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992年1月~2003年12月门诊以"甲状舌管囊肿"收入院的132例患者中有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甲状腺结节及异位甲状腺共8例,现予以总结报告如下,为临床提供参考.¨临床资料本组8例患者,男1例,女7例,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46.6岁,肿瘤位于颏下至甲状软骨切迹之间的上颈部中线区,有的稍偏离中线,直径在1 cm~4 cm不等.有7例行常规甲状舌骨及囊肿切除术,术后的病理结果:甲状腺乳头状腺癌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囊性变3例,甲状腺结节1例.有1例患者术前做B超检查发现颈部正常位置无甲状腺组织,再做甲状腺Ⅰ[3]同位素扫描证实颈部正常甲状腺位置未显影,而肿瘤为异位甲状腺,经针刺活检无恶变组织未做手术.7例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症状,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因内分泌抑制治疗术后都服用甲状腺素片.经复查、随访1~3年,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术后未见复发,1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者在术后半年因局部复发并转移转入肝胆腺体外科治疗.
头颈肿瘤手术往往与鼻咽、口咽、喉咽、气管等解剖结构关系密切,部分患者在围手术期即可发生呼吸困难,通气无法正常维持,短时间内就可因缺氧导致心跳骤停,大脑损害,甚至死亡.本文就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22例头颈肿瘤困难气道患者采用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癌症占世界人口死亡率的第四位,占我国人口死亡率的第五位;为探讨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我们对65例头颈肿瘤患者进行了问卷式心理调查,并观察其心理问题与个性、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关系;以期提高医务人员对癌症患者心理治疗的重视.
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头颈部癌中,p53基因在喉癌、上颌窦癌、唾液腺癌、鼻咽癌等中均可见到阳性表达.而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p53基因替代疗法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鳞癌)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临床应用安全.自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应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p53,rAd-p53,商品名为今又生)注射液对14例局部晚期或复发性头颈部鳞癌联合放化疗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3年前无意中发现颈部肿胀,无疼痛、发热及吞咽困难等不适,未治疗.颈部肿胀逐渐明显,入院前1周出现发音异常,无呼吸障碍.发病以来体重明显变化.入院查体:双颈部明显肿胀,可触及肿块,质软、边界不清,无压痛.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瘤2年余,增大1年余入院.查体:左颈部上至耳垂下,下至锁骨上,前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后至斜方肌前缘可扪及约10 cm×10 cm大小的肿瘤,质较软,无压痛,周围边界欠清晰.肿瘤波动感明显,透光试验阴性.颈部B超检查:囊性肿瘤.MRI检查:左颈部肿瘤内呈多囊性,与颈内静脉粘连明显,未侵犯喉咽部、腋部及胸腔、纵隔(图1,图2).局部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约20 ml后,肿瘤有所缩小.
坚持以重点学科为核心,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实验平台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在保证研究生教育顺利进行和实现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头颈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是专业性细化的、具有特色的实验平台.本文就如何加强头颈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建设,发挥重点学科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做一概述.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7岁,发现左颈部肿块逐渐增大半年余入院.患者半年前曾因左颈部"黑痣"于外院行门诊激光手术切除,术后标本未送病理,术后2天发现左颈部肿起,经抗炎治疗略有消退,但随后逐渐增大,不伴疼痛.无咽痛、音哑,无低热、盗汗,无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曾在当地医院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以"左颈部肿块"收入院治疗.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因吞咽困难4个月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渐加重,现仅可进半流食.无发热、无声音嘶哑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以"右下颌后区肿块1年余,同步放化疗后33天"为主诉入院.
DNA等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肿瘤常见的遗传学改变之一.某些染色体或某一染色体的某些特定区域在头颈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发生发展中存在着高频发的MSI.有些MSI常发生于HNSCC的早期.弄清这些与HNSCC有良好相关性并与许多抑癌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有否等位基因缺失或不稳定性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HNSCC的发生与发展机制.
由于鼻颅沟通性肿瘤跨越颅内(多为前颅窝)、鼻腔鼻窦及眼眶等多个解剖部位,涉及神经外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等多个学科,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困难和复杂性.
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喉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近30年喉癌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仍没有明显提高[1].目前,国内、外喉癌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上.
微血管游离组织移植用于缺损的修复和重建,是过去20年来头颈部肿瘤治疗中最重要进展之一,对头颈肿瘤切除后形态和功能的重建有了较好效果[1].
