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棘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表皮肿瘤,而耳廓角化棘皮瘤更为罕见[1].我院在1995年8月~2003年6月间,手术治疗耳廓角化棘皮瘤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报告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探讨耳廓角化棘皮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耳部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nna,RMS)临床较少见,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以致影响到该病的预后,现将我科1999年1月~2009年1月年间所诊治的10例耳部横纹肌肉瘤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3个月~12岁,平均7岁.就诊前病程为15 d~5个月,平均2个月,发生于左耳6例,右耳4例,均为单耳发病,5例发病于中耳,3例外耳道和中耳同时发病,2例发病于外耳道,10例主要症状为外耳部反复性或持续性流脓性或血性分泌物,8例听力下降,6例耳部疼痛伴有周围性面神经瘫痪,4例头痛,主要体征为外耳道内可见肉芽样物或息肉状肿物.根据1988年国际横纹肌肉瘤委员会(IRS)分期标准,本组病例l期2例,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1例.
外耳及中耳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目前关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文献资料尚不多见.
我院自1994年1月~2006年8月收治外耳道癌13例,现对其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2岁.发现左耳廓肿块7年,逐渐增大,伴有疼痛感1年.7年前患者无意中触及左耳廓一米粒大小肿块,无明显疼痛等不适感,身体其他部位未发现类似肿块,未予以重视.7年来肿块缓慢生长,1年前出现阵发性疼痛感,无破溃和渗液,无听力下降及耳鸣.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发病史.专科检查:双耳廓对称,无畸形,左耳廓耳轮下方前缘近耳垂处有一近圆球形肿块,大小约1.0 cm×0.8 cm×1.0 cm,表面光滑,皮肤略红,无破溃,无瘢痕,质地较硬,略触痛,与耳廓连接紧密,不活动.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头颈部涎腺肿瘤[1],原发于外耳道者罕见,在临床上误诊率很高,极易与外耳道炎混淆.现将我科收治2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男,36岁,因右耳疼痛1年于2017-01-09收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疼痛,右外耳道肿胀伴右耳内有臭味,右侧面部及头部疼痛.无耳部流脓及渗液,无发热.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右外耳道炎,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右耳疼痛减轻,但右外耳道仍肿胀,仍伴右侧面部及头部疼痛.根据患者就诊记录及检查结果,我科以"外耳道狭窄(右),外耳道炎(右)"收入院.专科查体:右侧外耳道狭窄,鼓膜未窥及,外耳道皮肤略充血,耳屏处有压痛.颞骨CT检查示:①右侧外耳道软组织增厚,外耳道炎?②右侧中耳乳突炎(图1).术中取外耳道后壁骨段及软骨段行病理检查.术中冰冻结果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遂采取外耳道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外耳道成形术+游离皮瓣转移修补术+腹部取皮术.术后患者行放疗,随访1年半肿瘤无复发.
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是来自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上皮的肿瘤,又称内淋巴囊低度恶性腺癌.因其发病率低、发展慢,症状缺乏特异性,肿瘤又位于侧颅底、位置深在、周围解剖复杂且瘤体血供丰富,因此该病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切除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且重.为促进对该病的认识并给以恰当的治疗,我们结合近来收治的1例ELST,并复习相关的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因双耳听力下降伴右耳闷胀感3年入院.查体:纤维耳镜下见右耳鼓膜完整,稍膨出,呈暗红色,可见与脉搏一致的波动(图1).颞骨CT示右耳鼓室内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最大处长约为0.86 cm,鼓室各壁骨质无破坏(图2).鼓室导抗图检查右耳为C型曲线,左耳为A形曲线.纯音听力测试左耳语言频率区平均值气导30 dB HL,骨导35dB HL;右耳气导60 dB HL,骨导40 dB HL.入院诊断为右中耳肿块性质待查,右混合性聋.于全麻下耳内切开行右侧中耳鼓室探查术.分离外耳道皮片掀起鼓膜进入鼓室,见中鼓室腔内一紫红色肿块,质软,约0.5 cm×0.4 cm×0.8 cm大小,肿块与鼓室壁无粘连,无侵袭性生长,蒂位于鼓室内壁.摘除肿块,蒂约直径0.2 cm,波动性出血,用明胶海绵和止血纱布压迫止血,肿块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报告中耳腺瘤,复位鼓膜与外耳道皮片,填塞术腔.术后病理检查主要由实体小梁状结构、腺样结构及二者过渡区域构成(图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0岁,以"右耳间断性流脓伴阵发性头痛一年余"为主诉就诊,入院查体T:36.5℃,BP:165/110mmHg,心肺无异常,右耳道略窄,无新生物及异常分泌物,鼓膜凹陷,紧张部穿孔,听力基本正常,无耳鸣及眩晕.颞部CT示:颞部近外耳道处软组织肿块,乳突鼓室、鼓窦充满软组织影,其蜂房、骨质及邻近骨质"虫蚀样"破坏及增生、硬化,可见沙粒样骨碎片;MRI示:中耳乳突部不规则软组织影、边界不清、颞骨岩部、鳞部及乙状窦邻近中后颅凹受累.入院后常规术前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胸片检查均阴性,请心内科会诊控制血压,神经外科及呼吸内科会诊,均认为颞部系炎症性改变,对症治疗后一周于全麻插管下,行右耳乳突探查术,术中见颞部骨质呈炎性改变,乳突腔、鼓窦内、中耳见红色新生物,无明显包膜、呈浸润生长、质韧.周围有骨质破坏,取部分新生物送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病理报告腺样囊性癌(见图1),关闭术腔待放疗后二期手术.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4岁,因"左耳廓对耳轮局部反复红肿疼痛5年余"为主诉来我科就诊,患者5年来左耳廓对耳轮处出现1枚绿豆大小肿块,逐渐增大,现约花生米大小,红肿疼痛反复发作,局部无溃破.患者既往患痛风病史5年,糖尿病史2年.自服非甾体消炎药物缓解症状及降糖药物治疗.局部检查:左耳廓对耳轮处见一圆形肿块,约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稍红,界限清楚,触之较硬(图1A).血尿酸535 ummol/L,甘油三脂2.22 mmmol/L,空腹血糖8.61 mmmol/L.人院诊断:左耳廓痛风结石;痛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择日于局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切开皮肤,分离后未见囊壁组织,见内容为灰白色干酪样易碎组织,无明确界限.清除后,见软骨面部分破坏(图1B),将其表面干酪样组织小刮匙彻底清除,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后缝合切口.术后1周拆线,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病理报告为组织内可见尿酸盐结晶,周边异物巨细胞围绕,病理诊断:左耳廓痛风结节.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