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科学常见疾病,其组织学上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却有一定的恶变趋势,具有侵袭性生长,高复发性等特点.临床上就其病因和易患因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就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分型分期,病因及手术方式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较常见的疾病,在头颈部肿瘤中占第二位.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重要的致瘤DNA病毒,它与宫颈癌、头颈肿瘤中的口咽癌等密切相关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然而HPV与喉癌的关系仍不明确.本文就HPV与喉癌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腮腺肿瘤为涎腺上皮源性肿瘤,目前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发现某些腮腺肿瘤病变组织中有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基因的表达.本文就HPV的特性及其与腮腺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综述近年来EB病毒(Epstein-Banin virus)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免疫系统影响和对其进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着重介绍针对潜伏膜蛋白1的免疫治疗研究现状.
鼻咽癌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病因学、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EB病毒潜伏感染在鼻咽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Wnt信号通路具有传递生长刺激信号的作用,与细胞的发育、分化密切相关.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引起细胞异常增殖及分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本文就Wnt信号通路组成、传导途径以及其与EB病毒和鼻咽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为我国南方高发的上皮来源的肿瘤,其病因不清.大量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是目前唯一被证实与细胞转化有关的具有癌基因功能的潜伏膜蛋白,通过干扰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等发挥作用,促进鼻咽癌发生、发展和转移.本文旨在对EB病毒LMP1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生物体基因组对入侵的外源核苷酸序列相当敏感,在长期的进化中,生物体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防御措施,RNA干扰就是其中之一,RNA干扰被称为基因组的免疫系统.本文在简单介绍RNA干扰机制和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这种技术在抗人乳头瘤病毒研究中的实验进展.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导致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外阴与生殖道尖锐湿疣及宫颈癌等发病的主要原因,与宿主机体免疫系统应答密切相关.逃避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抗原呈递过程中抗原处理能力的下降,MHC抗原分子表达障碍,Th1/Th2细胞因子优势的相互转换,特异性CD8+CTL反应未能有效的建立,细胞因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的水平异常,体液免疫中抗体介导的中和病毒反应等,决定了HPV感染机体后疾病发生发展的结局.
EB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瘤新亚型,亚洲常见,好发于鼻腔等面中线,预后差.EB病毒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18在喉癌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很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组织及喉良性肿瘤中也发现其表达.在部分恶性肿瘤组织中已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的存在.本文对HHV6、HPV16/18感染与头颈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一直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致癌因素,在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基因组的癌基因中,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E5、E6和E7基因涉及到细胞转化、增殖、凋亡等过程,对相关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这三个癌基因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小儿喉乳头状瘤与人乳头状瘤病毒6、11型感染有关,一种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产生的免疫作用不仅针对导致官颈癌的常见病毒业型并且包含了与小儿喉乳头状瘤相关的病毒亚型,应用此类疫苗必将会为防治人乳头状瘤病毒6、11亚型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特异性地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从而导致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现象,广泛存在于真菌、植物、线虫、病毒、小鼠等多种生物中,是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抗病毒感染的基因治疗方法.目前,RNAi已应用于EB病毒阳性的鼻咽癌细胞干扰中,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西多福韦作为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治疗喉乳头状瘤最常用的辅助手段,但对其疗效仍有争议。本文围绕西多福韦的临床疗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其在喉乳头状瘤治疗上的应用进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临床上相对较为多见的鼻腔、鼻窦肿瘤,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关系最为密切,过去的研究方法多局限于免疫组化法和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且检出率不一.因此,选择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