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儿童因抵抗力较差,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是儿童听力障碍重要原因之一[1].我科自2011~2012年收治的4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常见,儿童发病率尤高,也是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为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我科对2000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施行多功能电离子鼓膜造孔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该病除引起患儿睡眠打鼾、鼻塞、张口呼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外,甚至还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而后者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1].儿童不配合导致鼓膜穿刺困难,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因此,肥大的腺样体切除和分泌性中耳炎同时穿刺治疗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根治意义尤其重大.我院2008年6月~2012年5月共在全麻鼻内镜下同步完成腺样体切除及鼓膜穿刺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39例(47耳),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或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我科近年来应用腺样体切割吸引器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腺样体,配合CO2激光鼓膜打孔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告如下.
我科自2002年10月~2008年6月在耳内镜电视监视系统下,采用鼓膜置管器械行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126例,报道如下.
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采用经咽鼓管插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一种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及中耳腔黏膜分泌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耳腔负压、积液为主要病理变化,听力下降、耳闷、耳鸣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常见疾病[1].
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和成人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近年来尽管在治疗上有新的尝试,但疗效并未实现突破[1].我科在采用鼓膜穿刺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鼻内镜直视下咽鼓管吹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患儿语言表述能力差,出现明显听力下降时才就诊,往往延误了病情的诊治.我科于2008年9~11月联合儿童保健科对唐山地区15 876例3~6岁儿童进行了声导抗检查,对于鼓室图异常者做进一步检查,结果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我科于2003年1月~2005年6月间在鼻内镜直视下施行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激光打孔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32例(63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92例,采用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渗出液滞留于中耳而无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目前治疗方法颇多,但据报道疗效差别极大.本研究所用方法为"咽鼓管吹张法",又与常用的导管吹张法有所不同,本法是经纤维鼻咽喉镜直接接氧气吹张咽鼓管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改良的导管吹张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功能有关,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咽口机械性阻塞,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1].我科1998年2月~2004年2月在鼻内镜下使用电动钻切除肥大腺样体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7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本文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讨论分泌性中耳炎鼓室注射的临床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2002年8月~2005年8月93例(129耳)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首选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的头颈部肿瘤,但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eeretory otitis media,SOM)却是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亦缺乏特效防治方法.本研究采用"三联疗法"治疗放疗后SOM,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儿童的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有十分显著的影响[1],是小儿耳鼻咽喉科常见病.有关OME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很明确,为了提高对儿童OME的认识,现将大庆油田总医院耳鼻咽喉科2007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4例(196耳)儿童OME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已广泛应用[1].我科自2007年6月~2011年6月针对"一"字切口和"十"字形切口(十字切口)两种方法置哑铃状通气管随机分组治疗并追踪随访,统计治疗1 48例,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48例(187耳)患者,其中男85例,女63例;年龄6~68岁.病史3个月~3.5年.经保守治疗无效,并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科常见疾病,以中耳积液、传导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有报道SOM亦可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本文回顾性研究80例(158耳),探讨SOM对各频率听力阈值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可以影响儿童的智力及语言发育.鼓膜切开置管加腺样体切除是治疗儿童SOM有效手段,本文分析因腺样体肥大并发SOM患儿,经药物治疗无效而进一步在我院行鼓膜切开置管加腺样体切除的综合治疗情况.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治疗困难[1],临床多进行综合治疗,而急性期治疗尤为重要.在单纯应用盐酸羟甲唑啉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基础上[2],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们联合应用布地奈德喷鼻辅助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100例,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引起儿童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我科从2003年1月~2007年9月,采用药物治疗、鼓膜穿刺、病灶相邻区域手术及鼓室置管方法阶梯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鼓膜完整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常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疗效报道不一.我科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以来6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纤维喉镜下咽鼓管、中耳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61例,74耳.男34例,女27例,年龄23~63岁,平均43.5岁,左耳23例,右耳25例,双耳1 3例(26耳).病程3个月~2年;74耳均有耳闷胀感,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部分伴低调性耳鸣和耳内水泡音.检查见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变短、分散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锤骨柄变水平,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膜呈粉红色、黄色或琥珀色、灰白色,活动度降低.34耳可看到液平面或气泡.纯音听力测试48耳为传导性聋,26耳为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鼓室曲线B型51耳,C型23耳.鼓室冲洗出黄色黏稠液14耳,淡黄色稀薄液38耳,白色黏液18耳,无明显黏液4耳.
本文回顾性分析分泌性中耳炎鼓室注射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对疗效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2年8月~2005年8月资料完整的93例(129耳)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参照文献[1].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疾病,成年人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耳闷、耳鸣,主要特征是鼓室积液和传导性聋,常见原因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黏膜分泌障碍.临床上某些疾病早期同样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1].现将近期遇到的误诊病例报道如下.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发热,首先以耳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十分罕见,容易造成误诊.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法较多,治疗的关键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功能,如处理不当,可致鼓膜内陷、鼓室粘连硬化、听力障碍[1].2002年1 0月~2003年10月,我院采用非接触式KTP激光鼓膜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0例48耳,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多发病之一,尤其在儿童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与体征的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1],若治疗不当将导致儿童听力障碍及言语发育不良.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目前众多学者认为SOM的发病与咽鼓管形态发育和功能不良、变态反应、免疫及感染等因素有关.
1 临床资料 脑脊液耳漏1例.患者女,11岁,因头部胀痛5个月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胀痛感,以前额部为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此后上述症状又曾间歇发作2次.偶有右耳痛、耳闷、耳鸣等不适.查体见患儿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耳部检查左耳未见异常,右外耳道畅,鼓膜完整,略外膨,紧张部可见淡黄色液平面.右耳骨导正常,气导下降,提示右耳传导性聋(图1).初步诊断为右耳分泌性中耳炎,拟于镇静下行鼓膜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尽管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仍有部分较为顽固,对这些患者的处理目前仍存争议.近年来尽管在治疗上有新的尝试,但疗效并未实现突破.本文对目前SOM的治疗现状进行归纳评述,希望引起大家对SOM治疗方法选择的谨慎与重视,也希望带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从感染性和变态反应性两方面进行探讨.水通道蛋白在一些液体平衡紊乱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也渐被证明.本文将分泌性中耳炎从水转运紊乱性疾病的全新角度,对水通道蛋白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的表达、可能作用机制、调控物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