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儿童因抵抗力较差,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是儿童听力障碍重要原因之一[1].我科自2011~2012年收治的4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部分或全部上气道阻塞,扰乱儿童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临床表现为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憋气、鼻堵、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听力下降、头晕和精神萎靡等.上呼吸道任何解剖部位的狭窄或堵塞,都可导致OSAHS,儿童患者主要的阻塞平面位于腺样体及扁桃体区,其中最狭窄处位于腺样体及扁桃体重叠区[2].因此,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是治疗儿童OSAHS最有效的方法.我院于2010年7月~2012年1月共收治儿童OSAHS患者100例,经过积极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该病除引起患儿睡眠打鼾、鼻塞、张口呼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外,甚至还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而后者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1].儿童不配合导致鼓膜穿刺困难,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因此,肥大的腺样体切除和分泌性中耳炎同时穿刺治疗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根治意义尤其重大.我院2008年6月~2012年5月共在全麻鼻内镜下同步完成腺样体切除及鼓膜穿刺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39例(47耳),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或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我科近年来应用腺样体切割吸引器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腺样体,配合CO2激光鼓膜打孔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告如下.
我科自2002年10月~2008年6月在耳内镜电视监视系统下,采用鼓膜置管器械行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126例,报道如下.
我院自2006年6月~2008年12月,开展小儿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共计32例(34耳),经半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效果满意,无复发.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急症.为防止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近年来我们应用内镜引导下进行了36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并分组对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发病率较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国外的一组统计表明,儿童在睡眠中有7%~10%的习惯性打鼾,约0.7%有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1].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各系统发育,据报道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与OSAHS有关[2].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以来,我科共收治46例确诊为OSAHS的患儿,经手术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CRS)是一种常见疾病,其病因与环境、遗传、变态反应及过敏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腺样体肥大是儿童CRS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起后鼻孔部分甚至全部阻塞,妨碍鼻腔和鼻窦引流,这是腺样体肥大易诱发鼻窦炎的病理生理基础.2004年5月~2008年5月我们将126例合并腺样体肥大的CRS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内镜下运用微动力系统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CRS,对比两组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我院于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行单纯扁桃体肥大切除术60例,其中扁桃体部分切除30例,传统剥离圈套式和快速挤切式扁桃体全切除术30例.分析报道如下.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逐渐引起临床重视,但仍有较多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误诊.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患儿语言表述能力差,出现明显听力下降时才就诊,往往延误了病情的诊治.我科于2008年9~11月联合儿童保健科对唐山地区15 876例3~6岁儿童进行了声导抗检查,对于鼓室图异常者做进一步检查,结果如下.
复发性咽喉炎是一种极易复发、难根治的咽喉部疾病,临床上表现出咽部肿痛、干燥、发痒等症状.部分患者误认为复发性咽喉炎就是慢性扁桃体炎,因此欲通过扁桃体的切除来求得根治.在英国,大约有75%的扁桃体切除术被用于复发性喉痛的临床治疗[1].而在过去的20年中,英国的扁桃体切除率显著下降,这源于人们对扁桃体切除治疗复发性喉痛疗效、结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儿童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群体[2],由此,对扁桃体切除术在儿童复发性喉痛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及适用性的清楚认知成为广大医护人员及家长在小儿照护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自2014年8月以来,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复发性咽喉炎的儿童143例,笔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对扁桃体切除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我科自1998年10月~2003年9月利用Hopkins潜窥镜与带钳潜窥镜套管行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88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诊之一,病情凶险.由于小儿生理、心理发育不完全,异物的发生率及并发症较成人多见,且可发生窒息、重症肺炎、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1].我科自2002~2009年共收治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200例.现就诊断治疗总结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我科于2003年1月~2005年6月间在鼻内镜直视下施行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激光打孔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32例(63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由于儿童鼻腔解剖、生理学的特殊性,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与成人不尽相同.腺样体肥大被认为与儿童CRS相关.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以6~7岁时最为显著,10岁后逐渐萎缩,故腺样体肥大多发于儿童.腺样体肥大已成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CRS及鼾症发生的重要基础因素之一.我科从2006年1月~2008年12月通过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治疗儿童CRS,取得较满意疗效.现通过总结,60例CRS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CRS的治疗作用.
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92例,采用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内源性气管支气管异物是指气管、支气管内所产生的异物,如:伪膜、血块、痰痂、结石、干酪样坏死组织及肉芽等[1,2].小儿内源性异物临床上仍时有发生,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自1990~2003年我院共治疗18例,报道如下.
鳃裂囊肿及瘘管是一种头颈部先天性疾患,系由胚胎鳃裂残余组织所形成.临床上由于其发病率低,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我院收集2001年以来共收治的10例鳃裂瘘管和囊肿患儿,对其进行临床分析,进行经验总结,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例患儿,男8例,女2例.年龄2岁6个月~14岁,平均年龄9岁.病变位于右侧8例,左侧2例.
颈深部脓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情危重、易误诊,若治疗不及时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Sethi和Stanley[1]、郑艳等[2]报道其病死率高达8%,其中小儿颈深部脓肿治疗棘手,预后凶险,处理更具挑战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5例儿童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及探讨相应治疗措施及临床救治体会。
儿童慢性鼻窦炎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一般采用药物疗法和手术治疗.口服抗生素疗程长,且不能直接作用于窦腔黏膜.通过手术虽然可以解决鼻腔解剖异常,如:鼻腔与鼻窦通气引流障碍、不可逆或阻塞性病变的切除以及结构与功能重建问题,但难以治疗鼻窦黏膜的炎性病变,并且手术并不适应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我科采用鼻腔及鼻窦正压冲洗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8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小儿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少数病例可出现Ⅳ度喉阻塞[1],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极易导致死亡.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儿童的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有十分显著的影响[1],是小儿耳鼻咽喉科常见病.有关OME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很明确,为了提高对儿童OME的认识,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耳鼻咽喉科2007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4例(196耳)儿童OME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近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重度聋的婴幼儿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l]),我科于2010年开展此手术,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岁9个月、8岁6个月和2岁1个月.1岁左右时发现不会说话,对声响无反应,佩戴助听器行康复训练效果不理想.ABR检查3例分别为105、110、100 dB nHL双耳未引出.多频稳态检查3例分别于117、115、110 dB SPL双耳未引出.3例DPOAE双耳均未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疾病,尽管无症状者可不予处理,但部分患者因反复继发感染或感染蔓延到外耳道及耳后,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而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有部分反复感染的患儿在感染期手术治疗后复发,为了确定耳前瘘管的最佳手术时机,对2006年1月~2008年6月间我科收治的316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急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病之一,是指48 h内突然发生的中耳急性炎性反应,诊断要点是耳痛,鼓膜完整,伴急性充血,偶有发热.可存在中耳积液,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2].为研究此疾病的病程和转归,我们观察60例儿童急性中耳炎患者在发病时、治疗7d时及治疗14 d时的声阻抗测量结果,以此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中耳腔功能的变化,从而了解此病的病程和转归.
对我科2008年198例7岁以上睡眠打鼾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j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出经济、简便的筛查诊断指标.1 资料与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科常见疾病,以中耳积液、传导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有报道SOM亦可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本文回顾性研究80例(158耳),探讨SOM对各频率听力阈值的影响.
儿童频频清嗓是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症状.本文对近2年来我科门诊60例以频频清嗓为主诉的儿童进行病因分析,旨在提高对此症病因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有利于恰当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