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及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的治疗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日益趋于早期、微创、综合并具针对性[1].但由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匮乏,加之受诊治条件制约,所以还存在漏诊、误诊、误治以及诊断不准确、分类模糊甚至错误的问题[2].我们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25例FRS的诊断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逐渐引起临床重视,但仍有较多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误诊.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或中耳黏膜分泌障碍引起的以听力下降,耳闷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临床中有一些疾病由于早期同样有这些症状而被误诊.本文对我科近年遇到的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耳源性脑脓肿是化脓性中耳炎严重的颅内并发症,其早期定位体征及影像学特征与某些脑肿瘤相比无特异性,易混淆而造成误诊.自1990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共有6例胆脂瘤型中耳炎合并脑肿瘤患者误诊为耳源性脑脓肿,现报道如下.
鼻窦炎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多发病,而慢性鼻及鼻窦炎合并鼻咽癌临床并不太多见.鼻咽癌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上鼻咽部位置深在隐蔽,易造成误诊、漏诊[1].现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例首诊为慢性鼻及鼻窦炎的鼻咽癌病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例患者,男2例,年龄分别为9岁和63岁,女1例,年龄49岁,平均44岁.例1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鼻出血,左侧明显,伴有左面部及左颞部胀痛.1周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鼻窦炎、鼻甲肥大”,并行鼻内镜手术,术后组织标本未行病检.术后鼻塞、鼻出血症状稍好转,无耳鸣、耳闷等症状,但左面部及左颞部胀痛无缓解,遂于2010年1月19日就诊我科.
鼻咽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南方省份发病率较高[1],近年北方地区检出率有增高趋势.由于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很多早期鼻咽癌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而造成误漏诊[2].总结16例曾被误诊病例,对其中4例典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6例鼻咽癌患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12~68岁,平均46岁.典型病例1.患者,男,12岁.发现颈部肿块6个月,鼻塞、脓涕、头痛伴右耳听力下降2个月.曾在当地医院按"淋巴结炎"、 "慢性鼻及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未见好转.专科查体:双颈部Ⅱ、Ⅲ区可触及多个散在肿大淋巴结,最大为4 cm×3 cm,质硬、活动性差,右侧鼻腔可见灰白色肿块,右鼻咽部不能窥及,左鼻咽部可见粉红色颗粒状肿块.右鼓膜呈淡黄色,可见"积液征".鼻咽部MRI示:鼻咽肿块向上侵及右侧岩尖,向下达软腭上缘,增强扫描呈较均匀强化(图1A).病理结果示鼻咽未分化癌(图1B).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8.5岁,病史5d~1个月.症状均为咽部不适,吞咽时加重.2例伴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8.3 ~38.8℃之间;3例发现一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均为3~5 cm之间,无触痛感,有活动度.所有患者均无肝脾肿大、腹部包块.专科检查:均为单侧扁桃体肿大,9例扁桃体呈暗红色,表面光滑,1例扁桃体表面轻度糜烂.以上患者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抗链球菌溶血素“0”(抗“0”)、胸部平片均正常.7例患者行扁桃体切除术,病理检查并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3例患者行扁桃体组织活检,病理结果为炎症性改变,后经扁桃体切除后行病理并免疫组织化学也证实为NHL.病理类型有弥漫大B细胞型8例,外周T细胞型2例.
颈咽综合征是指由于颈椎病变引起咽部感觉异常的病症,一般以骨质增生型最为多见[1]。近年来随着颈椎增生症的低龄化和颈肌劳损患者的不断增加,该疾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但是临床常常误诊[2]。
异位甲状腺是一种甲状腺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在甲状腺正常位置以外出现的甲状腺组织称为异位甲状腺.自2001年起本院收治了11例异位甲状腺患者,现报道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患者,女8例,男3例,年龄10~72岁,平均年龄43.8岁,中位年龄44岁.其中7例患者为自己发现颈部肿块而就诊,4例为B超或CT发现肿块而就诊,发病时间为2d~10年不等,肿块大小为1~5 cm不等.肿块位于颈部8例,位于胸骨后1例,位于肺部1例,位于卵巢1例.本组11例患者中,1例为穿刺活检病理明确,3例为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明确,7例为手术切除病理明确.诊断副甲状腺8例,确诊前检查甲状腺功能均正常,其中3例病理确诊为异位甲状腺癌;迷走甲状腺3例,确诊前检查甲状腺功能均减退.
