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2],其病情反复发作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窦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AR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尤其对儿童学习能力、注意力、性情等均可造成不利影响,如合并哮喘则病情更加难以控制.在临床实践中,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对于特异性变应性疾病的诊断能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SPT具有简便、快速、廉价、高敏性的特性,在变应性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我科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284例疑似AR的合肥地区患者进行SPT,现报道如下.
由于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各地变应性鼻炎(AR)变应原分布特点有很大区别,了解和分析南昌地区常见变应原分布情况,对预防和治疗该地区AR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科对南昌地区959例AR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现报道如下.
人们已经注意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儿腺样体肥大发病率较非AR患儿高,近几年AR患儿发病率逐渐增高,我们考虑,腺样体切除术后圆枕增生可能和AR有密切关系,本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变应性鼻炎(AR)分为常年性AR和季节性AR,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AR属非感染性疾病,经常反复发,难以治愈.根据2008年版《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指南[1],保守估计全球的AR患者超过5亿,其中亚太地区超过1.5亿,根据中心城市自报患病率,我国患病人群至少有5000万之多[2].AR在西方国家成年人中患病率一般为10%~20%,且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笔者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AR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人类对过敏性鼻炎(AR)的真正认识始于19世纪,距今不到200年.1819年英国医师Bostok在<皇家医学学会>撰文,将在夏季出现眼部和鼻部不适的患者诊断为枯草热(hay fever),即草属花粉导致的AR.50年后(1869年),身为AR患者的英国医师Blackley在自己身上进行了过敏原皮肤划痕试验,从而揭示了草属花粉是AR的致病因素[1].
鼻腔细胞学是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的检测方法,是指导鼻腔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极好指标,在鼻科学病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鼻腔细胞的收集方法包括擤鼻法、鼻黏膜刷片法、鼻黏膜拭子法、鼻黏膜刮片法、鼻腔盥洗液法、膨胀海绵法和鼻黏膜活检法.鼻分泌物中炎性细胞的检出是鼻腔、鼻窦炎性疾病诊断和鉴别的重要依据.炎性细胞和鼻黏膜上皮结构细胞的改变还可作为评价鼻腔炎症疗效的客观指标.鼻腔细胞学研究还用于鼻腔、鼻窦炎性疾病的疗效预测和鼻腔微生物学研究.然而诊断标准不统一、技术手段相对简单的现状局限了鼻腔细胞学的发展,这一领域技术的进步将促进人们对鼻部疾病认识的深入.
分泌性中耳炎常合并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中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皮质类固醇激素、变应原脱敏治疗等可能在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行概述.
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是针对病因的根本性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包括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前者按治疗方式分类可分为皮下免疫治疗、舌下免疫治疗和其他方式的免疫治疗.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几年对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治疗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免疫治疗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疾病的自然发展进程,不仅减轻临床症状,同时可降低哮喘的发病率,主要包括皮下免疫治疗及舌下免疫治疗.本文就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变应性鼻炎的定义,调查研究方法,对生活的影响及对社会的经济负担,研究现状及流行病学发病规律做一综述.
<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lA)指南(简称ARIA 2010版)最近由Brozek J和Bousquet J牵头的10位全球知名专家修订小组做了更新后由著名的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日益增加,如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虽然目前AR的诊疗现状尚有不足,但不断深入的研究探索也给临床工作者和患者带去了不少希望和福音.西替利嗪类药物作为第2代抗组胺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组胺(histamine)是机体内组氨酸在L-组胺酸脱羧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化学信使物质,通过4种受体亚型在复杂的免疫调节系统和变应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1,2].通过H1受体,组胺可增强抗原提呈细胞的能力,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更多包括组胺在内的炎性介质,促进嗜酸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 2008指南指出将口服第2代H1抗组胺药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一线药物推荐.在间歇性AR及持续AR中其推荐等级均为"A".儿童AR使用口服H1抗组胺药也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1].新2代抗组胺药较第2代组胺药具有口服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持久、代谢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对于儿童AR的临床应用具有明显优势.
1 哌嗪类抗组胺药物与变应性鼻炎抗组胺药主要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AR)及荨麻疹等变应性疾病.临床应用的抗组胺药物中,哌嗪类药物占有很大比例.在第1代哌嗪类抗组胺药物中,代表药物为羟嗪及去氢羟嗪,因其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及抗胆碱能效应等副作用的发现,逐渐广泛被第2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在第2代哌嗪类抗组胺药物中,以西替利嗪为典型代表,其不经过肝脏代谢,无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而广泛应用.随着对药物的不断开发研制,第2代新型哌嗪类抗组胺药物左西替利嗪于21世纪初上市,因临床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的特点逐步用于临床.
盐酸左西替利嗪片(levo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主要成分为盐酸左西替利嗪,化学名称R-(-)2-[2-[4-[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作为新型第2代抗组胺药,具有H1受体的高亲和力和选择性,具有良好的药代学特点,可以快速、广泛地吸收,很少代谢且分布容积低.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为口服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制剂,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中枢抑制作用较小,不良反应极少,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1 变应性鼻炎与鼻塞症状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常见的变应性炎症疾病,全世界人口患病率为10%~25%,有些国家高达40%.中国大陆地区11个中心城市的电话问卷调查显示AR的平均患病率为11%.鼻塞是AR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认为最烦恼的症状.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一项大于3000例AR患者的调查报告中,在春季过敏期间,有多达99%的患者有鼻塞症状,5个国家调查都发现鼻塞影响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迄今变应性鼻炎(AR)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可以严重影响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部分国家(地区)儿童AR的患病率达40%,并呈继续上升趋势.国际间儿童哮喘及变应性疾病的对比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发现,发展中国家季节性AR(枯草热)累及50%的青少年;在美国约50万人的流行病调查分析显示尽管AR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且青春期发病率最高,但也可以使6个月以下的婴儿患病.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以清涕、喷嚏、鼻痒及鼻塞等作为主要症状,患病率可高达10%~20%.AR几乎均存在于各年龄阶段人群,患者深受疾病困扰,承担一定的生活、工作、经济及家庭等生理心理压力,并且有发展成为哮喘的风险.指导AR及哮喘治疗的代表性指南--"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是2001年由WHO联络ARIA专家组制定,基于循证医学的进展于2008年进行过修订,2010年再次修订的最新版本发表于著名刊物
变应性鼻炎(AR)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全球发病率达,0%~40%,且患者人数仍在增加,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为此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参与制定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指南,指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规范治疗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和患者教育.药物治疗中将抗组胺药物及鼻用激素列为一线用药,推荐使用第2代或新型H1抗组胺药物,可有效缓解流涕、喷嚏、鼻痒和眼部症状,对鼻塞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变应性鼻炎(AR)按传统分类包括季节性AR(即花粉症)和常年性AR.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腺体分泌旺盛、小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及多核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及鼻塞等过敏症状.由WHO参与制定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指南将AR分为间歇性AR和持续性AR"'.我国新近制订的AR诊断和治疗指南借鉴了国际新的分类方法,将AR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然后在每一个类型之下再根据疾病是否对睡眠、学习、工作、生活和运动等构成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细分为轻度和中重度,即轻度间歇性、轻度持续性、中重度间歇性和中重度持续性.
变应性鼻炎(AR)已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发病时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及学习效率,WHO组织全球鼻科和变态反应科的学者编写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指南,反映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旨在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国内鼻科学者结合中国自身特点,也发布了<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在药物治疗这一章节国、内外指南都强调了口服抗组胺药物的重要性.本文从3个方面来阐述AR治疗中口服抗组胺药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