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利用庆大霉素的耳毒性治疗梅尼埃病眩晕,得到越来越多耳科医师的关注[1~3].我科自2005年来对23例反复发作的顽固性梅尼埃病眩晕患者采用鼓室注射庆大霉素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年3月~2010年6月在我科行鼓室内滴定法注射庆大霉素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眩晕患者23例,并随访2年以上.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36 ~72岁,平均57.36岁.病史7.3~37.8年.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梅尼埃病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梅尼埃病,右耳17例,左耳6例;均经正规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眩晕仍频繁发作且严重影响生活;均行颞骨CT、纯音听阈检查及MRI检查排除其他耳科疾病.
目前有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顺铂导致的内耳毒性关系密切,增加的NO可能参与了顺铂的耳毒性作用[1~3].近来又有文献报道,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可以通过降低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以降低庆大霉素耳毒性[4].
目的:探讨耳蜗转基因表达的方法及意义.方法:经圆窗将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含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注入豚鼠一侧耳蜗(接种耳)鼓阶,1周后观察接种耳及对侧耳蜗(非接种耳)转基因表达及听力情况.结果:接种耳蜗及对侧耳蜗均有Ad.LacZ表达,其分布相似,但对侧耳蜗中Ad.LacZ基因表达相对较弱,双侧耳接种Ad.LacZ前后听力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侧耳蜗的转基因表达可能对某些内耳疾病的转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
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是听神经传入初级神经元,与听觉信息的传输过程密切相关,它的损伤程度直接反映了听力的受损程度.临床上多种损伤因素如耳毒性药物、强噪声、缺血等均可诱导其出现凋亡.目前研究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损伤、神经递质的改变、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和离子通道改变等方面,而相应的从降低活性氧的浓度、抑制信号传导通路的相关环节、转基因技术和利用神经因子来探讨保护已受损或者残余的螺旋神经节细胞,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以期达到最低的损伤程度和最佳的疗效.
耳蜗充足的血液供应是形成正常听觉的重要生理条件.目前许多研究认为耳蜗血流障碍是各种感音神经性耳聋病理生理过程中涉及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准确评估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耳蜗血流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意义.然而人类耳蜗深藏于颞骨之中不易直接检测到血流状态,目前用于评估耳蜗血流的方法主要有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磁共振技术和多普勒超声等.
内皮素1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肽,可由内耳组织细胞产生,在内耳广泛分布并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内耳内环境.本文复习近年相关文献,试就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钾离子通道与多种疾病有关,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以造成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听力下降,表明在耳蜗听觉生理过程中,钾离子发挥着重要作用.耳蜗内淋巴液中富含钾离子,维持内淋巴内的高电位,转运大多数正电荷,机械电转导时在细胞顶部发生去极化.毛细胞的基底外侧(basolateral)通道中有KCNQ4、KCNN2和KCNMA1钾离子通道,顶端(apical)钾离子通道有KCNQ1/KCNE1,另外位于血管纹中间细胞的KCNJ10(Kir4.1)钾离子通道产生内淋巴电位.目前已经发现的与人类耳聋有关的钾离子通道有KCNQ4和KCNQ1/KCNE1.
斯里兰卡肉桂碱受体是细胞内钙库的钙释放通道之一,有三个亚型,分别分布在体内不同组织的细胞中,其释放细胞内钙的方式为钙诱导钙释放.本文就其结构功能、在耳蜗中的表达分布及功能调节等做一综述.
三磷酸腺苷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耳蜗内各种细胞的生理功能,并可通过P2嘌呤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发挥作用.现就P2嘌呤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耳蜗中的差异表达及其在耳蜗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介绍,以期为研究耳蜗发育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逐步开展使得对耳蜗结构的认识显得极为重要,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时鼓阶钻孔的安全位置,电极的长度、直径、插入的角度,与螺旋神经节的位置关系提供解剖学依据,以尽量减小对螺旋板、基底膜的损伤,获得更好的语言识别率.本文主要综述了鼓岬区的蜗窗、螺旋板、前庭窗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蜗管的走行、长度,前庭阶、鼓阶的宽度高度以及蜗轴中螺旋神经节与蜗管的关系.
