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黏膜糜烂是鼻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好发部位为鼻中隔Little区;其治疗关键在于促使鼻中隔糜烂黏膜早日愈合.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并在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基于上述原理,我们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治疗鼻中隔黏膜糜烂导致的鼻出血,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8例患者中,男1 7例,女11例;年龄20~60岁.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鼻塞、水样涕、喷嚏或伴有头痛、鼻出血,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评分6~8分[1].所有病例均规范使用鼻喷雾剂,早晚2次,每次每侧鼻腔2喷,治疗1年以上并辅以口服抗组胺药,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疗效不佳,仍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水样涕和喷嚏等症状,评分4~8分.
慢性鼻窦炎治疗的目的是去除妨碍鼻窦引流的各种因素,促进鼻腔结构恢复正常.对于妨碍引流的单纯鼻中隔中、上段黏膜肥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最近尝试在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同时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消融肥厚的鼻中隔黏膜,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鼻中隔偏曲常用Killian手术切口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但对于鼻中隔前部的偏曲,尤其是鼻中隔脱位者,采用Killian手术切口常难于矫正或难于充分矫正.为此我们采用HaJek手术切口进行鼻中隔矫正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科自2004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32例鼻中隔前部偏曲或合并多种形态并存的复杂偏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偏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并产生症状,可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目前倡导对鼻中隔偏曲仅行局部结构异常的矫形处理,尽量减少鼻中隔软骨或者骨部切除.我院自2002~2008年来诊的患者中,筛选出8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别行传统方法及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现报道如下.
随着鼻眼相关外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从1996年起开展了经鼻内镜筛窦进路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修复因外伤而致的眶内壁缺损手术54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6年5月~2008年6月我院因爆裂性眶内壁骨折而行鼻内镜筛窦进路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修复眶内壁缺损手术54例,男45例,女9例;年龄16~62岁;病程1~90 d;左眼38例,右眼16例.临床表现:眼眶和面部皮下淤血、肿胀、球结膜充血或结膜下出血,54例主诉有复视症状,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眼球运动障碍,50例并发眼球内陷.所有病例均经眶部CT扫描证实有眶内壁骨质不连续,可见眶内容向外突入筛窦内,48例存在内直肌嵌顿.
自2000年6月~2005年8月经鼻内镜下用双翻转鼻中隔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9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9例鼻中隔穿孔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16~47岁,平均32.1岁,病程1周~2年.临床症状:无任何症状2例,鼻腔干燥4例,头痛1例,鼻出血3例,有脓痂和臭味2例.9例均为椭圆形穿孔,穿孔介于0.5 cm~1.0cm 3例,1.1 cm~1.5 cm 4例,1.6 cm~2.0 cm 1例,2.1cm~2.5 cm 1例;3例为微波下鼻甲治疗术后,1例曾经行鼻中隔犁氏区电离子治疗,2例为鼻中隔矫正手术后,3例鼻中隔无外伤、手术、特殊感染和长期接触腐蚀性药物等病史;其中合并鼻中隔偏曲3例,已同期行局部矫正手术.
收集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06月收治的48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观察其偏曲的部位对慢性鼻窦炎的影响.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有并发血肿的可能,若血肿处理不及时或不彻底,则会影响手术效果,并可能引发脓肿.现回顾40例鼻中隔术后并发鼻中隔血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笔者对慢性鼻及鼻窦炎伴有鼻中隔和下鼻甲结构异常的127例患者,采用内镜鼻窦开放术同期矫治进行了尝试,现报道如下.
鼻出血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鼻腔填塞一直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鼻腔解剖的异常常导致无法确切寻找出血点,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如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如果出血点恰好位于偏曲的后方、深部,即使用鼻内镜也难于处理.而鼻腔深部鼻出血多来势凶猛,常需要急诊快速处置.2003年9月~2005年2月我们采用强化后端压迫的方法,急诊治疗鼻中隔偏曲、鼻腔深部鼻出血患者1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鼻中隔穿孔常由于手术、外伤、炎症、药物或不明原因引起,在临床上较常见.修补手术难度大,我科自2003~2007年间,用颞筋膜及自体骨进行鼻中隔穿孔修补8例,取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鼻中隔穿孔临床上并不少见,手术修补难度大,成功率低.有经验的鼻科医师会根据鼻中隔穿孔的部位、大小及黏膜状况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及手术修补方法.我科自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鼻中隔穿孔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现对不同手术径路的优缺点总结如下.
鼻骨骨折是耳鼻咽喉科最为常见的外伤之一.随着鼻内镜及螺旋CT三维重建的应用,鼻骨骨折的诊断已经不局限于外鼻畸形,鼻中隔骨折、鼻中隔软骨脱位、鼻中隔血肿等原因所致的鼻中隔严重偏曲常合并存在,这就使得同期改善鼻腔的通气引流成为必须.我科于2001年7月~2010年11月,对25例鼻骨骨折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骨骨折复位并同期处理鼻中隔创伤,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我科2004~2006年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12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仍为目前导致鼻中隔穿孔的最常见原因[1,2].手术中黏软骨膜、黏骨膜破损是造成术后穿孔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到偏曲形态、部位以及术者操作技巧等诸多噜因素影响,黏软骨膜、黏骨膜破损仍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不同偏曲类型穿孔成功修复的总结,探讨鼻中隔手术穿孔的预防.
