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感音性耳聋者的纯音听力水平与选配助听器的声增益特性对言语识别率提高的讨论.方法:85例6岁~90岁双耳感音性聋者单耳选配耳背式助听器,经1年以上随访,对助听耳的纯音听力、最佳言语识别率、助听器的声增益特性进行分析.结果:85例助听耳平均言语识别率为60±24%,裸耳言语识别率为50±26%,平均残留听力水平(125Hz~8000Hz)为55±11dBHL.结论:85例感音性耳聋者助听耳的言语识别率(Y)与残留听力水平(X)之间的相关关系为:Y=-0.808X+104.
真耳介入增益法是助听器常用的验配方法之一.本文应用NAL-R、2/3增益公式,对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为严重聋和极度聋的聋儿(15人30只耳),进行了助听器验配,并对不同频率上的目标增益值、真耳介入增益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探索适合于这类患者的最佳预选公式.结果发现助听效果最好的是2/3增益公式,助听效果最差的是NAL-R公式,但在应用时要强调个体化.
传统的助听器存在很多局限性,如佩戴不适、传音效果不佳等,且炎症、外伤或中外耳畸形的患者无法佩戴.人工中耳的研发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之处.本文从原理、优缺点以及适应证等方面对现有的人工中耳设备进行综述,并对其设计上的问题和困难予以讨论.
以前植入式助听器振动声桥系统的适应证仅限于中耳结构正常的患者.而现在的适应证发展到中耳听骨链有缺失(慢性中耳炎和先天性耳畸形)的患者及混合性聋较重的患者.其方法是将声桥的振动换能器移植于蜗窗的位置.蜗窗植入法可使正常传导进行放大后输入耳蜗,植入术后可使听力提高30 dB.本文对蜗窗植入换能器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文章就儿童助听器的选配问题,听力康复训练及心理帮助等问题进行介绍.
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 (bone-anchored hearing aid)于1977年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听力损失,目前正广泛用于治疗一系列单侧和双侧听力损失,类型包括传导性、混合性及严重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 ~4].Baha在技术上和机制上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气导和骨导助听器[5],美国医疗补助和医疗保险中心认定Baha系统为一种装置(骨整合移植)而非助听器.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Baha应用于治疗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的进展.
欧洲助听器验配指南是进行助听器标准验配的最低标准,适用于典型的听力损失患者.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和存在多种残疾的听力损失者,验配要求会超出本指南的要求,并且在某些方面可能和其他标准有一定的重复.
由于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人类交往和社会发展,预防聋和听力减退(prevention of deafness and hearing impairment,PDH)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项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第38届(1985年)和第48届(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上两次通过PDH决议,号召成员国与WHO合作,制订国家PDH计划并积极实施,为在2010年以前减少可预防的听力损失所造成负担的一半(to eliminate 50% of the burden of avoidable hearing loss by the year 2010)的目标而奋斗.
1背景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不断普及和临床听力诊断技术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耳聋婴幼儿,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出生后不久即可确诊.近年来,各种助听装置,如助听器、人工耳蜗技术不断提高,选配和调试方法不断改进,已有越来越多的婴幼儿使用这些助听装置获得或改善听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已成为可能.随着干预年龄日趋低龄化,如何确定助听装置使用标准及评估助听装置对耳聋婴幼儿听觉功能的帮助,成为听力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