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及喉咽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其宗旨是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或重建喉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术前明确肿瘤侵犯的范围和分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笔者应用16层螺旋CT对喉癌及喉咽癌进行术前分析,评价其在术前T分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2010年7月~2012年5月经喉镜检查及手术证实的喉癌及喉咽癌患者51例,均为男性,年龄42~84岁,平均56岁,所有CT检查前均未行任何治疗.1.2 检查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采用120KV,180~250 mA,准直器宽度为0.625 mm,螺距0.562,扫描时要求患者保持平静呼吸,禁止做吞咽、咳嗽等动作.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80~100 ml),用高压注射速率为2.5~3.0 mi/s,扫描范围自鼻咽顶部至胸廓入口.对横断面原始数据行1.25 mm层厚重建,在后处理工作台上行冠状位及矢状位均为1.25 mm层厚二维多方位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
蝶窦位置深在、隐匿,前鼻镜及鼻咽镜检查难以发现异常,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临床症状少且无特异性,常首先表现为头痛和(或)眼部症状,常首诊于神经内科、眼科、儿科及中医科,临床上易误诊、漏诊.近10年来由于CT、MRI及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蝶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总结我院自1996~2007年收治的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45例,报道如下.
随着鼻窦CT诊断和鼻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大量鼻部疾病导致的头痛得以治愈.根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分类,鼻源性头痛的第二种类型--黏膜接触点性头痛(mucosa contact point headache)[1],因为缺少典型的鼻部症状,而分散就诊于其他学科,长期得不到合理诊疗.
茎突综合征是1937年Eagle提出的因茎突过长和(或)方位、形态异常导致的周围血管、神经或其他组织受刺激引起的咽部不适,包括咽部异物感、咽痛、反射性耳痛及头颈痛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1].临床上由于茎突过长或者方位异常引起的茎突综合征并不少见,但由于茎突舌骨韧带骨化致茎突综合征并不多见,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6例,其中女10例,男6例;年龄35~56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1~10年.临床表现咽痛6例,咽部异物感4例,慢性咳嗽3例,颈部活动时针刺样疼痛2例,耳鸣伴眩晕1例.10例诊断"慢性咽炎",2例诊断"慢性咳嗽",1例诊断"舌骨综合征",1例诊断"舌咽神经痛",1例诊断"颈肩综合征",1例患者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性耳鸣".
总结1995~2004年10年间治疗的351例食管异物患者,其中首次手术未发现异物12例,X线透视检查无阳性表现1 5例.此27例患者,经CT薄层扫描确诊,行食管镜检查取出并治愈,现报道如下.
茎突过长综合征首次报道于1937年,又称Eagle综合征[1],是由于患者茎突长度过长,或是所在部位和形态异常,与邻近的神经及血管相靠近,进而抵触引起患者咽部异物感[2].临床表现为咽喉部疼痛、异物感,严重者放射到耳根,尤其在吞咽时加重,部分患者可并发头痛、颈痛、反射性耳痛、流涎等症状[3].我院自2005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30例茎突综合征.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鼻-鼻窦真菌球是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国内外学者推断关键的致病因素为鼻阻塞使真菌更易定植生长于鼻腔及鼻窦的黏膜上[1],与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关系密切[2].本研究通过对鼻窦无明显病变的健康对照组及鼻-鼻窦真菌球组入选对象的鼻窦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鼻-鼻窦真菌球患者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情况及与本病发病的关系.
