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人工耳蜗研发工作以来,近十余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技术水平至臻完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目前,常用的人工耳蜗产品主要有3种: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的Nucleus,美国Advanced Bionics公司的Clanon及奥地利MED-EI公司的产品.到2010年底,全球共有20余万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而我国内地却只有1万多例患者进行CI.由于我国人工耳蜗产品全部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使众多患者只能望"洋"兴叹,人工耳蜗国产化势在必行.
由于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人类交往和社会发展,预防聋和听力减退(prevention of deafness and hearing impairment,PDH)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项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第38届(1985年)和第48届(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上两次通过PDH决议,号召成员国与WHO合作,制订国家PDH计划并积极实施,为在2010年以前减少可预防的听力损失所造成负担的一半(to eliminate 50% of the burden of avoidable hearing loss by the year 2010)的目标而奋斗.
据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0~6岁听力残疾儿童13.7万人,每年新增2.3万人[1].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制订、实施了5个与全国残疾人事业5年发展规划相配套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方案,帮助30余万听力障碍儿童获得不同程度康复,极大的改变了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状况,推动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工作体系;制定、颁布了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的系列法规、政策;兴办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机构上千个,建立起上万人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专业队伍.同时,大力推动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学科建设、技术进步,使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事业逐步走上专业化、正规化发展道路.
现已公认听力损失是全世界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残疾,其负面影响居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排行榜的前列.但到底什么是听功能?什么是听力损失?对听力损失如何分级?却一直有多种说法.现就笔者参与讨论的情况做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