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器官随同身体其他组织器官一起发生缓慢进行的老化过程.研究发现增龄性的言语感知能力下降与外周听功能改变、认知能力减退、中枢听处理改变有关[1].本文通过对480耳的常频纯音听力测试,仅从骨导听阈变化观察听力增龄性改变的起始阶段和变化规律.
人类感知、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与雌、孕激素有关,青春期女性雌、孕激素大量分泌会导致中楸神经系统的二性形态,同样这一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听觉系统.雌激素对于听觉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而孕激素可以通过其他类固醇受体来对抗雌激素的兴奋作用,但是目前对于不同生理周期中听觉功能的改变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就此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听觉中脑植入是将一特制的电极植入到下丘中心核,刺激不同的频率层,从而产生听觉的听力重建方法.神经纤维瘤病二型患者由于耳蜗核受到破坏,听觉脑干植入效果差,听觉中脑植入技术渴望成为这类患者的福音.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听觉中脑植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兴奋性受体.NMDA受体在听觉神经系统不同层面广泛分布,研究听觉神经系统NMDA受体的分布及生理学特性,对于进一步了解听觉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内容进行综述.
条件性噪声(sound conditoning)的保护现象是指预先给动物低水平的长期的声音刺激可以对抗由高强度噪声引起的永久性阈移,已证实大多哺乳动物普遍存在该现象.研究多集中于内耳的形态、生理的变化,也有代谢活性、中耳肌反射、热休克蛋白等因素可能参与保护作用,但其确切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从刺激声音频率、刺激时间等方面对条件性噪声的特点进行总结,同时探讨可能机理.
本文在对中枢听觉神经系统功能的解剖、生理及其检查开展的必要性进行略述后,提出语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言语".能否听懂言语,是判断听功能状态的最主要指标.通过对言语测听及背景噪声下言语测听的历史、现状进行概述后,对背景噪声下言语测听的影响因素及其作为听处理套查方法之一的临床应用前景、在中枢听处理障碍检查中的灵敏性进行展望.
α-氨基羟甲基噁唑丙酸(AMPA)受体是脊柱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一类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神经发育以及突触的可塑性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AMPA受体在听觉神经系统中的分布、生物学特征及和它在听觉神经系统发育、突触传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钙联蛋白(calnnexin)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内耳听觉系统,在调节细胞质Ca2+浓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胞质高Ca2+浓度的情况下能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因此,钙联蛋白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其与内耳听觉系统的关系.本文就钙联蛋白在毛细胞内的分布,作为毛细胞早期标志物及其与老化鼠耳蜗退化的关系做一综述.
乙醇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广泛而复杂,听觉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例如听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听觉事件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波形、潜伏期异常等.本文将对乙醇毒性对听觉神经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蛋白质组学是对一个基因组或一种细胞、组织、器官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成分的分析,分为表达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样品分离、定量及样品鉴定两大类.因为内耳的解剖特点,蛋白质组学在听力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有更多困难,但也有了一定进展.已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内耳鉴定了数十种蛋白质.本文还对内耳表达的一些蛋白质的功能和表达分别进行了简述,按主要功能的不同进行了简单分类,并简要分析了耳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部分内容.
近年来,各种模型和实验结果显示耳声发射是非线性畸变机制和线性反射机制共同作用得结果,究竟哪一个为主导机制与刺激强度以及起源位置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耳声发射在临床上普遍被应用于各种感音性神经性聋的检测、对损害听力危险因素的监测、新生儿听力筛选,TEOAE和DPOAE用于MOCS功能评价的对侧声刺激抑制试验等.
小波变换是一种新的信号分析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小波理论的发展史及基本理论,综述分析了小波变换在听觉信号处理,特别是在耳声发射和听觉诱发电位信号分析方面的应用,展望了小波变换理论在听觉信号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老年男性的听力损失较老年女性明显加重,更年期妇女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者比未使用者具有较好的听力,缺乏雌激素的特纳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长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潜伏期,并且较早出现老年性聋.以上都提示雌激素可能能够保护听力,这个观点也在鱼类、啮齿类等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了解雌激素改变听觉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为人类听力保护提供重要线索.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测序的初步完成,研究重点转到对基因功能的研究上.蛋白质作为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其表达模式和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蛋白质组学已经运用到正常听觉系统、遗传性聋、药物性聋、年龄相关性聋、中耳炎、梅尼埃病等疾病的研究,为听觉相关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听觉系统方面的研究进展.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蛋白家族中一重要成员,它通过“活性依赖”机制对听觉中枢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进行调节,并受中枢听觉系统神经元活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听觉中枢可塑性变化的研究及BDNF与听觉中枢可塑的相关性及可能的调节机制.
耳力学是生物力学在听觉医学的一个分支,包括中耳力学和内耳力学,主要探索机械力的作用对中内耳传音的影响,其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道,如基底膜调谐的灵敏性、非线性、耳蜗主动特性、耳声发射(OAE)现象等,这些研究内容后来逐渐被我们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