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鼻腔呼吸黏膜的树状突黑色素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而原发于鼻腔者仅占全部恶性黑色素瘤的1%.
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反复间断性左侧鼻腔出血2个月余,于2001-11-26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左鼻腔出血,发病初期出血量少,无需特殊处理出血可自行停止.入院前5夭突发鼻出血约100 ml,当地医院行鼻腔填塞,出血停止.拟行微波治疗时,发现左侧中鼻道黑褐色肿瘤,局部取活检示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以来,无剧烈头痛、视力下降及复视,无明显鼻阻、流脓涕症状.入院检查:鼻窦区无红肿、压痛.鼻中隔左侧偏曲,左侧中鼻道可见黑褐色肿瘤,触之质软,易出血.右侧鼻腔清洁,鼻黏膜光滑,下鼻甲轻度肥大.
恶性黑色素瘤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来源于成黑色素细胞,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1,2].其好发于皮肤及口腔黏膜,通常发生于上腭、唇、上颌骨、牙龈等部位.早期表现绝大多数为皮肤痣及黏膜黑斑,发生于深部组织者极为少见,原发生于腮腺者罕见.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且预后较差的肿瘤,其发病率较低,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该病易复发和转移且治疗复杂,在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对该病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发病特征、临床诊治及预后等作一简述.
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发病率低,占全身黑素瘤的0.8%~1.3%,但其恶性度高,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有关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的相关文献,对其诊断与治疗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易转移且预后差,晚期黑色素瘤治疗效果极差.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和对黑色素瘤发生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免疫学治疗新药在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将就黑色素瘤的各种生物免疫治疗研究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