颞骨先天性胆脂瘤临床较少见,约占胆脂瘤总数的2%,早期因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误诊和漏诊.现就岩尖先天性胆脂瘤误诊为贝尔麻痹的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因左眼溢泪、流脓20天,于2000年1月以左眼"慢性泪囊炎"收治入院.既往双侧鼻腔通气好,无脓血性涕,无鼻面部肿痛.查体:左眼无突眼,视力正常,无复视.挤压左眼泪囊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泪道冲洗有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返流.
1临床资料青春期患者鼻咽部恶性淋巴上皮癌极易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相混淆.我院于1997年收治1例女性患者,因误诊为纤维血管瘤,施行手术冶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2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即使在发病率较高的广东地区,儿童发病率仍明显低于成年人.青少年鼻咽癌患者若以鼻部及耳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极易误诊为腺样体肥大,使病情发展为晚期,延误治疗.我们曾遇到1例误诊达3个月,使病情由1期发展为Ⅳ期的患儿,预后受到严重影响,现报道如下.
蝶、筛窦巨大囊肿在耳鼻咽喉科并不多见,因长期误诊致失明更少见报道,我科曾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咽部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鼻咽、扁桃体,喉咽部较少见,其临床表现特殊,易造成误诊误治.我科曾收住2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首次就医于我院的40例,外院不能确诊的有14例,院外误诊的6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缓慢进展的可侵犯全身骨骼的溶骨性病[1.2],在单发病灶中以颅骨最多见,其中又以额骨居多,其次为顶骨和枕骨.颞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年龄多在1~4岁,男女发病率约为2:1[3],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颞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上少见,现报道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主因左侧鼻塞2年余于2011年2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呈持续性并渐加重,抗炎治疗无效(具体药物不详),无鼻出血、面部麻木、肿胀、头痛等症状.专科检查:左侧鼻腔后部可见红色肿块,表面光滑,周围少许脓性分泌物.影像学检查:CT扫描可见鼻腔后部、后组筛窦、蝶窦及翼腭窝区域软组织密度影,呈膨胀性生长,蝶窦下壁、蝶骨大翼、翼突根骨质受压吸收(图1 A):增强MR示肿块内信号混杂,为等T1稍长T2信号,边界清晰,临近骨质受压吸收,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图1B),拟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
梭形细胞癌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发生于鼻腔比较罕见.我科收治1例鼻腔梭形细胞癌误诊鼻息肉的病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左侧鼻阻伴头痛3个月,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缓解,故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侧中鼻道可见灰白色新生物、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触之不易出血.头颈部未扪及淋巴结肿大.行鼻窦CT示左侧中鼻道可见软组织密度影,波及前筛及上颌窦,上颌窦腔可见液平面,未见明显骨折破坏影,考虑鼻息肉可能性大.综上述诊断为慢性鼻窦炎(Ⅱ型2期).
鼻咽癌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广东省最高.由于本病早期临床特征的不显著性和其部位的隐蔽性,故临床上易造成误诊.识别鼻咽癌的早期临床特点对早期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1,2].本院2004年2月~2007年12月鼻咽癌患者13例误诊,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鼻咽癌的发病率为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之首[1,2],由于其部位隐蔽,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者临床表现各异,致使约1/5的患者发生误诊[3],近年来鼻咽癌的误诊率,仍无明显降低,对于局限型鼻咽癌的误诊率尤其较高.2011年3月~10月我科延误诊断2例,现报道如下.
鼻咽癌是鼻咽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为我国高发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0~50 岁为高发年龄组,与遗传、EB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有关.鼻咽癌98%属低分化癌,但泡状核细胞癌少见.
