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与喉乳头状瘤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恶性肿瘤.肿瘤抑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它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测定技术分析喉良恶性肿瘤中PTEN蛋白表达和细胞周期变化,从而为喉部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胶质细胞瘤转录因子1 (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Gli1)是在胚胎期细胞发育中有重要作用的Hedgehog (Hh)信号通路中的一个核转录因子,Hh信号转导通路蛋白在成体细胞中不表达Agyeman等[1]报道Hh信号转导通路在包括结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组织中重新激活,并促进肿瘤的恶性增殖以及侵袭转移.本研究检测喉癌中Gli1和CD34蛋白的表达,并计数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旨在探讨Gli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探讨Gli1在喉癌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为喉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与肿瘤的临床分期、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喉癌组织标本中EGFR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喉癌患者预后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999年~2005年我院原发性喉鳞状细胞癌46例,男45例,女1例;年龄43~70岁,中位年龄60岁,T1 ~T2级19例,T3级22例,T4级5例.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术后以放疗和(或)化疗辅助治疗,所有的病例均随访5年.另取20例声带息肉作为对照组.
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头颈部癌中,p53基因在喉癌、上颌窦癌、唾液腺癌、鼻咽癌等中均可见到阳性表达.而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p53基因替代疗法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鳞癌)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临床应用安全.自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应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p53,rAd-p53,商品名为今又生)注射液对14例局部晚期或复发性头颈部鳞癌联合放化疗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报道如下.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广泛表达于上皮源性肿瘤细胞膜上的一类跨膜糖蛋白,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和凋亡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构建EGFR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观察抑制人Hep-2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细胞株EGFR的表达及诱导凋亡情况,为喉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
现代肿瘤学认为肿瘤的发病与细胞凋亡数量的减少密切相关,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动剂(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mac)、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containing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caspase-3)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及效应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三者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NSCC)及不同病理分期中的表达情况.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其中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关键因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最强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在许多恶性肿瘤中高表达.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鳞癌)中VEGF的表达状况,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鼻腔鼻窦原发肿瘤有增长趋势,为进一步了解鼻腔鼻窦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我们初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端粒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表达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月~2011年12月青岛市立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切除的经病理学确诊的60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32~70岁之间,平均53岁.根据国际抗癌协会2002年(UICC)标准,患者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13例,Ⅲ期24例,Ⅳ期8例.组织病理学分级:高分化(Ⅰ级)28例,中分化(Ⅱ级)18例,低分化(Ⅲ级)14例.另选取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20例作为实验对照,以上样本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无其他相关治疗,且患者的病例记录齐全.
目的:研究喉鳞癌瘤内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形态、分布、密度,以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采用5'-Nase-AlPase双重酶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对40侧喉鳞癌标本冰冻切片进行研究.结果:光镜下微血管呈蓝色,微淋巴管呈棕色.除转移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外,与其余临床指标均未见相关性.结论:瘤内微血管密度与淋巴转移有明显相关,而微淋巴管密度未发现明显临床意义,其机制待深入研究.
颞骨肿瘤以鳞癌最多,临床表现早期为非特异性中耳慢性感染症状:耳流脓、溢液、流脓血水等,晚期出现面瘫、头疼及其他颅神经症状,作者收治1例首发症状为"耳后瘘管感染",颞骨内大量胆脂瘤病变掩盖了颞骨鳞状细胞癌,临床非常少见.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发现颈部肿块40余天入院.患者40余天前偶然发现颈部肿块,约30天前起肿块明显增大,静脉滴注环丙沙星,肿块略缩小,于当地医院行颈部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鳞状细胞癌.发病以来无颈部活动受限,无呼吸及吞咽困难,无咽喉部疼痛等不适.一般状态良好,既往身体健康,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DNA等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肿瘤常见的遗传学改变之一.某些染色体或某一染色体的某些特定区域在头颈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发生发展中存在着高频发的MSI.有些MSI常发生于HNSCC的早期.弄清这些与HNSCC有良好相关性并与许多抑癌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有否等位基因缺失或不稳定性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HNSCC的发生与发展机制.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样细胞,目前认为,它是肿瘤细胞的起源,与肿瘤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同样存在肿瘤干细胞,本文就这方面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1970年7月至2005年4月,我院共收治甲状腺鳞状上皮癌(简称鳞癌)18例,其中转移性鳞癌3例,现将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肿瘤,发病率在鼻肿瘤中约占0.4%~4.7%,除了影响通气、鼻出血,还具有浸润性生长、术后易复发、恶变等生物学行为.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特殊生物学行为的发生机制亦在探究当中,不少文献已作出相关报道,下面就上述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喉癌外科治疗的原则为:在安全切除肿瘤病灶的基础上,尽可能保存喉部正常组织,以期最大程度保存恢复患者的喉功能.早期喉癌的治疗更趋向于微创外科.本科自1 994年以来对部分T1级喉声门型癌采用声带切除术治疗,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保留了较好的发声功能.报道如下.
