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和流清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当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可分为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3个部分[1,2].
本文介绍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机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变态反应免疫治疗机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花粉内毒素假说阶段;②特异性IgG封闭抗体假说阶段;③T细胞分化调节假说阶段.
2008年全球15位学者完成"变应性鼻炎诊疗纲要2008"(allergic rhinitis management pocketreference 2008)一文,并在
2013年9月《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杂志发表了《儿童鼻炎意见书》.本意见书由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儿童鼻炎工作组Roberts等ll位学者共同完成.该意见书在收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医学专家的意见,对推荐等级进行分级,充分反映所依赖数据的可靠程度.此意见书旨在为儿童鼻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循证医学意见,主要针对社区全科医师、实习医师、儿科医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和变态反应科医师.我们将该意见书与《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欧洲鼻-鼻窦炎和鼻息肉意见书》及我国制定的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比较,借以解读.
采用标准化的变应原疫苗对呼吸道变应性疾病进行免疫治疗,已经在临床上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其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介绍,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多年来,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目的多以控制症状为主,疗效评价标准也以症状改善程度为主.<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 (Allergic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2001)指南推荐的病情分类和阶梯性治疗方案也多以症状为基础,因此对症状控制的程度也成为评价某一药物疗效的"金标准",一旦症状得以控制,药物治疗也随之停止.
人类对过敏性鼻炎(AR)的真正认识始于19世纪,距今不到200年.1819年英国医师Bostok在<皇家医学学会>撰文,将在夏季出现眼部和鼻部不适的患者诊断为枯草热(hay fever),即草属花粉导致的AR.50年后(1869年),身为AR患者的英国医师Blackley在自己身上进行了过敏原皮肤划痕试验,从而揭示了草属花粉是AR的致病因素[1].
1910年英国医师Noon (1877~1913)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来到英国伦敦St.Mary医院,第2年就完成了一项历史性工作.1911年6月11日他在《柳叶刀》上撰文介绍采用皮下注射逐渐增加剂量的禾本科梯牧草(Timothy)花粉浸出液的方式,治疗花粉过敏导致的过敏性鼻炎(AR),标志着AR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1,2].同年,Noon的好友Freeman (1877~1962)也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介绍20例免疫治疗患者疗效的文章,二人被认为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的开拓者.
从1906年奥地利儿科医师Clarens von Pirquet根据希腊语的allos(其他的)和ergos(活动)合成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开始,现代变态反应科学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发展轨迹.自1966年和1967年日裔美国人Terudo Ishzaka和Kimishige Ishzaka以及瑞典的Bennich和Johansson分别在患者体内发现IgE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对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的标志性成果包括:①上世纪70年代明确了IgE在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②1979年丹麦鼻科学者Mygind出版<变应性鼻炎>一书,初步阐明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③1974年Cohen等首次提出细胞因子(1969年曾被Dumonde等命名为淋巴因子)的概念,是指体内由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对免疫系统和炎性反应过程起多种调节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CD4+T细胞是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功能亚群,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中耳黏膜系统存在CD4+T细胞,可能在中耳生理及免疫病理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作为一种趋化因子,趋化多种炎性细胞,诱导炎性细胞黏附,释放炎性介质,促进鼻黏膜水肿及鼻腔分泌物的分泌,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RANTES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Eotaxins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选择性趋化和激活因子,目前已发现3种,即Eotaxins-1、2、3,它们功能相似,在变应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方面有着其它炎症因子无法替代的作用.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趋化因子来调控的,对Eotaxins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近些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仅能够调节骨和钙的代谢,维生素D缺乏还与变应性鼻炎、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等疾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的摄入、合成、转化和吸收等不同的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在变应性疾病的预防、遗传以及疾病的治疗等多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复习,对维生素D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维生素D在变应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半乳糖凝集素是凝集素超家族中的一个家族,家族个体成员的多价性在发挥不同生物学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参与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细胞黏附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家族个体成员Galectins-3、9可能与变应性炎性反应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就半乳糖凝集素3、9的结构、分布、生物学功能,在变应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希望能为变应性疾病的防治开辟新的思路.
临床随访中发现部分鼻息肉患者虽然经过成功的手术和严格的随访综合治疗,仍表现为术腔的迁延炎症及息肉复发,因此鼻息肉复发所带来的课题就不仅仅涉及手术本身及术后治疗的经验总结,还要涉及鼻息肉复发的免疫病理因素方面的问题.本文就引起鼻息肉复发的免疫病理因素文献进行综述.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基础研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本文就近年来对变态反应的相关因素、细胞因子调控及治疗方案等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1910年英国医师Noon (1877~1913)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来到英国伦敦St.Mary医院,第2年就完成了项历史性工作.1911年6月11日他在《柳叶刀》上撰文介绍采用皮下注射逐渐增加剂量的禾本科梯牧草(Timothy)花粉浸出液的方式,治疗花粉过敏导致的过敏性鼻炎(AR),标志着AR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1,2].同年,Noon的好友Freeman (1877~1962)也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介绍20例免疫治疗患者疗效的文章,二人被认为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