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及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的治疗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日益趋于早期、微创、综合并具针对性[1].但由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匮乏,加之受诊治条件制约,所以还存在漏诊、误诊、误治以及诊断不准确、分类模糊甚至错误的问题[2].我们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25例FRS的诊断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简称调强放疗,能较好保护鼻咽癌患者的腮腺、脊髓、脑干等,因此可减少或减轻相应的放疗并发症,但其也能否保护鼻窦,减少放疗后的放射性鼻窦炎症状,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鼻咽CT或MRI对IMRT后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率、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IMRT后的放射性鼻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我科对85例因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鼻及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85例患者,男53例,女32例,年龄16~62岁,平均34岁,病程1~25年,平均8年,主要临床表现:鼻塞85例,流涕或涕倒流82例,头痛、头昏52例,嗅觉障碍12例,鼻出血5例.
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CRS)是一种常见疾病,其病因与环境、遗传、变态反应及过敏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腺样体肥大是儿童CRS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起后鼻孔部分甚至全部阻塞,妨碍鼻腔和鼻窦引流,这是腺样体肥大易诱发鼻窦炎的病理生理基础.2004年5月~2008年5月我们将126例合并腺样体肥大的CRS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内镜下运用微动力系统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CRS,对比两组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逐渐引起临床重视,但仍有较多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误诊.
中鼻甲气化又称泡状鼻甲,是鼻腔常见变异之一,常引起鼻窦炎,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我们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中鼻甲气化,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06月收治的48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观察其偏曲的部位对慢性鼻窦炎的影响.
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由于儿童鼻腔解剖、生理学的特殊性,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与成人不尽相同.腺样体肥大被认为与儿童CRS相关.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以6~7岁时最为显著,10岁后逐渐萎缩,故腺样体肥大多发于儿童.腺样体肥大已成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CRS及鼾症发生的重要基础因素之一.我科从2006年1月~2008年12月通过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治疗儿童CRS,取得较满意疗效.现通过总结,60例CRS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CRS的治疗作用.
儿童是鼻窦炎的好发人群,鼻窦的炎症可扩散并侵及眶内,引起眶内并发症,其中眶蜂窝织炎起病急,发展快,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视神经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甚至颅内感染等并发症[1].我院3年来对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11例鼻窦炎合并眶蜂窝织炎患儿行鼻内镜手术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目前,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现将我科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上颌窦炎48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8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5 ~70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年,单侧发病者40例,其中左侧18例,右侧22例,双侧8例.术前常规行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临床表现为鼻塞31例,涕中带血34例,头痛36例,鼻腔有异味26例,面部胀痛9例.鼻内镜检查:中鼻甲肥大27例,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35例,中鼻道有泥沙样结石3例,鼻中隔偏曲20例,鼻息肉12例.鼻窦CT示:48例上颌窦内有高密度软组织影或密度不均匀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影,10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有部分破坏,其余38例未见骨质破坏或吸收现象.
儿童慢性鼻窦炎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一般采用药物疗法和手术治疗.口服抗生素疗程长,且不能直接作用于窦腔黏膜.通过手术虽然可以解决鼻腔解剖异常,如:鼻腔与鼻窦通气引流障碍、不可逆或阻塞性病变的切除以及结构与功能重建问题,但难以治疗鼻窦黏膜的炎性病变,并且手术并不适应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我科采用鼻腔及鼻窦正压冲洗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8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青少年慢性鼻窦炎发病率较高,以持续性脓涕、鼻阻塞、后鼻滴涕、咳嗽、呼吸有臭味、头痛、习性改变等为主要症状,可同时伴有中耳炎、腺样体炎、哮喘和支气管炎等[1],保守治疗比较困难.鼻内镜手术为治愈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提供良好的条件,2003年2月~2004年6月我院对26例(49侧)青少年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并完成6个月以上的随诊,现总结报告如下.
