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乳头状瘤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肿瘤,如果治疗不当,容易造成复发或者外耳道狭窄闭锁.我科自2003~2010年在耳内镜下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43例(45耳),整体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1 临床资料.患者43例(45耳),男38例(40耳),女5例(5耳),年龄36~75岁,其中大于60岁30例(32耳).
2005年8月~2006年8月共行耳内镜下治疗外耳道胆脂瘤2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外耳道成形术是为了恢复外耳道正常宽度和轮廓而采取的措施,包括以正常健康皮肤替代病变的外耳道皮肤.虽然该术式在耳外科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处理不当仍会出现面神经瘫痪、外耳道再次狭窄、闭锁等严重并发症[1],本文分析52耳外耳道成形术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
外耳道阻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和外耳道胆脂瘤.2008年3月~2008年9月我科门诊经耳内镜或直视下诊治外耳道耵聍栓塞256例(302耳),外耳道异物29例,外耳道胆脂瘤1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为对外耳道真菌病进行真菌学鉴定及筛选敏感性药物进行临床治疗,我们对120例确诊为外耳道真菌病患者进行致病菌种鉴定和药敏测试,筛选出伊曲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及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两种敏感性药物自制成滴耳液治疗外耳道真菌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外耳道真菌病是耳鼻咽候科常见病,致病的真菌种类甚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引起者较常见.当外耳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长期用抗生素液滴耳等情况下,都易受真菌感染[1].
外耳道骨瘤患者临床少见,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表现不典型,部分为体检时发现,病因尚不明确。我科自2004年1月~2015年6月共收治外耳道骨瘤患者17例,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原发于外耳道的胆脂瘤称外耳道胆脂瘤,临床可见,发病率约占耳科疾病的0.1%[1].如不及时治疗,常压迫外耳道周围骨质,引起骨质吸收和破坏而侵犯中耳及乳突,导致面瘫、听骨链破坏以及迷路瘘管等.笔者近5年来治疗Ⅰ期外耳道胆脂瘤27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7例患者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9~69岁,平均35.64岁,病程3个月~5年;均为单耳发病.临床表现为耳闷胀感、耳鸣、听力下降,合并感染者伴头痛.纯音听力测试:23例为轻-中度传导性聋,4例为混合性聋.20例患者并发感染,出现耳痛、头痛、耳内流脓或有臭味,7例外耳道可见肉芽组织.颞骨C-T检查示:20例外耳道骨部扩大及软组织影,未见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还有7例因经济原因未行CT检查.27例患者均无外耳道狭窄,中耳乳突腔未见异常.
我院自1994年1月~2006年8月收治外耳道癌13例,现对其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
我科自2006年2~8月于耳内镜下行外耳道肉芽摘除术10例,鼓膜肉芽4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0~61岁,病程1个月~2年,外耳道肉芽10例,5例继发于急性外耳道炎,3例继发于外耳道胆脂瘤,1例继发于真菌感染,1例继发于耵聍栓塞;鼓膜肉芽4例,2例继发于慢性外耳道炎,2例继发于外耳道胆脂瘤.
后天性外耳道闭锁发病率逐渐增高,多因外伤,烧伤,放疗等原因引起.治疗比较棘手,我科采用耳甲腔转移皮瓣治疗后天性外耳道闭锁13例,报道如下.
目前外耳道狭窄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外耳道成形术后及慢性中耳炎术后瘢痕形成初期(术后2~4周)和继发于外耳道炎症、肉芽组织增生所致的狭窄,我们用膨胀海绵配合地塞米松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头颈部涎腺肿瘤[1],原发于外耳道者罕见,在临床上误诊率很高,极易与外耳道炎混淆.现将我科收治2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男,36岁,因右耳疼痛1年于2017-01-09收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疼痛,右外耳道肿胀伴右耳内有臭味,右侧面部及头部疼痛.无耳部流脓及渗液,无发热.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右外耳道炎,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右耳疼痛减轻,但右外耳道仍肿胀,仍伴右侧面部及头部疼痛.根据患者就诊记录及检查结果,我科以"外耳道狭窄(右),外耳道炎(右)"收入院.专科查体:右侧外耳道狭窄,鼓膜未窥及,外耳道皮肤略充血,耳屏处有压痛.颞骨CT检查示:①右侧外耳道软组织增厚,外耳道炎?②右侧中耳乳突炎(图1).术中取外耳道后壁骨段及软骨段行病理检查.术中冰冻结果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遂采取外耳道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外耳道成形术+游离皮瓣转移修补术+腹部取皮术.术后患者行放疗,随访1年半肿瘤无复发.
Duane综合征(Duane's retraction syndrome,DR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症状多表现在眼科,即眼球外展受限和眼球内陷.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部发育不良,听力下降或其他系统的发育畸形.因该疾病临床少见,耳鼻咽喉科对其了解较少,现报道1例.
外耳道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多发生在10岁左右儿童,成人亦不少见,婴儿及幼儿罕见.我科曾成功取出婴儿及幼儿外耳道虫类异物,现报道如下.
颞下颌关节内容物疝入外耳道称为颞下颌关节外耳道疝,临床罕见.1 病因颞下颌关节的内容物,如关节囊、关节盘等通过未闭合的鼓骨裂孔疝入外耳道而形成颞下颌关节外耳道疝.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是一种因第1鳃沟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耳部畸形,常伴有耳廓、中耳不同程度的畸形,部分病例还可合并内耳、面神经畸形和感音神经性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外耳道成形术和鼓室成形术,重建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以改善听觉功能,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外耳道狭窄和再闭锁,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30%~60%[1,2],也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防治术后再狭窄和闭锁甚为关键,各种防范术后外耳道狭窄和再闭锁的手术技术和方法逐步在临床上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通常需要依靠手术重建耳廓,提高听力.手术前需要对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进行分型与术前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耳畸形分型标准是Jahrsdoerofer于1992年提出的10分法评分体系,作为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手术适应证选择的标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Jahrsdoerofer评分根据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对镫骨形态和功能、外耳道、前庭窗、鼓室、面神经、锤砧复合体、砧镫骨连接、乳突气房、蜗窗的发育情况进行评分,除镫骨占2分外,余各占1分.通常认为评分结果<6分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大,一般不适合接受听力重建手术[1,2].目前普遍认为耳廓再造手术的适宜年龄在6岁左右[3].此时患儿耳廓大小与成人相比仅差数毫米,尤其是耳垂部分几乎与成人一致,肋软骨可以满足作为支架的需要.再造耳廓还具有与对侧正常耳随年龄同步长大的趋势[4],但对于残耳过小,对侧耳廓较大或合并半侧颜面短小者,手术可考虑推后1~2年.也有学者认为9~10岁为Nagata手术较为合适的时机,因为此时耳廓的大小与其成年后的最终大小几乎一致[5].另外,这一年龄的患儿能够理解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更好的配合手术及术后长期护理,保护再造耳廓免受伤害,使最终获得较为满意的再造耳廓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