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运输机通信教员,飞行时间2 000 h.2011年11月,因腹泻在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住院,查头颅CT发现左侧脑室后角旁大小约1 cm异常密度增高影.进一步检查头颅MRI,提示异常结节影.影像学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无任何不适.2011年12月,为进一步诊治及明确结论转送我院.经头颅MRI证实左侧侧脑室后角旁海绵状血管瘤存在.神经外科会诊后认为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手术风险大,且无症状,不必手术.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空中乘务员,飞行时间23000h.2004年12月17日工作后突发胸骨后紧缩样疼痛,放射至后背伴胸闷、气短、出汗、有濒死感,疼痛持续约10min左右,舌下含化速效救心丸疼痛渐缓解.做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运动负荷试验阴性,继续飞行工作.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初教-6飞行教员,飞行时间5200 h.因发现颈部肿物3年于2004年7月入院.患者于2001年7月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肿物,位于左侧甲状软骨板前,无红肿、压痛、瘘道、瘘管及溢脓;不伴发热、咳嗽、咳痰、声音嘶哑及进行性吞咽困难等.未治疗,肿物缓慢增大,体重无明显变化,无其他不适,为明确诊断及治疗来解放军第四五六医院.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飞行时间2000 h.无明显不适,体能状况良好.2010年3月,空军总医院诊断:夜间间歇性Ⅱ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体检结论:飞行合格,甲类身体,定期复查.2010年8月15日,该飞行员在体检时行1 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平均心率58次/min,最小心率40次/min,最大心率11 3次/min;24 h总心搏81 084次;P-R间期0.19s,QRS呈室上性,ST段及T波无异常;24 h内见偶发室性早搏3次,大于2 s的长间歇61次;间歇出现的Ⅰ度、Ⅱ度1型、Ⅱ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图1、2,见封三),14:48:39在午睡期间无症状时出现长达6.9s的R-R间期,连续4个窦性P波脱落未下传,亦未见交界性或室性逸搏,长间歇后出现窦性P波下传的室上性QRS波群(图3,见封三).
长期以来,冠心病或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在民航飞行人员中时有发生,对飞行安全威胁极大,其病理基础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1,2].然而,近年发现两例民航飞行人员的急慢性心肌缺血,系由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肌桥引起,这在以往的飞行人员心血管疾病中尚未见报道,值得总结,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歼-6飞行员,飞行总时间1 300 h.因偶有心悸、胸闷1个月余于1998年2月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飞行耐力好,入院前无发热、咽痛、关节游走性痛.入院后查体无阳性体征,查三大常规、肝功能、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24 h动态血压等均无异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主动脉无冠瓣稍粗,开放正常,关闭时无冠瓣向左室流出道脱垂,距离主动脉根连线下4 mm;右冠瓣关闭不拢,余瓣膜活动良好;各房室大小、心室壁厚度、运动均正常;舒张期主动脉瓣沿二尖瓣叶至二尖瓣尖细束花流,并记录到舒张早中期双相湍流频谱,超声诊断为:主动脉瓣脱垂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转入空军总医院,认为属先天性改变,结论飞行合格.放飞至今已5年,已飞行近500 h.飞行不受限制,飞行耐力好,飞行中无不适症状.每年返我院复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项目,复查结果与首次相同.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歼击机退休飞行员.1976年1月体检时心电图出现房性早搏.同年6月因心动过缓(40~60次/min)住院.入院检查: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不大,心尖部可闻及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律齐.心电图双倍运动试验出现房性早搏,P-R间期延长.阿托品试验5 min时心率79次/min,10 min时心率115次/min,呈房性心动过速.
跟腱断裂是运动医学中一种常见损伤.2006年8月,我院收治1例飞行员跟腱断裂,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运输机飞行员,飞行时间3000 h.因体检时发现嗜酸性细胞增多1个月,于2010年4月入我院.患者在2010年3月疗养体检时,血常规嗜酸性细胞0.174,嗜酸性细胞计数1.8×109/L.入院后查体:体温35.8℃,心率78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黏膜无黄染,腹软,无包块,腹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一、飞行情况为检查飞行员的飞行技术,飞歼-教A特技飞行中,后舱飞行员(29岁,飞行时间1100 h)发现前舱飞行员(28岁,飞行时间750 h)操纵时加速度小,遂参与操纵,形成5.5 G加速度,发现前舱飞行员意识不清,连续呼叫无任何反应,遂停止操纵动作.30 s后,前舱飞行员意识渐清醒,安全降落.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歼-7飞行员,飞行时间1200 h.2000年8月行夜间简单气象垂直起落飞行.起飞后约10 min飞机在2000m高度平飞时视野单调,短暂出现大脑空白感.警报鸣响后一段时间才发现飞行高度低于周围山峰,第一次拉杆未成功,第二次拉杆后方成功爬升至原来高度.此时感到剧烈心慌,大汗淋漓.回场着陆成功.下飞机后仍感心慌,伴明显恐惧感.之后飞行信心不足.每次进入飞机座舱甚至听战友谈论飞机时均感恐惧,并伴心慌等症状.夜间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多次在梦境中重复体验当时的情景.既往身体健康.于2000年12月健康疗养入院,大体检各科检查正常,胸透、心脑电图均正常.临床诊断:①飞行恐怖症;②迷惘.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民航飞行学员,飞行时间114 h.2005年5月12日8:00由患者驾驶TB20准时从洛阳机场起飞.起飞后10 min,患者突感左上腹疼痛,呈绞痛样难以忍受,大汗淋漓,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等.因飞机状态保持不好,被机长及时发现,并由机长驾驶,果断返航.8:30到卫生科时疼痛已有所缓解,查体发现左中腹脐旁压痛及反跳痛明显,左肾区有叩击痛,余(一).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在出场前,即感左上腹隐隐作痛,自以为能忍受,未引起重视,也未向值班航医反映.