气管及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会产生较多并发症并可危及生命.我科1 985年1月~2003年2月收治气管及支气管异物520余例,资料完整者32例.为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现就此32例误诊误治原因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歼-6飞行员,飞行时间1 300 h.1999年9月10日因发热、咽痛1 d,送往某医院.既往因部队所在地有散在伤寒流行,患者于8月23日接种伤寒疫苗.住院时查体:体温39.5 ℃,呈急性病容,咽部充血明显,呼吸音粗,心率120次/min,肝脾未触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沙门氏菌属感染.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2 d,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9月14日实验室检查结果示: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直-9空勤机械师,飞行时间1 400 h.2000年12月17日来我院疗养,入院大体检述颈肩部酸痛不适伴一过性眩晕、胸闷、心悸并四肢发冷两年余.两年多来,上述症状曾多次发作,先后3次住院治疗,分别诊断为"高血压病Ⅰ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行头颅CT、MRI、颈椎MRI、椎动脉彩色超声及24 h 动态心电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查体:颈曲直,颈4棘突左偏,棘旁左侧压痛(+),压痛放射痛(+);颈棘上韧带剥离、压痛(+),颈4、颈5左侧关节囊肿胀,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运输机飞行员,飞行时间4000 h.患者于2005年6月出现左手无名指麻木,伴轻度颤抖,活动受限,灵活性下降,常于腕部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解,偶有左肩部酸痛不适,左下肢无力.
一、临床资料例1 男性,28岁,歼击机飞行员.持续不规则低热伴乏力、骶髂关节酸痛2年.每日发热均在午后,体温37.4~37.8℃,出汗多、乏力重.体检仅左骶髂关节轻压痛,辅助检查无异常.曾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结核病".抗结核治疗1年,体温曾转正常.停抗结核药2个月,体温再度升高至37.4~37.8℃,乏力,消瘦.转上级医院,诊断:功能性低热.再次住院,经反复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1个月探亲时食用家乡的狗肉制品,随后开始发热.经布氏杆菌病血清学检测:血清凝集试验1∶400、血小板凝集试验(++)、白细胞凝集试验(+).确诊为布氏杆菌病.按布氏杆菌病治疗,病情稳定,随访1年半,体温正常.因间断飞行3年而停飞.
一、临床资料患者 ,男性 ,41 岁 ,运输机飞行员 ,飞行时间 3 300 h .2017年10月来解放军武汉疗养院东湖疗养区疗养 ,诉双足反复瘙痒脱皮 ,局部红斑、水疱10年余 ,间断到卫生队及当地医院就诊 ,均诊断为足癣 ,给予硝酸咪康唑乳膏及中药(具体成分不详)泡脚治疗 ,病情时好时坏 ,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皮疹范围有逐渐扩大趋势.查体 :左足前脚掌内侧缘可见6 cm×5 cm皮疹区 ,皮肤粗糙 ,可见边界清楚红斑 ,上面覆盖鳞屑 ,局部有淡黄色痂皮 ,也有黄色渗液及抓痕 ,刮除鳞屑后可见点状出血及小脓疱 ,右足对称部位有4 cm×3 cm类似皮疹区 ,拟诊掌跖脓疱病.次日送上级医院会诊 ,切除左足小块病变组织 ,行病理学检查.1周后病理报告提示 :左足侧缘皮肤组织表面被覆鳞状上皮轻度增生伴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 ,表皮内见一单房性脓疱轻度隆起于皮面 ,脓疱内含部分中性粒细胞 ,脓疱两侧见海绵窦脓疮 ,上皮脚延长 ,真皮浅层小血管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 ,符合掌跖脓疱病病理改变 ,确诊为掌跖脓疱病.考虑局部仍有渗液、红斑 ,给予氧化锌油与夫西地酸混合后涂患处 ,2次/d ,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及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1周后渗液停止 ,改为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及复方氟米松软膏涂患处 ,2次/d ,2周后瘙痒明显减轻 ,红斑消褪 ,脓疱干瘪萎缩 ,局部痂皮脱落 ,治疗调整为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涂患处 ,1次/d ,复方氟米松软膏涂患处 ,1次/2 d.3周后 ,瘙痒消失 ,皮损消褪 ,皮肤明显光滑 ,停用复方氟米松 ,建议持续少许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涂患处 ,1次/d或1次/2 d .医学鉴定结论 :飞行合格 ,健康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