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早年备受冷落,晚年盛誉加身,构成了他传奇的艺术人生.齐白石视绘画为“寂寞之道”,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和成功的秘诀.“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讲的就是他在1920年到1929年间以超出常人的毅力,花10年时间关门谢客、潜心研究的情形.他曾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同期,齐白石也在治印上下过死功夫,他这样写道:“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这些时日,他感到“一天不画心慌,五天不刻手痒”.可以说,齐白石是凭借作品的海洋,穿越生命的寂寞,从而漂进艺术天堂的.
你见过这样的画卷吗?整幅画面,不见一人一旗,却让人感觉到千万红军跋山涉水奋勇向前;整幅画面,没有一缕硝烟一星炮火,却让人感觉到枪声阵阵烟火弥漫;整幅画面,没有一个会场一纸决议,却让人感觉到沉重的历史和重大的价值.这幅画卷就是国画八十米山水长卷《川康形胜图》——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地方."川康形胜图"五个大字及副题,是前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老将军题写.
中国的花鸟画经历了五代、两宋、元、明的发展、繁荣、变化,到了清代进入一个烂漫的时期.其中恽寿平师法徐崇嗣的"没骨法",寓色于笔,点染并用,直接挥抒.他主张"惟能极似,才能与花传神",所作婀娜多姿,清丽淡雅.被后人称为"恽派",是有别于前人风格的"没骨花鸟".80年代后,"没骨画"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是国画的一支劲旅.一大批画家全心投入到"没骨画"的继承与创新中.女画家姜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默默探索着"没骨花鸟".
2016年3月1 8日上午,由北京中山公园管理处、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主办、北京书香继文文化有限公司、世界孙氏联谊总会文化工作委员会承办,新华社中国图片社中国影像版权服务平台、人人书画网协办,在北京市中山公园,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暨《孙志江国画精品展》.
庚寅盛夏,在琉璃厂抱璞斋,我有幸见到了国画大师何海霞的后人-画家何长春先生.拜读了他最近创作的以山水、荷花为主的画展.其大气恢弘,端庄宁静的画风,不但吸取了何海霞的绘画语言技巧,又开拓了自己对国画的表现力.其画风把观画者引向更清晰、更辽阔、仿佛有阵阵清风的境界里畅游.
李以英,字元启,号五味斋主。男,汉族,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人。1967年生。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国画受教于郭志光、杨耀、韩庆生诸先生,并得张一民导师亲教。现任教于山东省特殊教育学院。国画研习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风格,而形成了出神入画意境。重观化写生,足迹走遍祖国山河大川,并重读书养气。绘画讲重笔墨功力、趣味及内涵。山水画造景雄阔静谧、闲逸空灵,藉观照山川万物,抒人性之远寄超适。画风于豪放厚重中复述洒脱率真之意。作品追求隽永耐品的美学蕴涵。作品多次在《艺术博览》上刊登,并在《济南日报》专刊介绍。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并获优秀奖。荣获“富达杯”中国大书法首届书画大奖赛优秀奖。参加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百年耀邦》书画展并入书出版。并参加中国国画院书画家学术精品展。
工作兴趣两不误,共同成长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于林松从小便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从幼儿园时就喜欢绘画,家里的墙上总是被我涂得一塌糊涂.”自小喜欢绘画的于林松,虽然没有上过专业课,也没有正式拜师,但每回看见心爱的绘画书籍时便买下,自行研究、琢磨,推敲出一套独门绘画技巧.他曾自学过素描、水粉,但最喜欢的仍是国画中的小写意花鸟.工作后,于林松在机缘巧合下进了纺织厂搞图案设计.在图案室工作的大环境下,他逐渐将工作与爱好结合在一起,在被单、旗袍、围巾上设计出一幅幅画作.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学过国画,学过中医,中年以后,当我重新选择业余爱好的时候,有一天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中华养生保健>杂志,我一看就入了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现在每期必读,而且重点文章反复读,做笔记,写心得体会,并把好的文章复印后送给朋友,就这样一直爱着<中华养生保健>杂志,并不断探索,改进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
[编者按:人的状态处在柔静顺缓的时候,人的精气神就会得到较好的保养,从而达到中医所说的养阴的效果,而书画艺术给晏老带来的"入静"其实就起到了养阴安神的作用.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晏老是用长期的怡然和静守,换来了他体内阴阳的平衡和气血的调和,给这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带来了令人羡慕的好身体.]