内皮素(endothelin,ET)作为一种强大的缩血管肽类物质,可对全身许多组织器官的微循环产生影响.国外已有研究发现内耳有ET及其受体的广泛分布,并认为ET系统与耳蜗微循环及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蜗内电位的产生密切相关.本文就ET在内耳的分布及其对耳蜗微循环与内淋巴离子平衡的作用进行综述,讨论其在突发性聋、噪声性听力损失、眩晕等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细胞凋亡贯穿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生理状态下细胞内凋亡-抗凋亡系统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干扰或者打断这种平衡会导致机体疾病。各种内外界因素启动耳蜗毛细胞凋亡是导致听力障碍的重要机制,如噪声性聋、药物中毒性聋、老年性聋以及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聋。因此识别这些细胞凋亡的关键调控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干预,对耳聋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毛细胞凋亡的具体病理机制以及在基因水平上对这些关键点的调控作用做一综述。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内耳道内神经解剖和内耳结构,本文介绍蜗神经的胚胎学、解剖学、MRI的扫描方法、蜗神经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及病因,讨论蜗神经高分辨率MRI在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血管形成、保持及渗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认识,VEGF在神经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新近VEGF在癫痫、脑缺血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VEGF也被证实在耳蜗中广泛分布,提示对耳蜗损伤可能存在神经保护作用。
在复杂的听觉生理过程中,耳蜗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节是重要的一环,了解和认识耳蜗传出调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耳蜗传入系统对声信号的频率、强度、空间的编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并就耳蜗外毛细胞及其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控进行综述.
钙蛋白酶(钙蛋白酶)是一族钙离子依赖性的、水解半胱氨酸的蛋白酶,参与各种细胞生理过程.病理状态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异常增高可使钙蛋白酶活性增强,降解细胞骨架,膜蛋白以及各种激酶以及转录因子,最终诱导细胞死亡.本文就钙蛋白酶的结构、生物学活性以及在内耳细胞死亡机制中作进行综述.
缺血、缺氧、噪声等病理条件下引起的耳蜗损伤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有关,可以导致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纤维的水肿、变性等一系列形态学和功能学的改变.学者们观察到损伤后的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的修复过程.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对影响耳蜗修复过程的因素做一综述.
耳蜗毛细胞存在调控细胞功能的重要离子通道.目前这类离子通道的类型及结构功能尚不清楚.本文就离子通道的类型、特点以及药物对通道的影响进行综述,期望能通过药物干预通道,为临床治愈内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耳蜗内淋巴具有独特的离子成分,以及相对于外淋巴+80mv~+90mv的耳蜗内电位.血管纹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它在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的过程中产生耳蜗内电位.本文对血管纹产生耳蜗内电位的各种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谷氨酸是耳蜗内主要的传入神经递质,其对听觉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过量释放的谷氨酸引起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与许多内耳疾病的发生有关.耳蜗中可能存在谷氨酸摄取系统,即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本文对耳蜗中可能存在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学说的来源、作用机理、及相关分子的分布特点、临床意义等进行简要综述.
自1948年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被Levi-Montalcini发现以来,因其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及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对NGF及其受体在内耳的表达情况,以及近年来在听觉系统方面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在正常听觉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中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对耳蜗传出神经系统的形态、生理、耳蜗机械特性和听觉反应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近况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耳蜗传出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
在听觉系统中,外源性三磷酸腺苷(ATP)除作为耳蜗活性物质外,还可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质,参与Corti器内感觉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从而产生一系列效应,调节耳蜗听觉生理功能;ATP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P2嘌呤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完成的,现就P2嘌呤受体在内耳的分布特点及介导的信号传导在耳蜗听功能中的生物学作用作一综述.
噪声性耳聋是常见的后天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之一,其主要损害部位是耳蜗,但噪声对耳蜗的损害机理仍不清楚.本文就目前噪声对耳蜗损伤的有关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阐述.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对机体各个系统如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都有影响,特别对听觉系统具有特异性损伤.本文主要对近年有关噪声性聋(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发病机制的热点研究做一综述.
耳蜗中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对调节声转导、听敏度、外毛细胞主动的机械放大、耳蜗内电位、耳蜗内环境稳定、控制血管张力等具有关键作用的信号分子.作为耳蜗中一种候选的传入性神经递质,ATP在耳蜗功能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重点对耳蜗中ATP来源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Prestin是一种特异存在于耳蜗外毛细胞的马达蛋白,该蛋白在解释哺乳动物耳蜗的高度敏感性和频率选择性以及外毛细胞的电动特性机制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些年Prestin蛋白的表达、分布、功能以及水杨酸毒性作用下Prestin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对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进行的研究和分类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其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llyl-D-Aspanate receptor,NMDAR)是兴奋性氨基酸的一类特异性受体,当两者结合时才能发挥作用.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NMDAR除了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外,也存在于内耳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中.本文就目前所获得有关NMDAR在内耳的分布特点与意义的资料进行综述.
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完全明确,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形成过多及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是重要机制之一.本文从AGEs在糖尿病听力损害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