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影像导航行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骨瘤鼻内镜手术,与传统鼻内镜手术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出血量和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73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骨瘤患者被分成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导航组采用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非导航组采用传统鼻内镜手术.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导航组与非导航组Ⅰ+Ⅱ级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Ⅲ+Ⅳ级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鼻窦骨瘤中非导航组有1例复发,导航组未见复发病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鼻内并发症导航组与非导航组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Ⅲ+Ⅳ级中鼻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鼻窦骨瘤中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鼻窦骨瘤及Ⅲ+Ⅳ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影像导航引导下鼻内镜术优于常规鼻内镜手术,尤其是在术前评价和确保术中的安全性有重要辅助作用,且肿瘤切除更彻底,复发概率更低.
目前鼻内镜是鼻科主要手术方式;而鼻科学由于结构隐蔽,位于腔内,体积小、位置深,与周围重要结构毗邻,手术风险大.对于初学者,进行必要的鼻内镜解剖知识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而单纯的内镜教学,初学者往往容易造成对解剖结构知识的模糊.应用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使得鼻科学的解剖及手术培训教学更为直观、更具吸引力,同时加深了学习者对解剖知识的深入理解.
1998年国内开始使用影像导航(IGS)引导鼻内镜手术,逐渐成为鼻窦及鼻颅底外科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促进鼻颅底外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IGS对解剖结构的精确定位,包括肿瘤边界的定位和判断,具有明显的指引作用;同时可以帮助术者纠正内镜下的解剖错觉,提高手术技术水平.最关键的部分是数字化坐标定位系统,术前准确的配准是IGS手术成功的关键,软件技术也应是IGS的关键技术之一.医师需要改变观念,IGS会为临床鼻科医师提供更精确的指引.未来期待IGS不断创新,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帮助.
经鼻内镜下手术已成为治疗鼻部炎症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经鼻内镜手术的适应证不断地扩大,手术所涉及的鼻腔、鼻颅区的重要结构越来越多.为了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国内外耳鼻咽喉科医师越来越多地将导航系统用于经鼻内镜手术中,本文回顾分析了导航在耳鼻咽喉科应用的发展史,设备分类,应用效果及未来发展方向等.
影像导航的应用推动了内镜鼻窦和颅底手术的进展,主要适用于对手术区域不十分熟悉的术者及修正手术.适用导航设备不仅要关注其物理精确度,更重要的是术中注意头架的移位和复测定位的可靠性.导航的立体显示、实时导航及机器人内镜鼻窦颅底手术是其期待改进的方向.
影像导航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其将影像技术、立体定向与计算机工作站相结合,能够把术中器械的实际位置与术前影像资料进行实时比较,近些年逐渐广泛应用于鼻内镜微创手术中.影像导航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术中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增强术者自信、提高手术效果.对于存在解剖变异或正常手术标志被破坏的复杂手术,应用该技术比一般简单手术更具有优势.临床医师应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与影像导航技术所提供的辅助信息,以提高手术精确度及安全性.
手术导航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在数字图像处理及高精度测量计算方面的优势,通过影像学提供的图像信息,结合立体定位技术,帮助完成复杂、精确的手术.目前常用的导航系统分为电机型、电磁感应型、光感应型和声导型等4种类型,应用于耳鼻咽喉科的主要是电磁感应型和光感应型.该系统几乎可应用于所有的内镜鼻窦、侧颅底和耳显微、耳神经手术,其定位准确、侵袭性小、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精确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不能反应术中的变化、需要定时检查配准及价格过高等.术中是否应用该系统,应根据患者病情、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鼻内镜手术是鼻科手术的里程碑,而计算机辅助导航鼻内镜手术则是鼻科又一个里程碑.笔者所在科室自2005年采用美敦力光学导航行导航辅助鼻内镜手术近2000例.本文重点讨论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复发性鼻窦炎全组鼻窦开放策略.首先是术前需要拍摄鼻窦导航CT,行导航般阅片,对鼻窦按改良Lund-Mackay方法评分,对额隐窝各种气房进行识别,分析额窦引流通道,按High CLOSE方法对鼻窦及周围重要解剖标志进行严密阅片,然后按术前导航般阅片制定手术策略,术中在导航引导下按术前影像分析,按着解剖标志逐一开放全组鼻窦.导航辅助鼻内镜手术是在有扎实的解剖学基础,有导航般阅片能力基础上使用的.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的应用可以让医师更好的对复发性鼻窦炎行全组鼻窦开放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