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儿童因抵抗力较差,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是儿童听力障碍重要原因之一[1].我科自2011~2012年收治的4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高压氧对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应用不当可引起中耳并发症,为阐明高压氧治疗对中耳的影响,我们对6年来接受高压氧治疗的85例患者进行了耳部检查和鼓室压图测试.
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采用经咽鼓管插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一种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及中耳腔黏膜分泌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耳腔负压、积液为主要病理变化,听力下降、耳闷、耳鸣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常见疾病[1].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渗出液滞留于中耳而无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目前治疗方法颇多,但据报道疗效差别极大.本研究所用方法为"咽鼓管吹张法",又与常用的导管吹张法有所不同,本法是经纤维鼻咽喉镜直接接氧气吹张咽鼓管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改良的导管吹张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副作用是影响咽鼓管功能,常合并有分泌性中耳炎,即使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照射耳,其鼓室导抗图峰压值在放疗前、后也呈明显波动性变化[1].我科通过布地奈德混悬液加沐舒坦氧气驱动雾化吸人治疗,观察其改善咽鼓管功能的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鼓膜完整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常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疗效报道不一.我科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以来6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纤维喉镜下咽鼓管、中耳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61例,74耳.男34例,女27例,年龄23~63岁,平均43.5岁,左耳23例,右耳25例,双耳1 3例(26耳).病程3个月~2年;74耳均有耳闷胀感,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部分伴低调性耳鸣和耳内水泡音.检查见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变短、分散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锤骨柄变水平,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膜呈粉红色、黄色或琥珀色、灰白色,活动度降低.34耳可看到液平面或气泡.纯音听力测试48耳为传导性聋,26耳为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鼓室曲线B型51耳,C型23耳.鼓室冲洗出黄色黏稠液14耳,淡黄色稀薄液38耳,白色黏液18耳,无明显黏液4耳.
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双侧耳闷、耳鸣10余年来诊.自幼感双耳闷、耳鸣,吸鼻后改善,否认耳流脓史.专科检查双侧外耳道干净、通畅,双鼓膜完整但明显内陷,自行捏鼻鼓气后双侧鼓膜向外膨出,吸鼻时鼓膜内陷且与砧镫关节相贴,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欠佳.双侧鼻腔黏膜光滑,淡红色,双下鼻甲不大,鼻腔干净,未见分泌物.鼻咽镜检查双侧咽鼓管13通畅,鼻咽顶未见腺样体残留.
吸鼻所致的巾耳疾病是指由于咽鼓管关闭功能障碍,患者用习惯性吸鼻消除耳部不适症状,人为的造成鼓室高负压,咽鼓管被吸锁,引起咽鼓管主动开放功能障碍,继而导致中耳渗出、鼓膜内陷或内陷袋形成、中耳不张或牯连性中耳炎、胆脂瘤等耳病综合征.
腭裂患者常伴中耳功能障碍和听力损失,本文对其发病情况、主要病因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期望腭裂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
咽鼓管功能对维持中耳腔压力平衡起重要作用,是中耳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发现中耳经粘膜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在中耳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对机理及意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本文对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与咽鼓管开张功能的关系及这两块肌肉的肌电图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咽鼓管粘膜的超微结构及其细胞生物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进行综述.分析了正常咽鼓管粘膜的细胞分布和粘液纤毛输送系统的功能特点,并与分泌性中耳炎时上述结构的变化做了对比.同时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更进一步探讨了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认为表面活性物质、粘液素、水通道蛋白、溶菌酶和乳铁蛋白等细胞分子对其病理生理有重要影响.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腔的细管,通过间断性的开闭,使中耳腔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咽鼓管通气功能不良导致的航空性中耳炎和变压性眩晕严重影响飞行安全,所以咽鼓管通气功能检测是招飞体检过程中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我们对济空2008-2010年招飞体检过程中,咽鼓管通气功能常规瓦尔萨尔瓦法( Valsalva method)[1]检查异常的135名学生进行了鼓室导抗检测,其中116名的鼓室导抗图为A型正常鼓室导抗图,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类疾病手术方法。它主要针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有效率高且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工作原理、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对于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ETD)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咽鼓管咽口的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dilati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目前已成为治疗阻塞性ETD的新技术。目前的资料显示BET应用简单可行、安全,已使很多患者受益。BET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今后应开展多中心的研究,统一手术适应证及疗效评估的标准,建立随机对照,并进行长期观察,才能较为全面的评价BET对ETD的治疗效果。
咽鼓管功能障碍为耳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听物朦胧感、耳闷胀感、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目前,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义、诊断标准以及有效的咽鼓管功能测试和症状评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仍存在争议。因此,探讨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研究及治疗现状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FiberLaseTM CO2激光光纤与内镜配合使用时,很容易到达鼻咽部施行门诊手术.CO2激光可有效精确的切除咽鼓管开口部位的组织,同时具有止血功能.术后1个月和3个月报道称,最初症状得到了改善,内镜检查显示咽鼓管腔扩张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