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儿童因抵抗力较差,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是儿童听力障碍重要原因之一[1].我科自2011~2012年收治的4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外耳道乳头状瘤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肿瘤,如果治疗不当,容易造成复发或者外耳道狭窄闭锁.我科自2003~2010年在耳内镜下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43例(45耳),整体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1 临床资料.患者43例(45耳),男38例(40耳),女5例(5耳),年龄36~75岁,其中大于60岁30例(32耳).
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是一高度血管化良性肿瘤.因其病变部位及性质特殊,选择合理的麻醉及控制性降压方法,术毕平稳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我科采用经上颌窦入路鼻内镜辅助下行上颌骨与眶下壁骨折复位的新方法,对近1年收治的8例上颌骨眶下壁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由于鼻中隔偏曲、鼻道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 OMC)解剖异常致使M膜间相互接触挤压而引起的头痛称为鼻内接触性头痛,又称鼻源性头痛.因患者鼻部症状不明显常被误诊为偏头痛或神经性头痛.近年来我科应用鼻内镜检查,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的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的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我科对部分鼻腔后部反复出血且难以寻找出血点的60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将鼻甲轻度骨折移位,顺利寻找出血点并行双极电凝或凡士林纱条微填塞.报告如下.
鼻内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已逾30年,目前对于经鼻内镜下治疗鼻和鼻窦的良性肿瘤,基本已形成正面的意见.然而对于完全鼻内镜下切除鼻和鼻窦恶性肿瘤则还存在争议[1],国外近年有较多的治疗和观察报道[2~6],现就我科采用内镜下切除鼻腔恶性肿瘤报道如下.
蝶窦位置深在、隐匿,前鼻镜及鼻咽镜检查难以发现异常,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临床症状少且无特异性,常首先表现为头痛和(或)眼部症状,常首诊于神经内科、眼科、儿科及中医科,临床上易误诊、漏诊.近10年来由于CT、MRI及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蝶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总结我院自1996~2007年收治的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45例,报道如下.
鼻中隔穿孔最常见于鼻中隔矫正手术后,其修补方法 较多,但在狭窄的鼻腔内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如能在鼻中隔矫正术中即给予处理,预防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则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2012年10月~2015年8月我们应用游离的下鼻甲黏膜瓣在鼻中隔矫正术中处理36例鼻中隔黏膜对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低温等离子射频系统具有消融、切割、止血、冲洗、吸引等功能,工作温度低,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等优势.较广泛应用于一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治疗,已从开始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扁桃体切除、腺样体切除、喉乳头状瘤切除,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用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1]、鼻咽纤维血管瘤[2,3]切除等.我科自2011年3~5月在鼻内镜引导下,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咽部肿瘤3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出血的机制是破坏出血点组织,使血管封闭或凝血而达到止血目的[1].我科自2012年5月~2014年6月,使用低温等离子技术在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15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58例患者,男性87例,女性71例;年龄15~82岁,平均56.7岁;均为单侧鼻腔出血,左侧86例,右侧72例,鼻中隔中后部57例,嗅裂部28例,中鼻道后上部23例,下鼻道中后部21例,鼻底18例.101例有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治疗病史.高血压患者78例,糖尿病患者15例,服用抗凝药9例,出血时间30 min~28 d不等,出血量累计50~ 400 ml.均除外血液系统疾病及鼻腔、鼻窦占位性病变及鼻部外伤等.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该病除引起患儿睡眠打鼾、鼻塞、张口呼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外,甚至还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而后者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1].儿童不配合导致鼓膜穿刺困难,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因此,肥大的腺样体切除和分泌性中耳炎同时穿刺治疗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根治意义尤其重大.我院2008年6月~2012年5月共在全麻鼻内镜下同步完成腺样体切除及鼓膜穿刺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39例(47耳),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2005年8月~2006年8月共行耳内镜下治疗外耳道胆脂瘤2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是一种常见病,大部分PAR患者合并有鼻中隔偏曲和鼻甲黏膜肥厚,实施鼻内镜手术结合舌下含服脱敏治疗PAR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我科于2010年成立变态反应室,应用鼻内镜手术结合舌下含服脱敏治疗PAR 4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我科自2002年10月~2008年6月在耳内镜电视监视系统下,采用鼓膜置管器械行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126例,报道如下.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常用方法,1999年10月~2004年5月我科共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153例,全部手术鼻内镜下完成,手术分别采用了下鼻甲剪、切吸器和咬切钳3种方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真菌球型蝶窦炎早期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和漏诊.随着CT及鼻内镜的开展应用,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7月对8例真菌球型蝶窦炎患者行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16~62岁,平均42.5岁,病程5 d~20年.主诉头痛者6例,位于球后、枕后、顶颞区;鼻塞脓涕倒流者3例;患侧眼肿胀伴视力下降者1例;回吸涕中带血者1例;患侧面部疼痛1例.其中被误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3例,球后视神经炎1例,三叉神经痛1例.