X染色体耦联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 X-linked,Zfx)是属于锌指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其在生物体中功能与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有关。Zfx在多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过程和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转录调节作用。本文就Zfx功能研究和其在恶性肿瘤领域,尤其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肿瘤作为一世界性难题,必须从深层次、本质上探索解决方法.TNFSF 13作为近年来发现的实体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有望提高该类疾病诊断、治疗水平.本文就TNFSF13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做一探讨.
头颈鳞状细胞癌泛指发生于口颌面部、咽喉及上呼吸消化道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MicroRNAs是一类具有独立功能结构,可以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小RNA,MicroRNAs能够控制mRNA生成与降解并以此抑制相关蛋白的生成,其中就包括许多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与MicroRNAs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简要综述MicroRNAs及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的作用机制与头颈鳞状细胞癌的关系.
MicroRNAs (miRNAs)参与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转录后的基因调控,与HNSCC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些miRNAs在HNSCC中表达上调,表现为癌基因的作用;而有些miRNAs在HNSCC中表达下调,表现为抑癌基因的作用.研究HNSCC中miRNAs表达异常及其作用机制,对头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较常见的疾病,在头颈部肿瘤中占第二位.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重要的致瘤DNA病毒,它与宫颈癌、头颈肿瘤中的口咽癌等密切相关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然而HPV与喉癌的关系仍不明确.本文就HPV与喉癌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全世界每年确诊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超过50万例,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且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高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西妥昔单抗作为一种抗EGFR的新型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联合放疗较单纯放疗降低了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死亡率,并可提高包括顺铂在内的多种化疗药物疗效.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由于解剖结构的限制,导致局部区域晚期、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存在治疗上的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近年来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药物Iressa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不断增多,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多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都有高表达,且与HNSCC血管生成关系密切;其可通过多种机制、多条途径促进HNSCC的血管生成.本文综述了COX-2与HNSCC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CYFRA21-1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胞角蛋白19(CK19)的可溶性片段,当分布有CK19的细胞恶变时,可释放CYFRA21-1进入血液循环而被检测出来.采用CYFRA21-1联合其他肿瘤标志物用于辅助诊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有助于提高检测的敏感度.本文就CYFRA21-1的特点及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不断增长的发病率及过低的生存率使人们不断探索更敏感的检测手段及指标,以达到早期对肿瘤转移进行监控的目的,进而预测患者预后.本文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和外周循环肿瘤细胞方面的文献做一综述.
抑癌基因PTEN编码的蛋白质具有磷脂磷酸酶及蛋白磷酸酶双重活性,通过PIP3、FAK和MAPK等途径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黏附、细胞迁徙与分化及血管形成等多种生理活动,与多种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其作用已在众多恶性肿瘤中得到证明和进一步的扩展,但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提示PTEN在鳞状细胞癌中失活可能存在其特有的机制.
随着p53基因的广泛和深入研究,p53家族的新成员p63与p73陆续被发现.本文就p63的表达类型、结构、功能及与头颈部肿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p6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q27-29,与p53有高度的同源性,与p53不同的是其可以编码多种蛋白质.发现p63主要表达鳞状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最近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头颈部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头颈解剖结构复杂、肿瘤易转移等特点,患者预后较差.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高表达的肿瘤之一.本文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头颈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关系及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且发生机制不明.研究发现趋化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可促进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器官特异性转移,本文就CxCL12-CxCR4、CcL19/CCL21-CCR7生物学轴在头颈部鳞癌转移中的作用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