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30年来其5年生存率无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转移.新近研究发现,轴突导向分子Semaphorin 4D (Sema4D)能促进血管生成和细胞迁移,在诱导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包括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1],但Sema4D在喉癌的表达尚未见报道.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的疾病,故推测喉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性激素及其受体有关,但一些实验结果说法不一.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喉癌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表达率,以探讨其与喉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前列腺索合成的关键酶,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并与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关.淋巴管转移是喉鳞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被认为是主要的淋巴管生长因子之一.多家研究表明VEGF-C表达上调与头颈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1].本文就COX-2和VEGF-C在喉鳞癌中表达及其与淋巴管转移的关系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鼻咽癌放化疗后18个多月,右眼外突、溢泪、复视6个月入院.查体:右眼眶下内侧可见大小约2.5 cm×3.0 cm包块,形状不规则、质硬、活动差、泪道欠通畅,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8,右眼向内下活动受限,结膜充血,溢泪,鼻咽部黏膜光滑,略肿胀.鼻窦及眼眶螺旋CT示:右侧眼眶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3.1 cm×2.9 cm×1.7 cm,边界欠清楚,密度欠均匀,周围骨质破坏征象,肿块与右侧鼻腔内软组织分界不清,临近眼外肌受压移位,眼球右上移位,右侧眼眶周围软组织增厚(图1).入院完善术前准备后行眼眶肿物切除,扩大切除部分上颌骨额突、部分眶纸板、筛窦.术后病理检查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提示转移癌.切口愈合后继续行放化疗治疗,随访1年未见复发.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6岁,咽隐痛伴颈部包块半年入院,否认声音嘶哑,既往1年前曾有左肾癌切除病史.入院后查体:右侧颈都甲状软骨表面可扪及一大小约2.5 cm×3 cm包块,表面皮肤正常,边界尚清晰,底部粘连活动欠佳,质硬,无明显触痛.纤维喉镜检查示:咽、喉黏膜表面光滑,双侧声带活动正常,闭合可,未见新生物.喉部CT示:甲状腺右叶与甲状软骨间不规则肿块,大小约3.74 cm×4.77 cm×3.90 cm,肿块内坏死伴液化,破坏右侧甲状软骨,侵及右侧喉旁间隙、右侧声带及右侧梨状窝(图1A).入院后于全麻下行喉部分垂直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包膜尚完整,表面不平整,位于右侧甲状软骨板与右侧甲状腺之间,与右侧甲状腺无粘连.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异物感1个月,自觉吞咽困难伴痰中带血10d,无明显疼痛及呼吸困难.专科检查:右腭咽弓前方扁桃体外侧有一大小为3 cm×2 cm的灰褐色肿块,表面有似血管成分,质硬,活动良好,鼻咽部及耳部无改变.一般检查体温、脉搏、血压及血常规均正常,尿常规酮体(+).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7岁,发现左颈部肿块逐渐增大半年余入院.患者半年前曾因左颈部"黑痣"于外院行门诊激光手术切除,术后标本未送病理,术后2天发现左颈部肿起,经抗炎治疗略有消退,但随后逐渐增大,不伴疼痛.无咽痛、音哑,无低热、盗汗,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曾在当地医院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以"左颈部肿块"收入院治疗.
1970年7月至2005年4月,我院共收治甲状腺鳞状上皮癌(简称鳞癌)18例,其中转移性鳞癌3例,现将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头颈部肿瘤的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头颈部肿瘤研究领域的挑战性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肿瘤转移尤其是微灶转移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微灶转移的检测进展和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希望为肿瘤的早期有效的综合治疗提供帮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是目前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热点之一.VEGF-C被称为特异促淋巴管生成因子,本文就其分子结构以及VEGF-C促淋巴生成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通过对VEGF-C特异促淋巴新生功能的了解,寻找抑制该功能的可能途径,以达到扼制肿瘤淋巴转移的目的.
生长相关性癌基因(growth-regulated oncogene-1,GRO-1)是一种具有多种能的趋化因子.它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在恶性肿瘤演进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通过自分泌直接作用以及通过旁分泌促进肿瘤血管形成,白细胞浸润从而推动肿瘤的生长,转移.研究GRO-1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系,将为肿瘤基因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和新策略.
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重要的膜表面蛋白,介导细胞间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肿瘤的侵袭转移与细胞黏附分子的黏附和去黏附密切相关.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最具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突出特点是局部的侵袭性生长、易复发和早期神经侵袭及转移.腺样囊性癌的侵袭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细胞黏附分子与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和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细胞黏附分子与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关系做一综述.
转移是多种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淋巴管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淋巴管标记物的发现使肿瘤淋巴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都证实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管生成而控制肿瘤转移.
喉癌的侵袭和转移是其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综述与之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可对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和寻找新的抗肿瘤靶点提供依据.本文就喉癌侵袭和转移机制方面部分相关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Fascin是一个actin结合蛋白,它的功能是把F-actin聚集捆绑成束,与细胞的运动相关.病理情况下,各种恶性肿瘤细胞经常高表达Fascin.临床上凡是Fascin表达阳性的肿瘤经常容易转移,预后较差.头颈部肿瘤中的口咽部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肿瘤和食道鳞状细胞癌Fascin也表达增高.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喉癌的浸润与转移是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主要因素.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是调节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有序降解和重塑的重要分子.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在喉癌和其他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代谢平衡中起关键作用,因而与喉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喉癌中的表达与喉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作一综述,并对指导喉癌治疗进行了展望.
多数人类癌可转移扩散到区域淋巴结,淋巴结的侵袭扩散与临床预后直接相关,并且血管上皮生长因子C在多种癌原发灶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扩散到区域淋巴结有关.关于淋巴管内皮激活和淋巴血管形成的观点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阐述在分子检测和淋巴结微转移特征的进展.同潜在的微环境因素一样,例如趋化因子,它能影响肿瘤细胞的位移和转移生长方式.也论述了淋巴管介导的肿瘤细胞的播散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特点.
肿瘤的侵袭转移和耐药是影响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转录因子Twist在肿瘤侵袭转移和耐药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wist在肿瘤的侵袭转移、耐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系统的回顾了骨髓中播散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及骨髓中播散肿瘤细胞的意义,认为骨髓中肿瘤细胞播散与肿瘤的临床分期、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生存率有关.提出有关骨髓中播散肿瘤细胞的认知及对策.
E-钙粘素是一种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与链接素结合形成复合体既介导同种细胞间粘附反应,又可通过β-接素调控细胞周期进程,在肿瘤的生成、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头颈部肿瘤中已经发现E-钙粘素-链接素复合体表达明显下调,本文就该复合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它的表达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