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鼻中隔偏曲、鼻道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 OMC)解剖异常致使M膜间相互接触挤压而引起的头痛称为鼻内接触性头痛,又称鼻源性头痛.因患者鼻部症状不明显常被误诊为偏头痛或神经性头痛.近年来我科应用鼻内镜检查,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的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的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可单纯由鼻腔疾病引起,也可为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鼻腔结果复杂,鼻腔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出血,且有时出血部位隐匿,加之有时出血剧烈,因此准确的判断出血部位是止血的关键[1]。近年来,在青海地区我们使用鼻内镜对鼻出血的临床诊治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出血体征即黏膜内出血,此种出血均为动脉性出血,出血点不易被发现,在体征上有其特点。
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我科对85例因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鼻及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85例患者,男53例,女32例,年龄16~62岁,平均34岁,病程1~25年,平均8年,主要临床表现:鼻塞85例,流涕或涕倒流82例,头痛、头昏52例,嗅觉障碍12例,鼻出血5例.
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鼻腔恶性肿瘤.1924年由Berger和Luc首次报告[1].现将我们鼻内镜辅助下4例颅鼻沟通型嗅神经母细胞瘤病例报道如下.
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是结外淋巴瘤的一种,病理类型以NK/T细胞淋巴瘤常见,恶性度较高,并且近些年来有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因其临床表现的特异性不高,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出现延误诊治的现象较多。为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现对2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以不断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误治。
鼻内镜下施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可在清晰的视野下进行手术,避免鼻前庭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能最大限度的清除囊壁,防止囊壁残缘闭合而复发.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Ie rosing epitheliojd fibrosarcoma,SEF)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软组织的肿瘤由Meis-kindbIom等[1]在1995年首次报道,原发于鼻腔的SEF未见报道.2008年3月我科收治1例鼻腔SEF的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等进行初步分析.
现代肿瘤学认为肿瘤的发病与细胞凋亡数量的减少密切相关,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动剂(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mac)、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containing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caspase-3)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及效应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三者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NSCC)及不同病理分期中的表达情况.
近年来鼻腔鼻窦原发肿瘤有增长趋势,为进一步了解鼻腔鼻窦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我们初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端粒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表达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月~2011年12月青岛市立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切除的经病理学确诊的60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32~70岁之间,平均53岁.根据国际抗癌协会2002年(UICC)标准,患者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13例,Ⅲ期24例,Ⅳ期8例.组织病理学分级:高分化(Ⅰ级)28例,中分化(Ⅱ级)18例,低分化(Ⅲ级)14例.另选取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20例作为实验对照,以上样本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无其他相关治疗,且患者的病例记录齐全.
自2007年6月以来,本科室对60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者应用明胶海绵预防术后鼻腔粘连,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6月~2008年12月兰州市城关区医院耳鼻咽喉科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部分鼻内镜术后接受完全随访的病例123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48例,年龄11~67岁,中位年龄37岁.其中填塞明胶海绵者共60例,为治疗组,未填塞明胶海绵者63例,为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11~67岁,中位年龄38岁.对照组63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13~66岁,中位年龄36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具有可比性(P均>0.05).
结构性鼻病是指先天或后天获得性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鼻部异常,常与鼻炎的症状类似或重叠[1],临床上多见.我科自1998~2007年对106例由于鼻腔结构异常引发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我科自1996年7月至2003年5月经鼻内镜下剪切分离加双极电凝治疗鼻腔粘连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进行性左侧鼻阻2年,伴左眼视力下降1月于2003-09-15入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外鼻无畸形,鼻中隔无偏曲,左侧鼻腔可见一红色肿物,下缘距鼻底约4 mm,表面光滑,质硬,有触痛,无出血,与鼻中隔及鼻甲无粘连,下鼻甲前端及下缘存在.左眼视力:4.7(不接受矫正),左眼球凸出,眼球略向外下移位,无复视.鼻窦CT轴位示:左侧鼻腔、上颌窦内侧部、左侧筛窦内见41 mm×34 mm×65 mm大类椭圆形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图1),并挤压左眼眶内侧,推挤内直肌及眼球向前移位.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自觉右侧鼻腔有臭味1年.2006-08-01于我院门诊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腔臭味,嗅觉减退,晨起打喷嚏,偶流脓涕、鼻塞,无鼻出血及头痛.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好,鼻背部见一长约3 cm瘢痕,鼻腔检查见总鼻道内巨大异物,色黑,质硬.门诊诊断:鼻石.在鼻腔表面麻醉下取石,因鼻石较大,经过前鼻腔困难,经几次试取均未成功,遂收住入院.