一、临床资料男性,21岁,飞行学员,首次申请Ⅰ级体检合格证.主诉无任何不适,无既往史及家族史.查体:心率84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无其他阳性体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膨胀瘤伴破口,房间隔中份薄弱,向右房膨出,形成深约4 mm、基底段宽12 mm的瘤样结构,瘤样结构上可见约3 mm破口,室间隔相连;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射血分数76%.鉴定结论:飞行不合格.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轰-6飞行员,飞行时间800 h,因间断右下肢疼痛8个月入院.患者于2003年3月打篮球约30 min后突然出现右小腿剧烈疼痛,发麻,不能活动,休息10 min后缓解,步行回家.1周后在打篮球、跑步等剧烈活动后再次出现右小腿剧烈疼痛,严重时右足颜色发白、麻木,航医考虑为软组织损伤,给予伤湿止痛膏贴患处无明显效果,建议患者避免剧烈活动.2003年7月在广州疗养期间考虑腓肠肌撕裂,建议休养,起初可以步行1000 m左右,至2003年11月病情逐渐加重,步行约200 m左右即出现上述症状,于2003年11月21日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各关节活动自如,双下肢不肿.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3岁,未婚,运输机飞行员,飞行时间100h,因左侧鼻旁逐渐隆起两年入院.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侧鼻旁较对侧稍高,无疼痛、鼻塞、流涕及视力障碍等,未经治疗,隆起逐渐明显.于2002年4月送我院诊治.入院查体:左侧鼻旁上颌窦前壁区域约1.1 cm×2.0 cm×1.2 cm局部隆起,无明显界限,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鼻腔结构正常,无新生物和异常分泌物.CT显示,左上颌窦腔正常,前壁增厚,骨质结构模糊,诊断为左上颌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一、临床资料例1,男性,43岁,歼-7飞行员,飞行时间2210 h.2002年9月大体检时,发现胆囊结石,结论:飞行合格.在队飞行时,有因腹部不适临时停飞情况.2004年2月,大体检B超示:胆囊内数个0.5 cm大小强光团,胆总管正常.诊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建议住院治疗).1个月后收住院,第5天,在全麻下行腹胆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术后恢复良好.最后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结论:飞行暂时不合格,地面观察2个月后返院结论.2004年5月,门诊体检复查,未见异常,结论:飞行合格.术后随访至2004年12月共飞行55 h,对飞行无影响.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0岁,空降兵战士.因野外训练时被草扎伤左眼致剧烈疼痛、视物不清、畏光、流泪2 d就诊.曾在卫生队给予"氯霉素眼液"点眼无效.查体:视力右眼1.5,左眼0.02(加片不应),左眼睑水肿,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鼻侧3点处可见直径4 mm圆形溃疡达浅基质层,边缘不清,表面可见大量白色黏稠分泌物,全角膜水肿混浊如毛玻璃状,后弹力层皱褶,房水闪辉(++),瞳孔直径2 mm,余窥不清,正常眼压.急查血象:白细胞13.4×109/L,中性粒细胞0.82.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波音-737飞行员,飞行时间1 600 h.2000年8月1日19:25在家做晚餐时,高压锅发生爆炸,双下肢及背部烫伤,急诊住解放军第292医院烧伤科治疗.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运-5飞行员,总飞行时间2400 h.因“双耳疼痛伴耳闷7d”于2009年“月27日入院.患者自述于7d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轻度耳闷,无明显耳痛,体温正常,未行特殊治疗,次日飞行后感耳痛、耳闷,以“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收入五官科.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血压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鼻黏膜轻度充血,双下鼻甲轻度肿大,双耳鼓膜轻度充血、稍内陷、动度欠佳,韦伯尔试验居中,双侧咽鼓管欠通畅.甲状腺不大.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末见异常.
