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1活性蛋白激酶(p21-activated kinase 1,PAK1)是一种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Rho家族小鸟苷三磷酸酶(Rho-GTPase)Cdc42和Rac1下游的重要靶蛋白,参与调节细胞骨架的重组,提高细胞的运动性和侵袭力,有助于肿瘤的恶性进展[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喉癌和喉咽癌组织中PAK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临床实践中发现,喉咽癌具有较强的组织侵袭性,容易发生肿瘤转移及复发.本文拟通过比较喉及喉咽部良、恶性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情况,了解MMP-2是否与喉咽癌的高侵袭性有关.
喉咽癌易伴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上检查颈部有肿瘤,自然想到转移癌可能,但本文1例却是例外,文献上非常罕见,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主因吞咽疼痛伴颈部包块1个月入院.该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疼痛,并发现双侧预部包块,于当地抗炎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改善,来我院就诊.喉镜检查示右梨状窝食道入口处有一大小为2 cm×1.5 cm×1.5 cm肿块,取标本送检,病理诊断为右梨状窝小细胞癌(图1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yn(+)、TTF1(+)、CgA(+)、NSE(+)、CD56(+)(图1B),一般检查,尿常规:隐血(++),肌酐59 4μmol/L.既往脑中风10年,吸烟饮酒史40年(吸烟10支/d,饮酒2两/d).X线检查为肺气肿,右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
临床医学近年来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倾向[1]:贯彻医学人道主义和循证医学原则.前者要求医师尊重患者的个人价值观、期望和意愿,进一步体贴患者.后者要求把医疗放在坚实的科研基础上.医师一定要从患者的利益着想,根据有实证的科技成果,设计出完善的治疗方案.100余年来,恶性肿瘤的治疗从大范围破坏组织到患瘤器官功能保存是贯彻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类幸福的这样一种理念的体现,而以循证医学来保证措施的正确执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喉全切除术后若不能进行有效的言语康复,患者往往难以接受.不同个体的喉癌喉咽癌由于肿瘤侵及范围不同,喉全切除术后修复方法不同,同时由于放射等综合治疗,修复后的喉咽和颈段食管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以及颈部不同程度的瘢痕,因此术后言语康复的方法和效果不尽相同,目前,有多种发音重建术用于喉全切除术患者的言语康复.
喉癌喉咽癌的辅助与综合治疗在喉癌喉咽癌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目的 是补充外科手术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提高喉器官功能保留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作为晚期喉癌喉咽癌治疗的姑息性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系统论述了放疗、化疗、联合放化疗(包括同步放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在喉癌喉咽癌治疗中的作用及近年的发展和现状.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如何处理颈淋巴结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对易发生隐匿性转移临床NO(clinical NO,cN0)喉癌的颈部处理是个难题.本文就目前治疗cN0喉癌颈部的两种主要策略,择区性颈清扫术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spy,SLNB)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喉咽癌手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根治性手术到功能保留的过程.喉咽解剖结构复杂,癌肿有早期症状不明显,易于黏膜下浸润,较快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其手术及重建方式、修复材料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就喉咽癌手术喉功能保留的历史及临床现状做一综述.
文章介绍了经口CO2激光治疗下咽癌的技术,认为该方法符合肿瘤学原则、术后生活质量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喉咽癌发生位置隐蔽,生物学特性较恶劣,肿瘤生长迅速,较早出现转移,患者就诊、确诊时大多数已进入中、晚期,预后差.而且随着病程的进展,5年生存率由Ⅰ、Ⅱ期的70%~80%降至Ⅲ、Ⅳ期的20%左右.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的关键.目前喉咽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内镜诊断的相互配合,其中影像学在判断病变范围上发挥主要作用,而对于刚发生在黏膜表层的早期癌变事件,影像学检查很难奏效,必须依赖内镜检查.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到黏膜表面的形态学变化,并可以获得组织学证据,因而是发现和诊断早期咽喉恶性肿瘤的关键手段.
1咽喉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咽喉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病变常侵犯临近组织结构,不仅预后不良,而且手术常导致吞咽及发声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影像学检查,如c下和MRI在判断病变范围和颈淋巴结转移检查上发挥主要作用,而对于发生在黏膜表层的早期癌变事件则很难奏效,必须依赖内镜检查.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到黏膜表面的形态学变化,并可以获得组织学证据,因而是发现和诊断早期咽喉恶性肿瘤的关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