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咽喉炎是一种极易复发、难根治的咽喉部疾病,临床上表现出咽部肿痛、干燥、发痒等症状.部分患者误认为复发性咽喉炎就是慢性扁桃体炎,因此欲通过扁桃体的切除来求得根治.在英国,大约有75%的扁桃体切除术被用于复发性喉痛的临床治疗[1].而在过去的20年中,英国的扁桃体切除率显著下降,这源于人们对扁桃体切除治疗复发性喉痛疗效、结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儿童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群体[2],由此,对扁桃体切除术在儿童复发性喉痛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及适用性的清楚认知成为广大医护人员及家长在小儿照护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自2014年8月以来,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复发性咽喉炎的儿童143例,笔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对扁桃体切除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慢性鼻-鼻窦炎(CRS)的发病与多因素有关,主要可以归纳为宿主的系统性因素、局部性因素和环境性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均具有挑战性,术后复发率高[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2].鼻内镜手术是CRS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复发性鼻息肉的治疗是目前鼻科学研究的难点,手术方式目前尚未达成共识[3].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先进技术来改善内镜的清晰度,广角及多角度等多种功能,同时可通过计算机优化图像效果甚至灵活选择色彩识别重点,尤其对病变区域黏膜及黏膜下炎症给予准确的判断,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度.本研究通过采用高清鼻内镜特殊成像系统应用于复发性鼻息肉手术,效果较鼻内镜手术理想,报道如下.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占鼻肿瘤的0.5%~4.0%,具有侵袭性、高复发率、易恶变的临床特点.2005年Kamel等[1]基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起源提出了新的分级系统,Ⅰ型病变起源于鼻中隔或鼻外侧壁,Ⅱ型病变起源于上颌窦.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式上均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有所不同.本文总结了自2003年1月~2006年6月本院收治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4例,报道如下.
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发病率很高的慢性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起,鼻内镜外科技术依其微创性和功能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普及,成为治疗CRS和鼻腔、鼻窦相关疾病的主流术式.
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juvenile onset recurrent respjratory papillomatosjs,JORRP)年发病率为3.6/10万~4.3/10万[1],由于其易复发,常需多次手术,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为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我科1999年1月~2002年7月收治的37例JORRP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急性会厌炎或称急性声门上喉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特点:起病急,在数小时内发生呼吸道梗阻,甚至突然窒息死亡.临床成人急性会厌炎报导很多,但复发性急性会厌炎报导罕见,现对我院治疗8例复发性急性会厌炎的临床资料予以总结.
自1997年3月~2001年9月期间,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腔及鼻窦息肉23例,参照1997年海口评定标准[1],对术后随访一年以上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黏膜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临床上较常见,发病率占鼻腔鼻窦良性肿瘤的首位.手术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但容易复发,其复发率各家报道差距很大,从0~78%不等.目前关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机制仍不清楚.
鼻咽癌为鼻咽部黏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鼻咽癌治疗失败或复发的颈转移灶治疗发展迅速.本文就颈部淋巴结手术、放射线再治疗、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案的进展做一综述.
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人类喉部的常见肿瘤,其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紊乱有关.本文将从复发性喉乳头状瘤的发病感染相关人乳头状瘤病毒亚型与自身因素进行阐述.
核医学高端技术18氟-脱氧葡萄糖(18fluorine-fluorinedeoxyglucosepositron,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已逐渐应用于鼻咽癌复发的早期诊断,18F-FDG PET结合CT显像及延迟显像在鼻咽癌复发的鉴别诊断中发挥独特优势,在发现远处转移灶方面也有较高敏感性.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对各种不同影像学检查在鼻咽癌复发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并对18F-FDG PET/CT在早期诊断鼻咽癌复发及鼻咽癌放疗后随访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导致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外阴与生殖道尖锐湿疣及宫颈癌等发病的主要原因,与宿主机体免疫系统应答密切相关.逃避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抗原呈递过程中抗原处理能力的下降,MHC抗原分子表达障碍,Th1/Th2细胞因子优势的相互转换,特异性CD8+CTL反应未能有效的建立,细胞因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的水平异常,体液免疫中抗体介导的中和病毒反应等,决定了HPV感染机体后疾病发生发展的结局.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发生于鼻腔及鼻窦黏膜上皮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该病术后具有明显的复发及恶变倾向,而其复发及恶变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对于该病顸后的判断一直缺乏可靠依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的发展及临床统计资料的积累,对于该病复发及恶变相关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指导该病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本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就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临床随访中发现部分鼻息肉患者虽然经过成功的手术和严格的随访综合治疗,仍表现为术腔的迁延炎症及息肉复发,因此鼻息肉复发所带来的课题就不仅仅涉及手术本身及术后治疗的经验总结,还要涉及鼻息肉复发的免疫病理因素方面的问题.本文就引起鼻息肉复发的免疫病理因素文献进行综述.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成年人发病率为1%~2%,鼻息肉术后易复发是长期以来困扰着耳鼻咽喉科医师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防治鼻息肉复发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在组织学上虽为良性肿瘤,但是局部呈侵袭性生长,手术治疗后容易复发,而且有恶变的可能.目前关于其病因、生长、复发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复习近年的有关文献,就与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恶变相关因素及综合治疗问题综述如下.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黏膜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临床上较常见.容易复发、恶变足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突出特点.目前缺乏判断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及复发的可靠依据.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过程中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研究有了深入的进展,这对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目前与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相关因子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juvenile onset 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JORRP)是指在患儿12岁以前确诊的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喉部,也可波及到整个呼吸道,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特别容易发生进行性的病变,大部分严重病例都见于3岁以前.JORRP目前还没有一个彻底有效的根治手段,患儿常需多次手术以保持呼吸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