真菌球型鼻窦炎是真菌性鼻窦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因其临床及影像方面与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及鼻窦肿瘤等有很多相似之处,常易误诊,故术前的正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探讨术前鼻窦CT及MRI检查对临床诊断的价值,2012年2~10月笔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东区进修期间,选取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确诊的99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了真菌球型鼻窦炎的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
茎突综合征是因茎突过长或形态异常导致周围血管、神经或其他组织受刺激引起的咽部不适、异物感、咽痛、反射性耳痛及头颈痛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易误诊及误治.我科自2010年以来采用保留扁桃体手术治疗茎突综合征共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颞骨CT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高分辨率颞骨CT中我们发现慢性中耳炎同时合并鼻及鼻窦炎及鼻中隔偏曲患者较多,为了研究慢性中耳炎与鼻及鼻窦炎及鼻腔结构异常在颞骨CT中的相关表现,我们分析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中耳手术的112例患者的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现将两者之间关系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因左舌体萎缩,声音嘶哑6月,进食呛咳1月,于2003-02-21日收治入院.查体:左舌体萎缩,伸舌舌尖偏左,左侧软腭活动稍差,悬雍垂居中,会厌正常,左侧声带旁正中位固定,右侧声带活动好,发音时声门有裂隙.
目的:分析总结鼻窦真菌病CT影像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率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和病原菌检查证实的鼻窦真菌病的CT影像资料,并对6例手术中取出的真菌菌团做了化学成分及阴离子测定.结果:13例均手术治疗,随访至今无复发.真菌团化学成分主要是锌、铜、铁、镁、钙的磷酸盐,其中以磷酸钙为主和少量的硫酸钙.CT显示为高密度阴影,同时CT表现有窦腔骨壁增厚和骨质破坏.结论:鼻窦真菌病CT有其特异性,对该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通过观察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患者前庭小管(vestibular aqueduct,VA)及其周围骨质发育情况,探讨MD的病理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验分为两组,正常耳组和MD组.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颞骨螺旋CT扫描.采用后颅窝内面观、表面法进行三维重建,仅保留颞骨岩部后面及乳突内面,其他骨质切掉,在三维方向上旋转切割后的图像,使前庭小管外口最为清晰,直接测量其宽度的最大径;在围绕外半规管的横向轴位二维重建图像上,选择显示外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后外侧断面最清晰的层面,直接测量后半规管断面中心到颞骨岩部后面的最短距离,并在所有显示迷路的层面上观察迷路后有无气房.结果:所有研究对象VA外口均显示清晰,MD组(37耳)VA外口宽度为3.91±1.17mm,正常耳组(60耳)VA外口宽度为6.62±1.69mm,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1);MD组P-P值为2.16±1.02mm,正常耳组P-P值为3.41±1.51mm,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1);MD组有迷路后气化者占13.5%,正常耳组占73.3%,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检验P<0.01).两侧颞骨VA外口宽度、P-P值及迷路后气化情况基本对称.结论:VA及其周围骨质发育不良是MD的病理解剖基础.螺旋CT三维重建VA外口,测量其宽度,对M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借助CT的薄层骨窗扫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寻找一种新的颅中窝径路内听道(internal auditory canal,IAC)的定位方法.方法:对20例成人干颅标本进行薄层骨窗CT扫描、测量并进行三维CT(3DCT)重建.结果:IAC底的中点至同侧颞板间的距离d为25.7±1.4mm,IAC底的中部至同侧颞板间的连线与冠状轴间的夹角α为11.1±4.8°.结论:在确定的平面上,过颧弓根做与冠状轴成α角的连线,在此线上向内移行距离d即定位出IAC.本研究通过CT扫描测量与三维CT重建技术,术前就可以了解每位病人的具体颞骨解剖特点,根据测量的准确数据,就能够精确定位IAC,从而达到"一人一定位"的目标,可望弥补传统定位方法的不足.
耳部影像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耳科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价值.相对于其他系统的影像学来说,由于耳部解剖的复杂性及疾病的特殊性,针对耳部的影像检查方法更为精细、疾病诊断更加困难.为了激发低年资医师和学生对耳部影像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文献和个人临床、研究经验,分析耳部影像学检查和诊断的复杂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擅长沟通的复合医学人才。而耳鼻咽喉部解剖位置深在、结构复杂的特殊性,使鼻科学的临床教学成为一个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了解鼻科疾病的本质特点及其处理原则,充分利用放射影像技术和内镜数字摄影技术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鼻科疾病,最终让学生建立对疾病本质的探求精神,实现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全面培养.