颈部肿瘤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症状或体征.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作为较新的影像技术,在血管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于与血管有关的颈部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治疗也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现将这方面的体会报道如下.
美国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特别是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可导致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其发生与电离辐射对中耳的直接损伤和放疗前肿瘤侵犯所致的中耳负压的增高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状况、中耳解剖生理、发病机制及治疗等研究现状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其生物活性由C-Met蛋白所介导.人类许多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与HGF/C-Met系统密切相关.头颈鳞癌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HGF/C-Met系统与头颈鳞癌侵袭与转移关系,将对临床肿瘤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也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新的策略.
头颈部肿瘤的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头颈部肿瘤研究领域的挑战性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肿瘤转移尤其是微灶转移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微灶转移的检测进展和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希望为肿瘤的早期有效的综合治疗提供帮助.
头颈部恶性肿瘤生物学方面特点的研究对于其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许多研究表明,包括头颈部肿瘤在内的实体瘤中存在有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揭示了靶向性或选择性杀伤肿瘤干细胞的可能,为肿瘤根治、防止复发和转移提出了新的思路.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关键之一是寻找其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标志.本文重点总结了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已发现的头颈部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以及分离与鉴定肿瘤干细胞的技术方法.
颈部淋巴结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淋巴瘤、转移癌、结核、炎症等均可引起,对其正确定性诊断有助于评估病情,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近年多项研究对PET/CT探查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这些疾病在PET图像上均可表现为葡萄糖摄取增加,但又有各自影像学表现特点.18氟-脱氧葡萄糖(18-fluorodeoxyglucose,FDG)PET/CT显像标准摄取最大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对恶性病变有判断预后的作用.在紧密结合临床的基础上,全身PET/CT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总结18F-FDG PET/CT在探查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X染色体耦联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 X-linked,Zfx)是属于锌指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其在生物体中功能与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有关。Zfx在多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过程和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转录调节作用。本文就Zfx功能研究和其在恶性肿瘤领域,尤其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从而抑制基因转录的一类蛋白酶,参与维持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的平衡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正常细胞一旦发生核内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的失衡,即会改变正常的细胞周期与细胞代谢从而诱发肿瘤.近来随着HDACs及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在头颈部肿瘤研究的日益深入,HDACi有望成为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发展方向.
EZH2是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系统(polycomb group,PcG)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通过抑制转录、维持基因的沉默状态以及影响染色体结构等,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近年研究发现,EZH2与肿瘤血管形成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EZH2在肿瘤血管形成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并对将来治疗头颈部乃至全身恶性肿瘤做了展望.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通路中比较重要的两条分别是环加氧酶(cyclooxygenase,COX)通路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通路.近几年研究发现花生四烯酸12-LOX代谢通路亦与肿瘤密切相关.本文就磷脂酶Cγ-2 (phospholipase Cγ-2,PLCγ-2)参与AA的12-LOX代谢通路与头颈部肿瘤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免疫营养支持是现代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已有较成熟的免疫营养制剂应用于临床,多用于上消化道择期手术、创伤等患者,且疗效肯定.但免疫营养目前在头颈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较少,也缺乏与之相关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免疫营养物质对机体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的影响及在头颈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线粒体DNA参与编码氧化磷酸化复合体系中的13种多肽链亚单位,线粒体DNA突变可以引起细胞氧化呼吸功能紊乱.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异常是其特点之一,因此线粒体DNA突变与肿瘤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本文就线粒体DNA突变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头颈鳞状细胞癌泛指发生于口颌面部、咽喉及上呼吸消化道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MicroRNAs是一类具有独立功能结构,可以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小RNA,MicroRNAs能够控制mRNA生成与降解并以此抑制相关蛋白的生成,其中就包括许多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与MicroRNAs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简要综述MicroRNAs及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的作用机制与头颈鳞状细胞癌的关系.
MicroRNAs (miRNAs)参与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转录后的基因调控,与HNSCC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些miRNAs在HNSCC中表达上调,表现为癌基因的作用;而有些miRNAs在HNSCC中表达下调,表现为抑癌基因的作用.研究HNSCC中miRNAs表达异常及其作用机制,对头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全世界每年确诊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超过50万例,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且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高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西妥昔单抗作为一种抗EGFR的新型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联合放疗较单纯放疗降低了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死亡率,并可提高包括顺铂在内的多种化疗药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