鼻睫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或嗅裂综合征,其原因多为嗅裂和中鼻道狭窄,筛前神经末梢受压所致,既往多采用中鼻甲切除来缓解筛前神经末稍受压状况,虽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常有嗅觉减退及鼻出血等并发症.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和/或钩突筛窦切除术治疗鼻睫神经痛26例,报告如下.
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CRS)是一种常见疾病,其病因与环境、遗传、变态反应及过敏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腺样体肥大是儿童CRS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起后鼻孔部分甚至全部阻塞,妨碍鼻腔和鼻窦引流,这是腺样体肥大易诱发鼻窦炎的病理生理基础.2004年5月~2008年5月我们将126例合并腺样体肥大的CRS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内镜下运用微动力系统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CRS,对比两组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和成人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近年来尽管在治疗上有新的尝试,但疗效并未实现突破[1].我科在采用鼓膜穿刺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鼻内镜直视下咽鼓管吹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鼻出血的定位诊断及治疗是耳鼻咽喉科诊治难点之一,其原因在于有些鼻出血部位难以准确定位,特别是反复性鼻出血.自1998年10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鼻出血患者120例,均为反复性鼻出血2次以上病例.我们采用鼻内镜下准确定位后,予以电凝、微波、中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世界上约60%人都会出现鼻出血情况,其中6%需要到医院治疗止血[1]。鼻内镜技术使鼻出血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反复盲目的鼻腔填塞则会延误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的最佳时机。本文通过对我科2009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行鼻腔填塞后而无效的非利氏区出血的鼻出血患者共128例,对不同时间取出填塞物后进行鼻内镜下止血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我院自2002年01月~2005年03月收治腺样体肥大儿童59例,分别采用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和经口电视内镜下电动吸切术,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如下:
慢性鼻窦炎治疗的目的是去除妨碍鼻窦引流的各种因素,促进鼻腔结构恢复正常.对于妨碍引流的单纯鼻中隔中、上段黏膜肥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最近尝试在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同时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消融肥厚的鼻中隔黏膜,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鼻中隔偏曲常用Killian手术切口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但对于鼻中隔前部的偏曲,尤其是鼻中隔脱位者,采用Killian手术切口常难于矫正或难于充分矫正.为此我们采用HaJek手术切口进行鼻中隔矫正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科自2004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32例鼻中隔前部偏曲或合并多种形态并存的复杂偏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鼻源性头痛包括鼻窦炎性及黏膜接触性头痛[1].现将2007年3月~2008年1月47例接触性头痛患者诊治分析如下.
1999年7月~2004年6月,应用鼻内镜及反向切割器经口进路行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45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上颌窦囊肿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普遍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采用柯-陆术式.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鼻内镜下手术已成为治疗上颌窦囊肿最主要的方法.目前,最为普遍的手术方式为鼻内镜下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摘除上颌窦囊肿.为了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减小手术所造成的创伤,我科开展了鼻内镜下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1]及尖牙窝穿刺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鼻内镜下尖牙窝穿刺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具有损伤小、不损伤鼻腔内正常结构且囊肿摘除更为彻底等优势.我科自2008年9月~2013年12月采取鼻内镜下尖牙窝穿刺径路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5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偏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并产生症状,可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目前倡导对鼻中隔偏曲仅行局部结构异常的矫形处理,尽量减少鼻中隔软骨或者骨部切除.我院自2002~2008年来诊的患者中,筛选出8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别行传统方法及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现报道如下.
鼓膜穿孔是耳科常见病,主要是由中耳炎和外伤所致.鼓膜成形手术也是耳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随着耳显微手术的发展,鼓膜成形手术在手术方法和移植组织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从传统显微镜下手术扩展到内镜下手术;手术入路有无切口外耳道入路、耳内切口或者耳后切口入路;移植材料有颞肌筋膜、脂肪、软骨膜和软骨等[1~3].对于选择何种方法以提高成功率,仍是临床上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探讨根据鼓膜穿孔大小选择不同修补材料、不同术式的可行性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