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T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又名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2是AKT的重要亚型之一,可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已被定为癌基因[1].
低温等离子射频系统具有消融、切割、止血、冲洗、吸引等功能,工作温度低,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等优势.较广泛应用于一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治疗,已从开始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扁桃体切除、腺样体切除、喉乳头状瘤切除,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用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1]、鼻咽纤维血管瘤[2,3]切除等.我科自2011年3~5月在鼻内镜引导下,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咽部肿瘤3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简称调强放疗,能较好保护鼻咽癌患者的腮腺、脊髓、脑干等,因此可减少或减轻相应的放疗并发症,但其也能否保护鼻窦,减少放疗后的放射性鼻窦炎症状,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鼻咽CT或MRI对IMRT后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率、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IMRT后的放射性鼻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奥曲肽是一种生长抑素类似物,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强大的抑制生长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多种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非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严重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的作用却研究很少.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奥曲肽对鼻咽癌细胞株CNE-2增殖的影响.
鼻咽癌易侵及咽鼓管周围组织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行根治性放疗后如并发化脓性中耳炎时,与肿瘤复发或放疗后组织反应不易鉴别,临床处理不当可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鼻咽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研究证实鼻咽癌的发病不仅与EB病毒及致癌物质有关,还与细胞中某些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1].微小RNA(microRNA,miRNA)为一类小RNA分子,在基因的表达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是世界范围内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虽然已有研究证实miRNA的异常表达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但关于鼻咽癌组织中miRNA的确切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miRNA-7是一类具有抑瘤作用的miRNA,可能通过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3].然而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miRNA-7的相关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miRNA-7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鼻咽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首选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的头颈部肿瘤,但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eeretory otitis media,SOM)却是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亦缺乏特效防治方法.本研究采用"三联疗法"治疗放疗后SOM,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鼻咽血管纤维瘤为鼻咽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常发生于10~25岁的男性青年,因肿瘤血管丰富,并可向颅底、颅内、眼眶、颞部和鼻窦等处侵犯扩展,手术切除困难.我科自1998~2002年共诊治45例,报告如下.
我们从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应用塞来昔布配合增敏作用,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鼻咽癌初诊患者64例,男44例,女20例,年龄28~68岁.Karnofsky评分70分以上.临床分期采用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近1个月内未进行抗肿瘤药物治疗.
鼻窦炎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多发病,而慢性鼻及鼻窦炎合并鼻咽癌临床并不太多见.鼻咽癌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上鼻咽部位置深在隐蔽,易造成误诊、漏诊[1].现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例首诊为慢性鼻及鼻窦炎的鼻咽癌病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例患者,男2例,年龄分别为9岁和63岁,女1例,年龄49岁,平均44岁.例1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鼻出血,左侧明显,伴有左面部及左颞部胀痛.1周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鼻窦炎、鼻甲肥大”,并行鼻内镜手术,术后组织标本未行病检.术后鼻塞、鼻出血症状稍好转,无耳鸣、耳闷等症状,但左面部及左颞部胀痛无缓解,遂于2010年1月19日就诊我科.
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副作用是影响咽鼓管功能,常合并有分泌性中耳炎,即使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照射耳,其鼓室导抗图峰压值在放疗前、后也呈明显波动性变化[1].我科通过布地奈德混悬液加沐舒坦氧气驱动雾化吸人治疗,观察其改善咽鼓管功能的疗效.
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ally plasmacytoma,EMP)是较为罕见的一种恶性单克隆浆细胞病变.占所有肿瘤的3%~5%,多发生于男性,其确诊需要比较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1 临床资料女,39岁,因头痛3个月颈部包块1个月,于2009年10月入院.患者自2006年11月面、颈及四肢部皮肤开始出现散在片状红色斑疹,外院就诊考虑皮肤过敏,给予抗过敏药物(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改善,即就诊我院皮肤科,诊断为皮肌炎,予激素治疗有效,但仍反复发作.2009年7月开始出现头痛症状,2009年9月患者双侧上颈部开始出现包块并逐渐增大.查体:左、右上颈部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分别约3 cm×3 cm、1 cm×1 cm,质硬、固定、无压痛、边界不清、表面皮肤不红.右鼓膜内陷,呈蜡黄色,标志不清,左鼓膜未见异常.鼻内镜检查示鼻咽部充满新生物,堵塞后鼻孔(图1A).鼻咽部SCT检查:鼻咽顶部不规则软组织影,颅底骨质见片状破坏(图1B).蝶窦腔内见液性密度影充填.颈动脉鞘周围及上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行鼻咽部新生物活检示:非角化性分化型癌(图1C).予同步放、化疗,放射治疗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6MV X线照射,1次/d,5次/周,鼻咽部剂量70 Gy/35次,颈部预防照射50 Gy/25次,局部补量16 Gy/8次.放疗同时予化疗(顺铂40 mg/m2,1次/周,共7个周期).
颞骨先天性胆脂瘤临床较少见,约占胆脂瘤总数的2%,早期因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误诊和漏诊.现就岩尖先天性胆脂瘤误诊为贝尔麻痹的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青春期患者鼻咽部恶性淋巴上皮癌极易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相混淆.我院于1997年收治1例女性患者,因误诊为纤维血管瘤,施行手术冶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
我科1993年3月~2006年3月共诊治鼻咽癌患者113例,其中早期就诊者仅51例(45.1%),62例(54.9%)患者延误了诊疗时间,总结经验教训,报道如下.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2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即使在发病率较高的广东地区,儿童发病率仍明显低于成年人.青少年鼻咽癌患者若以鼻部及耳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极易误诊为腺样体肥大,使病情发展为晚期,延误治疗.我们曾遇到1例误诊达3个月,使病情由1期发展为Ⅳ期的患儿,预后受到严重影响,现报道如下.
