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一种主要流行我国南方地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研究表明肿瘤抑制基因异常甲基化导致该基因失活,引起了肿瘤的发生,因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有可能作为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1,2].本研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3组样本中,肿瘤抑制基因甲基化CHFR、RIZ-1和Wl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进一步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是一类重要的抗细胞凋亡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Livin是新近发现的IAP家族成员,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s途径等机制发挥强大的抗凋亡能力,不仅特异性高表达于人的胚胎组织及大多数人类肿瘤组织,在一些非肿瘤性疾病中也发现其异常表达.下调Livin的表达能够增加细胞凋亡率、抑制肿瘤生长和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Livin的特异性表达有可能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基因、蛋白、免疫靶向治疗提供新方向.
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在较早期即可伴随肿瘤标志物的改变,检测其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对头颈肿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利用蛋白质组技术检测肿瘤标志物,将成为肿瘤早期诊断的有效途径.
1 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NBI是生物内镜中最新的一项技术[1].传统白光内镜是单纯观察病变黏膜的特点,而窄带光内镜不同,它可观察到病变深处.虽然目前对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仍是组织病理学,但生物内镜技术正尝试减少不必要的活检,而且可加强对上呼吸消化道黏膜发生病变的监测及白光内镜观察不到的早期病变的探查.NBI侧重于观察肿瘤中血管的特点,而非肿瘤本身.它是利用观察病变部位及其周围新生血管形态的原理,NBI由日本Olympus公司研制,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突显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及预示病理状态的微血管的改变,使改变了结构的微血管与周围黏膜形成鲜明对比.
鼻腔鼻窦淋巴瘤依免疫组化分型分为B细胞、丁细胞和N K/T细胞淋巴瘤.众所周知鼻腔鼻窦淋巴瘤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rn,西方白种人多见B细胞淋巴瘤,而亚洲和南美洲人多见丁细胞和N K/T细胞淋巴瘤,且以NK厅细胞淋巴瘤居多.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约占亚洲和南美洲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10%,在白人中仅占1%.鼻腔鼻窦淋巴瘤发病率男多于女,比例约2:1,40~60岁多发,青年及儿童也可发病.
(Precancerous Conditions);自身荧光内镜(autofluorescence endoscopy)自身荧光内镜(autofluorescence endoscopy,AFE)诊断技术是近年开展的新型肿瘤早期诊断方法,因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上最早将该技术应用于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自1995年Harries等首先报道用激发波长442 nm的单色氦-镉激光诊断和定位早期喉癌以来,AFE在早期喉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愈来愈受到耳鼻咽喉科医师的关注.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进入深化和全面推进阶段,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1].目前各地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转诊患儿大幅度上升,如何对转诊患儿(先天性听力损失)进行规范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已是摆在耳科医师和听力学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未来这一问题还将更加突出.在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相继发布的《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项目原则和指导方针》2000年和2007年形势报告[2]及卫生部颁发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3]都确定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原则是对所有婴儿应该在出生后1个月之内(我国是42 d)进行听力筛查;所有筛查未通过的婴儿,最迟应该在出生后3个月内接受全面的听力学评估;所有确诊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儿都应该在诊断之后尽快接受早期干预服务,最迟不能超过6月龄.
1医学影像学与癌症医学影像学在癌症检测和诊断上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实践中,肿瘤的筛查、诊断、分期等多依赖于影像学技术.治疗方面如影像导航治疗、微创外科手术及监测治疗后反应等,也多依赖影像学技术.c下、超声波及MRI因其能够提供肿瘤大小、形态和部位的原始解剖资料而被认为是较佳的影像学手段.