鼻-鼻窦真菌球是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国内外学者推断关键的致病因素为鼻阻塞使真菌更易定植生长于鼻腔及鼻窦的黏膜上[1],与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关系密切[2].本研究通过对鼻窦无明显病变的健康对照组及鼻-鼻窦真菌球组入选对象的鼻窦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鼻-鼻窦真菌球患者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情况及与本病发病的关系.
鼻窦炎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多发病,而慢性鼻及鼻窦炎合并鼻咽癌临床并不太多见.鼻咽癌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上鼻咽部位置深在隐蔽,易造成误诊、漏诊[1].现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例首诊为慢性鼻及鼻窦炎的鼻咽癌病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例患者,男2例,年龄分别为9岁和63岁,女1例,年龄49岁,平均44岁.例1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鼻出血,左侧明显,伴有左面部及左颞部胀痛.1周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鼻窦炎、鼻甲肥大”,并行鼻内镜手术,术后组织标本未行病检.术后鼻塞、鼻出血症状稍好转,无耳鸣、耳闷等症状,但左面部及左颞部胀痛无缓解,遂于2010年1月19日就诊我科.
局部麻醉下行全组或多组鼻窦开放术时患者的明显疼痛势必影响鼻窦病变的清除.我科于2005年7月~2007年1月采用局部麻醉下分别应用电动吸切器及咬切钳、开筛钳进行各鼻窦口开放术200例,对患者术中感受的疼痛进行临床研究并随访6个月进行鼻内镜术后疗效评定,现报道如下.
真菌球型鼻窦炎是真菌性鼻窦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因其临床及影像方面与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及鼻窦肿瘤等有很多相似之处,常易误诊,故术前的正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探讨术前鼻窦CT及MRI检查对临床诊断的价值,2012年2~10月笔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东区进修期间,选取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确诊的99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了真菌球型鼻窦炎的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
随着内镜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效果有了迅速的提高.但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率仍达2.5%~30.0%.究其原因,手术操作的正确及顺利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最大.本文对2001~2007年完成随访的25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进行了临床分析,旨在总结内镜鼻窦手术的长期疗效,探讨术中不同技术处理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报道如下.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经系统药物和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多数患者可临床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鼻塞、脓涕、面部胀痛感等不适症状,经鼻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可见鼻腔黏膜慢性炎性改变,息肉增生和鼻窦黏膜水肿、黏脓性分泌物、囊泡、息肉等病变.近年来,研究者将此类病例定义为难治性鼻-鼻窦炎[1,2],难治性鼻-鼻窦炎的难治之处在于难以确定明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上难以获得统一方案,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故我科采取ESS联合改良柯陆手术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方法 如下.
颞骨CT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高分辨率颞骨CT中我们发现慢性中耳炎同时合并鼻及鼻窦炎及鼻中隔偏曲患者较多,为了研究慢性中耳炎与鼻及鼻窦炎及鼻腔结构异常在颞骨CT中的相关表现,我们分析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中耳手术的112例患者的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现将两者之间关系分析如下.
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发病率很高的慢性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起,鼻内镜外科技术依其微创性和功能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普及,成为治疗CRS和鼻腔、鼻窦相关疾病的主流术式.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是鼻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数占耳鼻咽喉科初诊病人的13.02%,鼻息肉占2.4%[1];发病率约占人口的5%~15%,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关于本病病因方面的研究颇多,学说不一.最近,对我科1999~2003年就诊的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对该病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明确本病的病因提供参考.
我科总结1996年1月~2003年12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62例儿童慢性鼻窦炎,报告如下.
随着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广泛应用,CT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及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真菌性鼻窦炎病例报告逐年增多.2000~2003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0例,报道如下.