球周皮细胞瘤(glomangiopericy tomar)即球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或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其同义词有鼻窦血管外皮瘤、鼻窦型血管外皮瘤、鼻窦血管外皮瘤样肿瘤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鼻腔球周皮细胞瘤报道如下.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鼻腔呼吸黏膜的树状突黑色素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而原发于鼻腔者仅占全部恶性黑色素瘤的1%.
暴露在鼻道内的额外牙较少见,偶见报道[1,2].埋伏在上颌骨内上颌窦口更少见.我科曾见1例额外牙位于下鼻道前端,1例位于上颌窦口,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女,30岁,因双耳鸣1周入院.入院查体:双外耳及鼓膜未见异常,双鼻通气,左鼻腔底前端见棕褐色、触之质硬、露出部分呈瓷白色之异物立于总鼻道(图1),不活动,未见脓性分泌物,口内牙裂整齐,无牙齿缺少.颌骨全景片未见牙缺失.纯音测听示双耳听力正常.
1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因家长发现其呼气带臭味2年余,于2005-08-25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自觉右侧轻度鼻塞,有时伴有黄涕,无涕中带血及其他不适,曾多次在外院就诊,均诊断为"慢性鼻炎".1年前在外院行鼻窦柯、华氏位X线片检查,未发现"异常",仍按"慢性鼻炎"治疗,症状无改善.检查:右鼻底见一肿块,前端覆盖黏膜,后方表面有伪膜.外院柯、华氏位片示右总鼻道底一圆形高密度影(图1).鼻内镜下见肿块似柱形平卧鼻底,前端有黏膜覆盖,并有一蒂经鼻中隔与鼻阈交界处与牙槽突相连,后方表面为黄褐色鼻石样物(图2).用小号开筛钳夹断蒂部,将肿块完整取出.清除表面黏膜与鼻石,发现为一牙齿,牙根覆盖黏膜并通过血管黏膜蒂供血.该牙长1.0 cm,直径0.5cm,牙冠发育欠佳,末端呈钩状(图3).检查鼻底、中隔黏膜完好,无明显压陷痕迹.口腔牙列整齐,无缺如,诊断为鼻腔额外牙.术后两周复查,鼻腔通畅,黏膜光滑,分泌物及臭味消失.
1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发现右鼻底包块渐进性生长10余年,右鼻阻进行性加重4年.入院检查:右侧鼻前庭底延伸至右侧面部包块,表面皮肤无充血肿胀,包块约6cm×4cm×3cm大小,触之表面质地较硬.右鼻前庭狭小,有荔枝样鼻息肉填塞,窥不清鼻甲及中隔.包块穿刺抽吸出淡黄色液体lml,牙齿无缺失.鼻窦X线片示右侧上颌窦区混浊.
鼻-鼻窦真菌球是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鼻腔、鼻窦局部解剖异常和局部创伤史是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1]。我科近期诊治因鼻腔异物长期存留导致鼻腔真菌病1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8岁,因“反复左鼻塞伴流涕10年”到我科就诊。患者10年前出现反复出现左侧鼻塞、伴多脓涕,偶有轻微臭味,偶有涕中带血丝,无头痛及嗅觉减退。感冒后加重,每次发作到当地诊所及外院门诊治疗,诊断为“慢性鼻炎”,予口服抗生素均能所缓解。查体:左侧鼻腔慢性充血,局部见脓性分泌物,予麻黄碱收缩鼻腔并清理脓涕后见左下鼻道中后段黏膜水肿,局部息肉样变,右侧鼻腔清洁通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均阴性。鼻窦水平加冠状位CT示左侧鼻腔见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局部钙化,左上颌窦黏膜增厚,各鼻窦壁骨质完整,未见增生或破坏现象,考虑左鼻腔真菌病(图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右鼻渐进性阻塞伴头痛6个月于2005-08-05入院.患者于半年前起渐感右侧鼻腔通气不良,同时伴有头痛,流黏液样鼻涕,面部麻木等症状,且逐渐加重.
