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是治疗中耳胆脂瘤及骨疡型中耳炎的主要手术方式,但手术后留下的宽大乳突术腔及外耳道后壁缺损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部分患者难以获得干耳,并影响听力重建的效果.外耳道后上壁重建术是消除开放式乳突术腔的常用手术方式,我们先前曾利用自体耳屏软骨重建外耳道后上壁及上鼓室外侧壁,术后获得接近正常的外耳道生理功能,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出现外耳道后上壁及上鼓室外侧壁塌陷伴有内陷袋形成,听力效果亦受影响.我们经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在外耳道后上壁重建的基础上,利用耳后带蒂肌骨膜瓣和自体骨粉填塞乳突术腔,有效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现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鼻咽癌易侵及咽鼓管周围组织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行根治性放疗后如并发化脓性中耳炎时,与肿瘤复发或放疗后组织反应不易鉴别,临床处理不当可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耳流脓及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乳突改良根治术是治疗胆脂瘤型及骨疡型中耳炎的主要方法,手术目的是清除病变组织,获得干耳;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或间断流脓,甚至病变复发需再次手术.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39例复发性中耳炎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听力重建是应用手术方法提高或恢复由于不同原因或疾病致成的传音结构功能障碍所致的听力损失.近年来,随着对听小骨形态与传音功能的进一步了解,临床上通过听力重建以期恢复患者中耳传音结构,提高听力.本文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用钛质听骨(美国美敦力公司)进行听力重建的效果进行评价.
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颌面畸形,由于颌面畸形使得腭咽部肌肉解剖异常,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碍,致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率升高,继而引起听力下降.虽多数患者幼年行腭裂修复术及鼓膜置管术等方式进行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中耳病情迁延而变为慢性中耳炎,需要手术治疗.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live otitis media, CSOM)病原菌构成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生了改变.为了解本地区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近2年CSOM患者需氧菌培养阳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在临床治疗CSOM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68例CSOM的脓性分泌物进行培养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0岁,因左耳间断性流脓10年,头晕呕吐1天于2002-12-14入院.患者10年前感冒后出现左耳流脓,在当地诊为"中耳炎",应用抗炎药物后好转,以后间断发作,进行性听力下降.
目的:为了提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慢性化脓性及胆脂瘤型中耳炎32例采用单纯鼓室成形、联合进路鼓室成形及开放性鼓室成形三种术式,以钛质人工听骨行听骨链重建,Ⅰ期完成手术方法治疗.结果:随诊2年内听力提高>15dBHL者12例,听力达应用水平者20例,鼓膜愈合良好,未发现胆脂瘤复发及移植听骨排异现象.结论:结果表明采用上述三种术式Ⅰ期完成手术,以钛质人工听骨重建听骨链能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细菌感染是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但仍不能忽视厌氧菌、L型菌、真菌及混合菌等感染.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因而有必要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集耳分泌物作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慢性炎性疾病是以炎性细胞和介质的聚集为特征,随着细胞外基质蛋白酶水解系统研究的发展,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系统在炎症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就uPA系统的合成、分布、作用机制以及在炎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指出uPA系统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迁延的一个重要因素,旨在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防治寻找新的靶点和途径.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在临床上对部分保守治疗患者单纯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出现炎症的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造成听觉细胞和听觉神经的损害,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认为细菌生物膜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及反复急性发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细菌生物膜在中耳炎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历史起源听力障碍病因众多,听力损伤程度不同,治疗手段各有千秋,听力改善效果不一.尽管科学家发明了各种新技术,仍有一部分患者无法改善听力,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无效、严重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单侧聋(single side deafness,SSD)等患者,目前尚无理想的临床治疗手段(包括传统气导助听器、听力重建手术、振动声桥技术和人工耳蜗等),尤其对于希望获得较好的言语交流能力和声源定向能力患者.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bone-anchored hearing aids)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
随着接受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的幼龄聋儿人数快速增加,儿童时期的多发病--中耳炎也同样常见于CI患儿中.CI患儿由于手术导致中耳和内耳结构发生了改变,如乳突骨皮质部分缺失、乳突气房开放、面神经隐窝开放及内耳开窗等,加之有植入体从颅骨侧面骨膜下经乳突、面神经隐窝、中耳至内耳鼓阶,致使他们发生中耳炎时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特殊性.因此,CI患儿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治疗、预后及预防与正常儿童的异同亟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充分了解,以利于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