鼻咽部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CC)分化低,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我科于2000~2003年诊治3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鼻咽癌放化疗后18个多月,右眼外突、溢泪、复视6个月入院.查体:右眼眶下内侧可见大小约2.5 cm×3.0 cm包块,形状不规则、质硬、活动差、泪道欠通畅,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8,右眼向内下活动受限,结膜充血,溢泪,鼻咽部黏膜光滑,略肿胀.鼻窦及眼眶螺旋CT示:右侧眼眶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3.1 cm×2.9 cm×1.7 cm,边界欠清楚,密度欠均匀,周围骨质破坏征象,肿块与右侧鼻腔内软组织分界不清,临近眼外肌受压移位,眼球右上移位,右侧眼眶周围软组织增厚(图1).入院完善术前准备后行眼眶肿物切除,扩大切除部分上颌骨额突、部分眶纸板、筛窦.术后病理检查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提示转移癌.切口愈合后继续行放化疗治疗,随访1年未见复发.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首次就医于我院的40例,外院不能确诊的有14例,院外误诊的6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
咽部息肉少见,尤其是鼻咽部咽隐窝处息肉更为少见,我科于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2例咽隐窝息肉,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58岁,咽部不适,异物感1年,症状加重,且自我张口时发现咽部有一新生物1个月而就诊,检查见患者口咽部右侧软腭与咽后壁间自上而下有一粉红色、表面光滑、质软呈条索状的游离状新生物,与咽壁无粘连,下部呈灰白色,达咽后壁中部,上部向鼻咽部伸入.鼻内镜下见新生物位于鼻咽部右侧,呈灰白色,与口咽部新生物相延续,其基部位于右侧咽隐窝的下部(图1).术前CT示咽隐窝、鼻咽、口咽部肿块,在口咽部咬取2块组织,送病理科检查,回报示黏膜固有层水肿,且有炎性细胞浸润,诊断为黏膜息肉.收住院后术前常规准备,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鳞状上皮被覆,间质水肿,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息肉.术后3个月复诊,患者症状消失,鼻咽部咽隐窝处黏膜愈合佳.
鼻咽癌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广东省最高.由于本病早期临床特征的不显著性和其部位的隐蔽性,故临床上易造成误诊.识别鼻咽癌的早期临床特点对早期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1,2].本院2004年2月~2007年12月鼻咽癌患者13例误诊,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鼻咽癌的发病率为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之首[1,2],由于其部位隐蔽,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者临床表现各异,致使约1/5的患者发生误诊[3],近年来鼻咽癌的误诊率,仍无明显降低,对于局限型鼻咽癌的误诊率尤其较高.2011年3月~10月我科延误诊断2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因"双侧鼻塞伴脓涕2月余"于2004-09-01入院.入院前2月余感冒后出现双侧间断性鼻塞,伴黄色脓涕,头晕、头痛,夜间睡眠时憋气打鼾.此后鼻塞进行性加重,呈持续性,脓涕增多,昧臭,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说话如含物状.在外院以"鼻咽部肉瘤可能"给予IAP方案化疗一周期后入住我院.入院后查体:营养差,痛苦病容,张口呼吸,喘鸣音.口咽部黏膜慢性充血,软腭膨隆,几乎与硬腭垂直,咽后壁可见菜花样新生物自鼻咽部垂下达舌根平面,表面坏死,有伪膜.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6岁.因鼻咽癌放射治疗后8年,鼻塞、血涕1年于2004-10-27入院.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因声音嘶哑40天于2006-07-04入院.入院前4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伴有咽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并有左侧头痛、左耳鸣.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无鼻堵、鼻出血及回吸涕中带血,无视物模糊、复视和斜视,无嗅觉及味觉异常.
目的:报道鼻咽癌病人放疗前后鼻疾病的发病率、发病高峰期、临床转归.方法:观察113例鼻咽癌病人放疗前、放疗后半年至3年鼻部的临床资料.结果:放疗前有鼻窦炎30.97%.放疗后鼻窦炎、放射性鼻炎、鼻粘连、萎缩性鼻炎、严重鼻出血的总发病率分别为92.92%、36.28%、29.2%、7.96%、0.88%.在放疗后半年时的发病率及到3年时实际存在的病例,鼻窦炎为79.65%、43.36%,放射性鼻炎为36.28%、0.0%,鼻粘连为23.89%、0.0%,萎缩性鼻炎为0.88%、7.96%.结论:鼻咽癌病人容易并发鼻疾病,放疗前为鼻窦炎,放疗后常见鼻窦炎、放射性鼻炎、鼻粘连,少见萎缩性鼻炎及严重鼻出血.发病高峰期以上3种常见并发症均在半年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治疗的干预,放射性鼻炎、鼻粘连完全缓解,鼻窦炎渐渐减少,萎缩性鼻炎不断发生且治疗无效.
鼻咽癌是一种主要流行我国南方地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研究表明肿瘤抑制基因异常甲基化导致该基因失活,引起了肿瘤的发生,因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有可能作为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1,2].本研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3组样本中,肿瘤抑制基因甲基化CHFR、RIZ-1和Wl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进一步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后导致高频感音神经性聋为其常见的并发症.放疗可以引起耳蜗外毛细胞形态学改变,放射性内耳损伤机制可能与耳蜗感觉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及耳蜗微循环障碍相关,近来有学者发现Prestin蛋白可能参与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放射性内耳损伤防治方法也很少.本文将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内耳损伤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内耳损伤的特点、机制和防治提供参考.
当前放射治疗已成为鼻咽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鼻咽癌放疗引起的前庭功能损害及相关症状是影响鼻咽癌幸存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响因素、早期诊断及防治原则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