鼻异物由于各种异物滞留于鼻腔和鼻窦所引起,约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的1.7%[1],然而动物源性异物十分罕见.由于动物性异物种类不同,临床表现和治疗也相差甚远,故在早期临床上容易误诊和漏诊.我们曾收治10余例动物源性鼻异物,其中蟑螂7例(41.2%),苍蝇3例(17.6%),蜜蜂2例(11.8%),飞蛾2例(11.8%),水蛭1例(5.9%),田螺1例(5.9%),蝇蛆1例(5.9%).将其中2例典型病例作简单介绍,并结合文献就我国该类疾病的常见种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讨论.
梭形细胞癌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发生于鼻腔比较罕见.我科收治1例鼻腔梭形细胞癌误诊鼻息肉的病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左侧鼻阻伴头痛3个月,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缓解,故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侧中鼻道可见灰白色新生物、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触之不易出血.头颈部未扪及淋巴结肿大.行鼻窦CT示左侧中鼻道可见软组织密度影,波及前筛及上颌窦,上颌窦腔可见液平面,未见明显骨折破坏影,考虑鼻息肉可能性大.综上述诊断为慢性鼻窦炎(Ⅱ型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右侧鼻前庭鼻翼内侧发现肿块3个多月就诊.曾在当地医院按照鼻前庭疖肿给予抗炎对症处理,症状无明显好转,后发现肿块进行性增大,鼻外形改变,右侧前鼻孔变小伴轻度鼻塞,无发热及视力下降,来我院就诊.经鼻部CT检查后考虑为鼻前庭右侧壁肿胀(良性占位或感染),轻度鼻窦炎,鼻中隔偏曲,以"右侧鼻前庭肿块"收入院.
我们通过对2例纽扣电池鼻腔异物患者的治疗,检索相关文献,希望对纽扣电池鼻腔异物严重性引起重视,对我们的工作有所指导.1临床资料例1,男,3岁,因右鼻腔异物12h入院.12h前右鼻腔塞入纽扣电池,在我院门诊试取不慎将异物推入后鼻孔处,遂收入院.入院后全麻下急诊行鼻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取出纽扣电池1粒,镜下见右鼻腔黏膜被严重腐蚀,如用络酸鼻腔止血后鼻黏膜被烧灼后的表现.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预后较差.该病好发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对1988~1998年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5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认为本病应与鼻腔癌,血管瘤,鼻息肉相鉴别.其病理特点为在不同的瘤细胞内可见典型的前黑色素体,注意寻找瘤细胞内细小的黑色素颗粒,可避免误诊.广泛彻底切除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亦可配合放疗.
鼻结石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疾病,多发于成年人,儿童罕见,一般为单侧鼻腔发病.我科于2007年12月收治1例鼻结石患者,现报道如下.
黏液纤毛传输功能在呼吸道防卫系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的评估,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部分:对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的综合评估;对纤毛运动状况的评估;以及对黏液产量和理化性质的评估,临床评估的重点在前两部分.糖精试验简便易行,敏感和可靠,是目前综合评估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最常用的方法.对纤毛的评估可分为静态结构评估和动态功能评估两大类,前者主要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评估固定纤毛的超微结构,后者通过观察纤毛的运动速度和模式,评价其功能.上述鼻腔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评估的方法,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评估体系,具备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鼻腔细胞学是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的检测方法,是指导鼻腔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极好指标,在鼻科学病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鼻腔细胞的收集方法包括擤鼻法、鼻黏膜刷片法、鼻黏膜拭子法、鼻黏膜刮片法、鼻腔盥洗液法、膨胀海绵法和鼻黏膜活检法.鼻分泌物中炎性细胞的检出是鼻腔、鼻窦炎性疾病诊断和鉴别的重要依据.炎性细胞和鼻黏膜上皮结构细胞的改变还可作为评价鼻腔炎症疗效的客观指标.鼻腔细胞学研究还用于鼻腔、鼻窦炎性疾病的疗效预测和鼻腔微生物学研究.然而诊断标准不统一、技术手段相对简单的现状局限了鼻腔细胞学的发展,这一领域技术的进步将促进人们对鼻部疾病认识的深入.
鼻结石(rhinoliths)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疾病,由鼻腔内生和外源两种异物钙化所致,文献报道通常是单个病例.自1654年Bartholin对首例该病病理进行描述至2006年,文献报道已有600余例[1~4];而检索1964~2002年的文献,关于该病的报道有63例;1988~2006年则有28例[5,6];国内1993~2006年共文献报道共12例.尽管鼻腔异物通常在儿童和女性中多见,鼻结石多发于青年女性,但文献报道该病的发病年龄从6个月~82岁均有,通常早期无症状,同时亦有男性发病的报道[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