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一种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及中耳腔黏膜分泌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耳腔负压、积液为主要病理变化,听力下降、耳闷、耳鸣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常见疾病[1].
气管及支气管异物为临床急症之一,主要发生于儿童,但也可发生于成年人或老年人[1].成人气管及支气管异物常常与手术创伤和意外事故有关,其临床特征不同于儿童[2].为了进一步探讨成人气管及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我们回顾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疾病,成年人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耳闷、耳鸣,主要特征是鼓室积液和传导性聋,常见原因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黏膜分泌障碍.临床上某些疾病早期同样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1].现将近期遇到的误诊病例报道如下.
2012-03-20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在官方网站http://cid.oxfordjournals.org发表了儿童和成人急性细菌性鼻及鼻窦炎临床指南.该指南由多学科专家(包括临床和实验学专家、急诊医学专家、耳鼻咽喉科专家、公共健康专家、流行病专家、成人和儿童感染疾病专家)在收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数据类型和推荐等级分别进行了分类和分级,充分反映了所依赖数据的可靠程度.指南重点突出临床实用性,主要针对社区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实习医师、儿科医师、急诊医师和变态反应科医师.
1 急性细菌性鼻及鼻窦炎急性鼻及鼻窦炎(acute rhinosinusitis,ARS)被定义为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急性炎症,90%~98%由病毒感染引起,仅2%~10%由细菌感染引起.因此,急性细菌性鼻及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ABRS)非常少见.尽管如此,临床上仍经常用抗生素治疗ARS,导致抗生素的滥用.该指南的目的正是避免急性病毒性鼻及鼻窦炎(acute viral rhinosinusitis,AVRS)患者和能够自愈的ABRS患者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并减少或防止呼吸道病原菌耐药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