一、临床资料男性,飞行学员,19岁.于2005年9月入校,同年12月初感到全身乏力,早操跑步时出现心悸,后来稍有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并逐渐出现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不能参加体育活动.12月26日到医院求治,以心悸原因待查入院.父母既往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本人入校前身体健康,经常参加蓝球、跑步等体育活动.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0岁,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乘务员.陪女友到航医室就诊时,航医发现其右眼外侧睑结膜有新生血管生成,球结膜充血,巩膜充血;左眼结膜轻度充血.航医嘱其外院就诊.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年龄45岁,轰-5战斗机飞行员,飞行时间2 000 h.2000年8月到我院疗养,曾患神经性耳鸣、腰肌劳损20余年,高脂血症、脂肪肝且睡眠不佳10余年.有每天饮大量白酒的习惯,近期有口渴感,家族成员无糖尿病史.体格检查:身体无消瘦,心功能、肺功能无异常,腹部正常,四肢无骚痒症状.实验室检查:空腹血总胆固醇13 mmol/L,甘油三酯10 mmol/L,空腹血糖20 mmol/L,
一、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39岁.歼-7飞行员,飞行时间2600 h.因低热半年余、加重1周于2003年4月16日入院.自2002年9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热,体温在37.2~37.4℃,血压120/80 mm Hg,呼吸24次/min.不伴畏寒、盗汗、咳嗽、咳痰、倦怠、乏力、心慌、胸闷、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在原单位未经任何治疗,3~4 h可自行缓解,体温降至正常,未予重视.近1周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3~4次上述症状,多于下午发作.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运-5飞行员,飞行时间3200 h.因患高血压4年,血压控制不佳(140~150/90~100 mm Hg),于2007年3月27日入我院空勤科诊治.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飞行学员.因头痛、头晕、左侧肢体无力3个月于2002年5月14日入院.主诉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头痛、以右侧为著,呈胀痛,伴头晕、左侧肢体无力,同时伴有一过性双手指、脚趾强直.无抽搐、震颤、舞蹈、不自主运动等.既往健康.入院查体:神清语明,颅神经未见异常,左侧肌张力增高,肌力4级,感觉正常,腱反射较右侧活跃,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Chaddock征阳性,无颈强,共济试验稳准.血、尿常规、肝功、血沉、电心图、胸透均正常.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歼-7飞行员,飞行时间:700 h.2006年12月高性能战斗机改装体检时腹部B超检查双肾无异常,CT示右肾上极有1个约2 mm×3 mm大小结石,腹部X线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均未见肾结石,倾斜试验阳性,无任何不适,查体无异常,结论:改装体检飞行不合格,原机种暂时飞行不合格;建议地面观察3个月后返院复查.
一、临床资料男孩甲,14岁,学生,2004年11月11日8:00,与另一男孩乙(15岁)一同私自进入昆明机场一架空中客车A-320飞机右后起落架舱内,随后飞机起飞执行昆明-重庆航班任务.飞机升至约100 m高度时男孩乙坠地身亡,甲随机客舱外飞行50 min后到达重庆江北机场,15min后被货运人员发现,急送机场急救中心救治.当时生命体征: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0/80 mm Hg;全身颤抖,表情淡漠,神智清楚,仅能正确回答简单问题;口唇发绀,双眼睑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听力大致正常,全身无外伤,内、外科查体无阳性体征.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运-5飞行员,飞行时间1 000 h.2000年2月中旬,患者出现右上眼睑下垂,复视,且发作频率逐渐增加,睑下垂及复视程度逐渐加重.约半月后,每日发作10余次,严重时1 h可发作数次.病前1周有轻度煤气中毒史,发病后由航医把关未曾参加飞行.2000年3月7日入院,入院后检查,右上眼睑下垂,遮盖瞳孔上1/2,疲劳试验阳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抽血查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s, AChR)抗体阳性.其他相关检查,如纵膈及肺部CT、甲状腺功能和抗核抗体等,均未见异常.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经吡啶斯的明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出院后地面观察,半年后返院复查,病情无明显变化.结论:飞行不合格.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6岁,歼击机飞行员,飞行时间240 h,参加歼-7飞行不足10 h.因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就诊于我院.术前检查,凝血检查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量明显降低,多次检查均在0.22~0.26 g/L之间,其他3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均延长.在北京协和医院会诊并做PT、APTT和TT鱼精蛋白纠正试验,Ⅱ、Ⅴ、Ⅶ、Ⅷ、Ⅸ、Ⅹ、Ⅺ、Ⅻ、Ⅻ凝血因子检查,结果显示PT、APTT、TT能被正常血浆纠正,凝血因子Ⅴ为59%,降低5%.诊断为房间隔缺损合并原发性FIB缺乏症,进行封堵术.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24h,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手术前后补充FIB 4 g(2 g/d).术后无不良反应,1周后复查心脏超声封堵器位置正常.结论:飞行不合格.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歼-6飞行员,飞行时间1500h.因右侧头痛、耳痛4 d伴右侧面瘫2 d于2003年5月29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痛、外耳轻至中度疼痛呈持续性.驻地军医院诊断为:右耳软骨炎,给予抗炎治疗4 d,于第5天症状加重出现右侧口眼歪斜,流泪,同侧面部疼痛,麻木感,而转入本院.查体:体温36.2℃,右侧额纹完全消失,右鼻唇沟消失,鼓腮右侧漏气,口角左偏斜,伸舌居中,右眼睑不能闭合.颈部抵抗感(±),疼痛涉及颈项.右侧外耳道口旁见簇粟粒状疱疹,听力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