本文描述了用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在分析400余病例的基础上总结了人工耳蜗植入的禁忌证和妨碍人工耳蜗植入的其他颞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及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颞骨解剖结构复杂、精细,是听觉、平衡的终末器官所在,内含众多脑神经、血管,是耳科教学、放射科阅片的难点及重点.通过对颞骨斜矢状位断层解剖与自体CT扫描所显示解剖结构一一对照,将有助于对颞骨解剖及CT所示解剖标志的认识,为相关研究、教学及临床工作提供有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94例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5~80岁,平均年龄45.6岁,72例(144侧)中119侧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为鼻窦炎,22例(44侧)正常.均符合下述条件:除外鼻外伤、手术史、肿瘤及先天性畸形,检查原因为鼻塞、流涕、头痛和鼻出血,病史1个月~20年不等.
鼓室硬化症是常见的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的中耳疾病之一,和慢性中耳感染密切相关,被认为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后遗症,近年逐步受到关注,但引起鼓室硬化的具体原因、发病机制和预后转归尚不明确.本文主要就鼓室硬化症的临床诊疗现状做一总结.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 fungal,sinusit,AFS)由Safirstein 1976年首次报告,包括鼻息肉、结痂及鼻窦分泌物培养有曲霉菌同时存在的症状,并注意到临床上与变应性肺支气管曲霉菌病的表现相似[1].国内刘铭首次报告3例,提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原则[2].目前认为,治疗方法为局部治疗和全身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治疗、抗真菌药物及手术的综合治疗.
手术是治疗中耳炎、肿瘤等中耳病变的常用方法,其治疗效果及术后有无并发症与术者术前对该区域解剖、变异的了解、准确评估病变范围有重要关系.影像检查可在术前客观显示颞骨解剖及病变信息,并在术中实时定位、术后评估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本文对电子耳蜗植入术出现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咽旁间隙位置深在,临床上主要依赖CT和MRI来显示其解剖和病变.该间隙与周围结构毗邻关系复杂,其重要性在于可以依据它的位置及形态的改变来推断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该区域影像学的不断研究,使该区域影像解剖及病变诊断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咀嚼肌间隙不再是深不可及的颈筋膜间隙,人们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活体进行再认识、再研究,以协助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咀嚼肌间隙由颈深筋膜浅层的不同层次围绕而成,其内包含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下颌骨升支、下颌神经、上颌动脉、下牙槽动静脉和脂肪.咀嚼肌间隙常见的病变包括炎症和肿瘤.CT和MRI是检查咀嚼肌间隙及其病变的较好方法,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从而帮助确定疾病性质并采取特定的治疗方法.
涎腺结石病是最常见的导管疾病,涎腺内窥镜是一种检查唾液导管腔内病变的新方法,90年代首次报道,这种技术能在大多数门诊患者中使用,介入性涎腺内窥镜外科技术能将结石粉碎后将它们取出,本文对此微创新技术作一介绍.
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的翼腭窝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的翼腭窝段和翼腭神经节的节前、节后神经纤维等重要结构走行.同时翼腭窝与头颈部多个腔隙相通,是病变扩散的重要途径.随着以内镜为代表的颅底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临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翼腭窝及其通道在解剖学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由于鼻内窥镜技术和CT扫描检查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于慢性鼻窦炎外科治疗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师的重视.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建立了多种临床评估系统以准确判断慢性鼻窦炎的严重程度,既便于临床医师接受,又可以指导药物和外科治疗.评估方法越简便易行其接受程度就越高.而判断慢性鼻窦炎的病理情况,CT比症状表现和鼻内镜下的表现更准确,故临床评估多以CT为判断依据.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CT评估方法,同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
CT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开始在临床上较多地应用,并初步展示了其优越性,本文从鼻腔和鼻窦CT仿真内窥镜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临床应用、临床试验研究、应用价值与局限性、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多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病例报道,本文就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