眶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增殖性炎症,因其具有真性眶肿瘤的症状而命名.鼻窦炎是引起眶假瘤的常见原因之一.眶假瘤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我们曾诊治12例鼻窦炎并发眶假瘤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2000年至2003年期间我院共收治127例6~15岁儿童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患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行外科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7岁,于2013-01-09以右侧眼痛伴头痛5d,加重1d为主诉入院.既往糖尿病史3年.查体:右眼睑肿胀,右眼睁眼困难,右侧眼球突出,结膜水肿,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眼球运动正常,右侧眼睑、眶周及面颊部肿胀,皮温高,触痛明显.外鼻无畸形,右侧副鼻窦区压痛明显.右侧鼻黏膜急性充血、糜烂,右侧中鼻甲溃烂,前1/3缺失,表面可见血痂,右侧下鼻甲肿胀,表面欠光滑.右侧中鼻道可见血痂,结构不清.
1 临床资料 例1.女,78岁,因右鼻塞3年,左鼻塞6个月,伴流臭脓涕,渐进性加重入院.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现血压控制在145~155/95~105 mmHg,心功能分级:Ⅱ级(NYHA分级),空腹血糖控制在7.5~8.5 mmol/L.查体:鼻腔黏膜充血,右侧鼻腔有淡红色肿物突出,鼻底处黏脓涕,味臭,左侧鼻腔脓性臭分泌物,吸净后可见黄褐色脓块.鼻窦CT显示右侧上颌窦、双侧筛窦、双侧鼻腔连续性密度增高影,有散在钙化斑点,鼻中隔中后段显示骨质不连续,被由右侧上颌窦、筛窦、鼻腔至左侧鼻腔延续过来的密度增高影替代(图1).CT报告:霉菌性鼻-鼻窦炎,可疑鼻中隔穿孔.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加鼻腔病灶清理术,在心电监护下,鼻腔缓慢分次行丁卡因麻黄碱棉片麻醉,先行左侧鼻腔清理术,分次吸净黄褐色脓块,发现左侧鼻腔的脓块是由右侧鼻腔病灶穿破鼻中隔中后部延伸过来的.后又部分清理右侧鼻腔肿块,发现肿块系黄褐色脓块将鼻腔外侧壁黏膜组织压迫突出所致,清理大部分脓块,手术历时40 min,妥善止血后明胶海绵填塞,第1次手术结束.经过术后2天的观察,患者无不适,在第1次术后48 h行第2次鼻内镜下右侧鼻腔鼻窦病灶清理术,动力系统清除突出的淡红色黏膜组织块,见鼻中隔中后部约3 cm×3 cm×2 cm的穿孔,冲洗术腔,膨胀海绵常规填塞术腔.术后48 h抽出填塞物,术后第5天出院.病理诊断为曲霉菌病.随访至今16个月未见复发,鼻中隔穿孔同前.
爆发型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极为少见.现将1998年至2003年间我们经治的2例爆发型真菌性鼻窦炎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1岁.十余天来左面部肿胀,左眼周疼痛,左视力下降,高热(38.5℃).血糖18.9 mmol/L,就诊内科治疗,经抗炎、降糖治疗无好转,患者持续高热,左眼失明.体格检查:左鼻腔大量黑色干痂,鼻窦CT提示左侧全组鼻窦炎,密度均匀增高,有骨质破坏(图1).
1 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55岁,因诉"右侧上颔后牙痛3 d,右侧面部及眶周肿痛1 d",拟诊为"右侧眶下眶周感染"于2010-02-17收住本院口腔科.既往无糖尿病史.检查:右侧上第1磨牙龋齿,叩击痛(+),右侧面部红肿,右侧上下眼睑明显肿胀,球结膜水肿,眼球活动尚可,瞳孔对光反射灵敏.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右眼突出、睁眼困难伴视力下降2个月余入院.患者缘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胀痛并突出、睁眼困难、复视,视力轻度下降,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眼动眼神经麻痹,入院并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2周,2周后右眼突出加重并固定,视力下降为光感,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13年前有车祸致鼻部及右眼外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