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器官随同身体其他组织器官一起发生缓慢进行的老化过程.研究发现增龄性的言语感知能力下降与外周听功能改变、认知能力减退、中枢听处理改变有关[1].本文通过对480耳的常频纯音听力测试,仅从骨导听阈变化观察听力增龄性改变的起始阶段和变化规律.
由外耳及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称为传导性聋.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表明内耳疾病亦可导致传导性聋,脑组织及脑脊液在将声音传到内耳的过程起重要作用,激光多普勒振荡仪的使用使得对传导性聋病变部位的诊断更加精确.本文就传导性聋理论及诊断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 (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是一种锚钉在颅骨上的新型骨导式助听器.为了克服传统气导和骨导助听器的缺点,1977年Tjellstrom首次将"骨融合"原理引入耳科领域,Baha应运而生[1].与传统骨导助听器相比,Baha具有声音传送效率高、音质好、耗电量少、配戴舒适安全等优点,能为患者带来较好的声音效果;与传统气导助听器相比,可减少耳道感染、耳闷胀感和配戴疼痛等症状[2].经过近30年的实践与改进,Baha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日趋显著,其适用范围亦从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患者,逐渐扩展至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
先天性双侧外耳道闭锁患儿的听力康复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同时,单侧聋对定向听觉发育的影响尚不明确,对单侧听力异常的康复存有争议.传统的骨导助听器由于种种原因配戴率和效果均不理想,由于年龄<5周岁不能接受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 (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随着临床医师和听力学家对Baha的应用和深入理解及Baha系统的进步,软带Baha应运而生,改变了该类听力障碍患儿的治疗方法[1].这种新型Baha的效果与传统骨导助听器效果接近,有效的解决了这一听觉言语康复难题(图1).
先天性外耳畸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耳廓畸形,伴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常与中耳畸形合并发生,影响容貌和言语交流.除了重塑耳廓改善外观,外中耳畸形患者,尤其是双侧畸形患者还有迫切的改善听力的需求.
1 Baha简介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 (bone-anchored hearing aids)是通过骨导方式改善听力效果的一种助听设备,包括声音处理器、桥基和植入体3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声音处理器通过麦克风接收声音,声音引起的振动通过颅骨和颌骨传送到内耳,使内耳的淋巴液推动毛细胞,毛细胞再将这种运动转变成电脉冲,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听觉中枢,产生听觉.Baha主要适用于传导性聋、混合性聋或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 ~5],0.5~4.0 kHz骨导平均阈值在55 dB HL内为适用范围(Medel公司提供),因其不经气导途径,故无须关注气导阈值.
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 (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作为一项成熟的听力解决方案,自1977年瑞典的Tjellstrom和Granstrom[1]首次将其引入临床,逐渐成为因外耳和中耳疾病导致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的患者改善听力的有效方法,至今已经开展35年之久.Baha最初主要应用于成人,1992年后广泛报道可用于儿童,并对听力起到很好的补偿作用[2,3].听力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评价Baha效果的项目,世界上用的比较多的有声场下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言语测听、噪声下测听及问卷评估等.
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 (bone-anchored hearing aid)于1977年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听力损失,目前正广泛用于治疗一系列单侧和双侧听力损失,类型包括传导性、混合性及严重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 ~4].Baha在技术上和机制上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气导和骨导助听器[5],美国医疗补助和医疗保险中心认定Baha系统为一种装置(骨整合移植)而非助听器.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Baha应用于治疗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的进展.
1历史起源听力障碍病因众多,听力损伤程度不同,治疗手段各有千秋,听力改善效果不一.尽管科学家发明了各种新技术,仍有一部分患者无法改善听力,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无效、严重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单侧聋(single side deafness,SSD)等患者,目前尚无理想的临床治疗手段(包括传统气导助听器、听力重建手术、振动声桥技术和人工耳蜗等),尤其对于希望获得较好的言语交流能力和声源定向能力患者.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bone-anchored hearing aids)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