耳持续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要综述.
中耳畸胎瘤在国内外极其罕见,国内仅见个例报道,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误治。本文通过复习文献,总结中耳畸胎瘤的病因和分类、组织病理学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表现,整理出诊断思路、治疗策略,并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从而对中耳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做一探讨。
先天性中耳畸形是导致耳聋的原因之一,目前报道可分为四类:①先天性镫骨固定;②先天性镫骨固定伴听骨链畸形;③先天性听骨链畸形,但镫骨骨板活动;④先天性蜗窗或前庭窗发育不全或重度发育异常.先天性中耳畸形的发生与鳃器的发育障碍有关,挖掘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致病基因主要是通过对传导性耳聋的综合征家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表型多样,但在根本上都与中耳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相关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且通过不同途径参与中耳的发生和发育过程.本文就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胚胎病理学、组织发生学、临床分类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综述.
CT仿真内镜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立体、直观的影像检查技术越来越成为常规断层影像的有利补充,本文就近年来CTVE在耳科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手术是治疗中耳炎、肿瘤等中耳病变的常用方法,其治疗效果及术后有无并发症与术者术前对该区域解剖、变异的了解、准确评估病变范围有重要关系.影像检查可在术前客观显示颞骨解剖及病变信息,并在术中实时定位、术后评估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中耳微型肺"理论是关于中耳炎发生机制的重要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耳正常的生理功能,将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虚拟耳镜足将高分辨率螺旋CT产生的容积数据与计算机软件图形处理技术结合产生的中耳结构三维图像,为中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本文对虚拟耳镜原理、检查技术以及临床进展做一综述.
有限元分析技术作为一种与计算机相联系的工程分析技术,由于其简便、精确、高效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中耳微观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在鼓膜、听骨链振动模式、中外耳声压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中耳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腺瘤的一种,是一种罕见的中耳低度恶性肿瘤,国内外仅有零星病例报道.中耳类癌具有非特异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需靠免疫组化和电镜支持.
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治疗内耳疾病的新方法在临床已开始广泛应用.然而,其临床疗效尚不确切,合适的给药方式、种类和方案仍不清楚,对激素在内耳的具体作用机制认识也十分有限.本文综述了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内耳疾病的新进展.
耳畸形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畸形.发育不良的外耳通常伴随着中耳的畸形,而内耳畸形合并外、中耳畸形则较少.本文将外耳与中耳畸形合并讨论,重点综述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流行病学、分类、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法的进展.
在中耳手术中,后鼓室操作的挑战性是长期以来被公认的.后鼓室空间狭小、难以完全暴露,容易成为病灶残留的潜在区域,且后鼓室的解剖结构精细复杂,至今还未被完全清楚的界定.本文就后鼓室的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的新近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为该区域的手术处理提供较准确的解剖学基础.
咽鼓管功能对维持中耳腔压力平衡起重要作用,是中耳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发现中耳经粘膜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在中耳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对机理及意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随着人们对中耳解剖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化,对与中耳相连的一些间隙的形态特点、分型及其与中耳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清楚.了解关于这些间隙的知识,有利于在中耳的手术中主动发现和清除病变,理解这些病变的来龙去脉,安全准确地进行操作.
先天性外耳畸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耳廓畸形,伴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常与中耳畸形合并发生,影响容貌和言语交流.除了重塑耳廓改善外观,外中耳畸形患者,尤其是双侧畸形患者还有迫切的改善听力的需求.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治疗需要整形外科和耳鼻咽喉科两个专业的配合,如果伴有半侧颅面骨发育不良,还需要颅颌面外科的协作.全耳廓再造是整形外科最具挑战的手术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不仅再造耳的外形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全耳再造的技术手段也更加丰富.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全耳再造技术主要包括在Tanzer[1]技术基础上改良的Brent[2,3]技术和Nagata[4]技术及扩张耳后皮肤的全耳再造技术[5],而后者由于适合不同耳后皮肤条件的耳廓再造,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是临床常见畸形,主要表现为耳廓发育异常和听觉功能障碍.除美观问题需要行耳廓再造外,更有因听力下降而导致的言语和语言发育迟缓、交流困难、认知障碍、学习能力差及行为异常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尽可能早的对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听力学评估,进行适合的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发生是胚胎发育期受多种因素(环境因素如药物、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及遗传因素如家族遗传病史)的影响,从而导致耳廓形成不完全、缺失等.根据外观形态表现对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分度,Ⅰ度:耳廓的大部分解剖结构存在,但轮廓较正常侧小;Ⅱ度:耳廓的多数解剖结构消失或无法辨认,残留的结构尚存部分耳垂,形态各异,但大多数外观呈现花生状、腊肠状和舟状,大多伴耳道闭锁、耳甲腔消失,此类型最多见;Ⅲ度:残留组织仅仅呈现小的赘皮、凸起,也称小耳症.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常伴发同侧下颌骨、颧骨及颞骨发育不良,同时偶有伴发同侧面神经发育不良所致面神经部分功能障碍.另外一些面部综合征,如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等也会伴有外中耳畸形的临床表现.国内外对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发病率的报道有很大的差异,我国1988~1992年间平均发生率为1.40/10 000[2],1993~1998年发生率为5.18/10 000[3];男性的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为2∶1[4],而日本学者报道的数据是3∶2;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右、左、双侧均可发生,比例为5∶3∶1[4],日本学者报道为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