我科观察了5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对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进行总结.
目前,鼻内镜已成为治疗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段,在鼻窦肿瘤手术以及颅底、鼻眼相关手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4年8月本院经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48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近年来,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得到了广泛开展[1 ~5],其中,以穿孔上下边缘为轴的双蒂黏骨膜瓣翻转法更适合于大穿孔的修补[4,5].然而,在简化穿孔前后边缘处理,以及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的同期处理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1 998年4月~2004年2月,收治4例鼻中隔穿孔伴慢性鼻窦炎或/和鼻中隔偏曲,均在鼻内镜下一期完成手术,报道如下.
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是耳鼻咽喉科的难点,其原因在于很难发现出血的准确部位,止血后仍反复出血,自1998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共收治鼻中隔前端顽固性出血患者45例,均反复出血3~4次以上,行鼻内镜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部穿孔修补是临床上的一个难点,特别是无残余软骨的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部穿孔处理更加棘手,1999年6月~2007年10月我科采用耳屏软骨修补无残余软骨的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部穿孔8例,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鼻中隔穿孔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鼻中隔的任何部位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永久性穿孔,使两侧鼻腔相通.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的方法较多,用于鼻中隔修补的材料也较多,常见的有自体颞肌筋膜、阔筋膜及鼻腔内的鼻甲黏膜或黏骨膜瓣等.我科近年来采用筛泡壁修补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鼻梁偏斜是常见的外鼻畸形,常伴有鼻中隔偏曲.据我们观察,在以鼻塞为首要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患者中,约有3%~5%合并外鼻异常,并且有同期矫治意向.自2001年起我们在矫正鼻中隔偏曲同时,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同期完成歪鼻矫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鼻中隔肿瘤少见,但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普及,临床上早期发现诊断率提高,其治疗方法也逐步向微创化发展.我院2004年6月~2007年12月经治鼻中隔肿瘤7例,全部病例行鼻内镜下手术处理,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是在额镜反光照明下施行手术,照明度差,手术带有盲目性,加上手术器械本身的局限性及手术者的技术水平,鼻中隔矫正术失败的病例时有发现,原有症状未能解除或影响鼻腔其他疾病的治疗效果时,往往需要再次矫正[1].因手术视野小、术腔粘连严重,导致操作困难,再次手术的难度较首次明显增大.我科1997~2009年在鼻内镜直视下对34例患者实施了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鼻腔为一复杂的腔隙结构,鼻腔内的每一结构对鼻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等结构异常,可引起鼻阻力改变,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各种单一的手术后患者症状往往改善不满意.笔者应用鼻内镜技术,将单一鼻腔手术方式进行组合,形成一套以恢复鼻腔功能为目的的鼻腔多结构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鼻中隔偏曲是鼻科常见疾病,既往多应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因其较易产生诸多并发症,故在临床上已呈逐渐被弃用趋势.鼻中隔偏曲的矫正,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逐渐为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黏膜下成形术所取代[1].我科自开展鼻中隔成形术来,并在此上做出部分改良.2006~2010年分别以两种方式共行鼻中隔手术96例,现报道如下.
正常鼻腔通气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鼻中隔偏曲不仅影响偏曲侧鼻腔的通气功能,还能影响对侧鼻腔的鼻生理功能和鼻窦的正常引流,最终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鼻堵的主观症状及一系列其他症状.我院通过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术[1]与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2]进行比较治疗鼻中隔偏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方法1.1 研究对象.受试者共66例,均为待手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两组.第一组,33例,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7.2±2.4)岁;鼻中隔偏曲呈“C”型偏曲22例,“S”型偏曲11例,有棘突或嵴突32例,高位偏曲8例,低位偏曲22例,单纯型偏曲21例,复合型偏曲8例;手术方式均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第二组,33例,男性28例,女性5例,年龄14~53岁,平均年龄(36.0±1.4)岁;鼻中隔偏曲呈“C”型偏曲24例,“S”型偏曲9例,有棘突或嵴突31例,高位偏曲10例,低位偏曲26例,单纯型偏曲25例,复合型偏曲12例;手术方式均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术.
鼻中隔偏曲影响患者鼻腔通气及引流功能,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其发生率在16%~79%[1].传统的治疗方法有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易引起一些并发症,如鼻中隔穿孔、鼻中隔摆动、鼻外形改变等.2009年韩德民等根据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力学原理,设计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法[1],我们从2009年11月~2011年8月,参照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手术方法[1]进行手术,疗效满意.
自2002年3月以来,我科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262例,术后将自制鼻腔硅胶通气管和Merocel高分子止血棉放置于鼻腔,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