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黏液囊肿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对有临床症状者传统手术方法多采用鼻外或鼻内手术径路,且尽可能完全的切除囊壁.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多提倡在鼻内镜下将囊肿前下壁切除,使之与鼻腔建立一条永久性通道而达到痊愈的目的.但引流口的再次闭塞导致囊肿多次复发.本文介绍1998~2004年收入院的46例鼻窦黏液囊肿手术患者,术后应用伞状头硅胶引流管引流,取得了较好疗效.
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是结外淋巴瘤的一种,病理类型以NK/T细胞淋巴瘤常见,恶性度较高,并且近些年来有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因其临床表现的特异性不高,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出现延误诊治的现象较多。为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现对2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以不断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误治。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进行性左侧鼻阻2年,伴左眼视力下降1月于2003-09-15入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外鼻无畸形,鼻中隔无偏曲,左侧鼻腔可见一红色肿物,下缘距鼻底约4 mm,表面光滑,质硬,有触痛,无出血,与鼻中隔及鼻甲无粘连,下鼻甲前端及下缘存在.左眼视力:4.7(不接受矫正),左眼球凸出,眼球略向外下移位,无复视.鼻窦CT轴位示:左侧鼻腔、上颌窦内侧部、左侧筛窦内见41 mm×34 mm×65 mm大类椭圆形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图1),并挤压左眼眶内侧,推挤内直肌及眼球向前移位.
转移到鼻腔及鼻窦的肾癌颇为少见.我院自2005年10月和2006年8月分别收治了2例转移鼻窦的肾透明细胞癌,本文将对这种罕见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报道如下.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inonsal teratocarcinosarcoma,SNTCS)是一种罕见的同时具有畸胎癌和肉瘤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国外曾报道86例[1],国内报道更少.我科曾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3岁,因鼻出血2个月,发现鼻背肿胀1周于2014-03-02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鼻出血,于当地医院给予填塞处理;1周前发现鼻背肿胀,伴疼痛、鼻塞、嗅觉减退、头痛、视物模糊.查体:左侧鼻背隆起,左侧鼻腔见大块鱼肉样肿物,表面伴溃烂、出血.
1概况鼻腔及鼻窦乳头状瘤是鼻腔呼吸道黏膜发生的良性肿瘤,占所有鼻腔肿瘤的0.5%~5%;乳头状瘤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原位杂交证实有HPV6/11型存在[1];临床表现: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主要症状是鼻堵及衄血;绝大多数原发于鼻腔顶部或侧壁,也可以发生于鼻窦,常为单侧发生,鼻中隔较少见.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起源于Schneiderian膜的上皮源性乳头状瘤,属交界性肿瘤,为耳鼻咽喉科较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的发展,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综述主要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凋亡、新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方面的相关生物因素.
多形性腺瘤发生于鼻-鼻窦的很少见,主要表现为单侧鼻塞进行性加重,或无痛性鼻-鼻窦肿块,可伴有涕中带血。局部检查可见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不平,中等硬度,有完整的包膜。瘤体切面呈灰白色或红色,由于结构成分复杂,较易误诊,而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多形性腺瘤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对X线不敏感,故不主张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完整切除是降低复发率的主要措施。术后复发的病例可以再次手术。多形性腺瘤的另一特征是具有恶变倾向。
人类鼻腔鼻窦结构精细复杂,具有通气、温暖、润湿空气等重要的生理功能.鼻腔气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计算等方法.目前鼻腔气流研究比较流行的是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该方法无创、方便,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好,已经有学者尝试将这个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中,用于外科手术的诊断治疗评估.本文复习了对于鼻腔气流的研究文献,就鼻腔气流模型的建立以及对鼻腔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研究结论予以归纳总结.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是鼻腔鼻窦的良性病变,其特点为局部呈破坏性生长、发展快、手术后容易复发及少数恶性变等.迄今为止,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为进一步研究I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本文将近年来病因学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CT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开始在临床上较多地应用,并初步展示了其优越性,本文从鼻腔和鼻窦CT仿真内窥镜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临床应用、临床试验研究、应用价值与局限性、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1淋巴瘤的病理分类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淋巴瘤首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和器官,被称为原发性结外型淋巴瘤(primary extranodal lymphoma).鼻腔鼻窦淋巴瘤(sinonasal lymphoma)在亚洲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胃肠道淋巴瘤,居结外型淋巴瘤第2位,并且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淋巴瘤应按其构成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分析加以分类,根据免疫组化可分为B、T和NK/T细胞3种类型.
鼻腔鼻窦淋巴瘤依免疫组化分型分为B细胞、丁细胞和N K/T细胞淋巴瘤.众所周知鼻腔鼻窦淋巴瘤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rn,西方白种人多见B细胞淋巴瘤,而亚洲和南美洲人多见丁细胞和N K/T细胞淋巴瘤,且以NK厅细胞淋巴瘤居多.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约占亚洲和南美洲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10%,在白人中仅占1%.鼻腔鼻窦淋巴瘤发病率男多于女,比例约2:1,40~60岁多发,青年及儿童也可发病.
内镜鼻窦手术是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并且在其他鼻窦、眼眶及颅底疾病的处理上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先进的鼻内镜和高分辨率的术前cT的应用,但是严重的并发症诸如失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甚至死亡仍有发生,这是因为内镜鼻窦手术可能受限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或术中的出血[1].最近,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已经实现术中解剖结构和术前影像学资料直接对比[2].在记录和校准之后,术者可以在计算机辅助手术设备支持下指向特定的结构,然后锁定CT影像上该设备顶端的位置[3].这种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以获得更精准的手术切除和更高的鼻窦通畅率以及更少的并发症出现的效果[2~4].笔者把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的经验应用到术中导航中,并且就手术的安全性、持续时间、并发症以及手术结果几方面将它同无导航的手术进行了比较.
1998年国内开始使用影像导航(IGS)引导鼻内镜手术,逐渐成为鼻窦及鼻颅底外科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促进鼻颅底外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IGS对解剖结构的精确定位,包括肿瘤边界的定位和判断,具有明显的指引作用;同时可以帮助术者纠正内镜下的解剖错觉,提高手术技术水平.最关键的部分是数字化坐标定位系统,术前准确的配准是IGS手术成功的关键,软件技术也应是IGS的关键技术之一.医师需要改变观念,IGS会为临床鼻科医师提供更精确的指引.未来期待IGS不断创新,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帮助.
由于鼻窦邻近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鼻窦手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导航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接受和使用导航系统.在本文中,我们总结了导航辅助鼻窦手术的发展历史和原理,回顾了关于该主题的医学文献,并试图评估导航系统在现代鼻科临床实践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
鼻内镜手术是鼻科手术的里程碑,而计算机辅助导航鼻内镜手术则是鼻科又一个里程碑.笔者所在科室自2005年采用美敦力光学导航行导航辅助鼻内镜手术近2000例.本文重点讨论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复发性鼻窦炎全组鼻窦开放策略.首先是术前需要拍摄鼻窦导航CT,行导航般阅片,对鼻窦按改良Lund-Mackay方法评分,对额隐窝各种气房进行识别,分析额窦引流通道,按High CLOSE方法对鼻窦及周围重要解剖标志进行严密阅片,然后按术前导航般阅片制定手术策略,术中在导航引导下按术前影像分析,按着解剖标志逐一开放全组鼻窦.导航辅助鼻内镜手术是在有扎实的解剖学基础,有导航般阅片能力基础上使用的.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的应用可以让医师更好的对复发性鼻窦炎行全组鼻窦开放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