喉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呼吸道高发癌,近年来,由于不同致癌因素的作用及对致癌环境暴露的增加,喉癌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国外统计显示喉癌占头颈肿瘤13.9%,占全身恶性肿瘤喉癌2.1%[1],在我国也存在较高的发病率.喉癌大多为鳞状细胞癌,病变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不为人们所重视.部分喉癌患者,在就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需行全喉切除、颈淋巴结清扫和放、化疗.患者术后永久性失去发音功能,而且晚期癌及复发癌还需对广泛切除后所遗留的大面积组织缺损进行自体组织修复.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生存质量较差,不仅自身要承受较大的手术和放、化疗损伤,而且家庭和社会也承担较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喉咽癌发生位置隐蔽,生物学特性较恶劣,肿瘤生长迅速,较早出现转移,患者就诊、确诊时大多数已进入中、晚期,预后差.而且随着病程的进展,5年生存率由Ⅰ、Ⅱ期的70%~80%降至Ⅲ、Ⅳ期的20%左右.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的关键.目前喉咽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内镜诊断的相互配合,其中影像学在判断病变范围上发挥主要作用,而对于刚发生在黏膜表层的早期癌变事件,影像学检查很难奏效,必须依赖内镜检查.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到黏膜表面的形态学变化,并可以获得组织学证据,因而是发现和诊断早期咽喉恶性肿瘤的关键手段.
1咽喉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咽喉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病变常侵犯临近组织结构,不仅预后不良,而且手术常导致吞咽及发声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影像学检查,如c下和MRI在判断病变范围和颈淋巴结转移检查上发挥主要作用,而对于发生在黏膜表层的早期癌变事件则很难奏效,必须依赖内镜检查.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到黏膜表面的形态学变化,并可以获得组织学证据,因而是发现和诊断早期咽喉恶性肿瘤的关键手段.
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项光学影像增强技术,通过光栅过滤,将普通白光内镜中红、绿、蓝3种光中波长最长的红光滤掉,只释放出中心波长为415 nm(蓝光)和540 nm(绿光)两种波长的光.波长变窄后,能够使照射光穿透的深度限定在组织表层,突出对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细微结构的观察.另外,由于血红蛋白对波峰在415 nm的短波长光吸收明显,因此利用短波长光能够造成血管组织与周边非血管性组织对比强烈,从而令内镜检查者清晰观察到黏膜表层的微细血管结构和形态.
中国南方地区是鼻咽癌高发区,年发病率可高达20~50/100 000人.目前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仍较为困难.有研究显示初诊病例中,临床早期病例(Ⅰ、Ⅱ1期)仅占全部病例的20%~30%.这主要是由于:①鼻咽癌初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就诊时多已是晚期;②内镜下局部平坦的早期肿瘤与周围正常黏膜不易分辨,隆起的肿瘤与鼻咽良性病变,如淋巴组织增生有时不易鉴别.虽然现有的检查
头颈肿瘤在全身各系统肿瘤中具有独特性,头颈部为诸多重要器官集中的部位,肿瘤类型繁多;颅面及颈部是以骨为支架,表面覆以肌肉、软组织,他们之间形成多个腔道,解剖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大多早期头颈肿瘤缺乏临床特异性症状,这为头颈肿瘤的早期诊断带来了诸多挑战.要达到肿瘤的早期诊断,头颈外科医师必须熟知头颈部的解剖特点、各解剖部位的通联关系、头颈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肿瘤的临床生物学特点,掌握常规的查体技术.医学影像学、腔镜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给头颈外科医师提供了早期诊断的有效工具.
由于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并且病变发生区域相对隐蔽,上呼吸消化道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发现时多为中晚期,患者预后较差,生存质量下降明显.目前认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HNSCC整体疗效及预防和降低由于病变导致患者生活严重质量下降的关键所在.
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黏膜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高发,广东省发病率高达30/10万.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T1及T2期患者控制率可高达90%.内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早期鼻咽癌的主要方法.然而由于疾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隐蔽,而且有时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早期癌及微小癌极易漏诊、误诊.因此,在常规内镜的基础上,需要新的技术提高早期鼻咽癌的检出率.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一种很有临床特点的先天性致聋性疾病,是一种以渐进性、波动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被Valvassori定义为一种由于内耳畸形所致的听力障碍[1],而国内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近年随着全社会对听力保健关注度的增加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了对听力下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干预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具有明显可防可控特征的先天性聋疾病而言,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