在国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印章,颜色鲜红不褪,其中的奥秘就是在八宝印泥中用了朱砂作为颜色的添加剂.在历代流传下来的至宝丹等著名的中药方剂中,组成的配伍也赫然有着朱砂的大名.国画和中医药都是国粹,朱砂在其中担当着功不可没的角色.一点朱红朱砂,是一种主含硫化汞的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矿物的制成品,古时称作“丹”,所以有丹砂之称.我国最早发现朱砂的地方是辰州(今湖南沅陵),故又名辰砂.采挖辰砂矿后,选取比较纯净的,用磁铁吸净含铁等杂质,再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研成细粉,最后用水飞法的方法研制成极细的粉末,就成了通常用的朱砂.
我国是食笋最早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些文人对竹笋情有独钟,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苏东坡更是偏爱竹笋,他在诗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味,好竹连山觉笋香."近代国画大师吴昌硕在其所绘的<竹笋图>上也题诗赞日:"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
梅花鹿以其优美的形体、雅致的毛色和贵重的茸角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在古代就被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如福禄寿中的“禄”,在国画中的图形就是“梅花鹿”.传说中神龄无比的“寿星老”就是以梅花鹿为坐骑腾云驾雾的.鹿是篆文象形字,古代传说鹿与游龙相戏必生异角,故鹿又称斑龙.
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老画家任书博先生是当代国画大师吴湖帆的得意弟子.吴湖帆学生虽多,真正得其神髓的却相当少.任书博便算得上"相当少"中的一位.
刘海粟(1896—1994年),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创作了无数的绘画作品,不管是国画、泼墨法还是泼彩法,都在他的笔下游刃有余.晚年的他,鹤发童颜,声若洪钟,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他一生中经历了很多磨难,走过了许多坎坷曲折的道路,而他却能获得98岁高寿,足见其可贵的养生秘诀.
国画大家晏少翔先生1914年生辰,现今已近百岁,却依然思维敏捷,能书楷体字,能绘工笔画.晏老是张大干先生的高足,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博物馆临摹《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神骏图》等国宝珍品,用自己的执著和勤奋为画坛留下了1000多幅佳作,享誉中外.
国画大师张大干善养生,且善于总结养生体会,留下许多值得借鉴的养生心得.饮食方面,张大干以清淡为"食养"之道.他有诗云:"食粟不谋腰足健,酿梨长令肺肝清."此外,他终身不嗜烟酒,不打麻将,却以茶为伴.通常他以饮清茶为主,十分注重"茶道".多年砚田耕耘,张大干深刻体会到书画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气功和太极拳."书画之道,先要养心","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先默静思",绝虑凝神,后运气于指、腕、臂、腰,以调节全身之力于笔端.
人老心不老的秘诀巴金年过七十岁时,依然笔耕不辍,一部<随想录>,被视为他的最高成就;爱因斯坦七十多岁,还每天步行到研究所,摆弄他的那些"小玩意";好莱坞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在63岁时出演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殊誉;著名的寿星宋美龄女士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好奇心使她曾经拜在国画大师张大千门下.
我是个医生,今年74岁,一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然而我的身体却不太好,1982年,我因患频发性早博,不得不提前申请退休.1986年,凭着对国画的兴趣,我报名参加了北京铁路老年大学书画初级班学习.谁知,十几年学下来,我不仅找到了另一个用武之地,而且还靠绘画击退了病魔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大白菜质地脆嫩,营养丰富,味道清鲜适口,荤素生熟皆宜,素有"百菜不如白菜"、"天下第一菜"的美誉,更被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称为"菜中之王".在北方的冬季,大白菜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蔬良品.民间常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从"冬日白菜美如笋"的赞誉中就能看出人们对白菜的喜爱程度.
俞仲林是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擅长画牡丹.一天,某政要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将此画挂在客厅.政要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政要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预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愈氏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所以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刘海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他1896年3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94年8月去世,享年99岁.对于养生之道,他生前曾自豪地说:“说起长寿,我没什么秘诀.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得’字:放得下,吃得进,拉得出,睡得着.”放得下.刘老一生历经坎坷,战争年代自不必说,就是“文革”期间,他也遭受了非人待遇,但凡事他都能放得下.于逆境中,仍埋头写字、绘画.他说:“一作画、写字,什么烦恼都忘了.”晚年他常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励.他所作画幅的题款中有“百岁开一”、“年方八十八”等字样,不以老为老,豁达乐观,童心犹存.这是他得以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学习临摹国画大家李可染的作品时,发现大师绘画用笔如他自己所说,往往从无到有,然后又从有到无。也可以说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单纯的用笔用墨过程。整幅作品看似简单,实际上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笔墨气韵。“无”不是不存在,是蕴含在丰富的笔墨中。“大道至简”的“简”不能理解为简单,而是繁复演变为精髓,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经过了浓缩后的表象。千百年来关于养生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养生的方法也是成千上万;现在各种媒体关于养生保健的文章、视频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原本很简单的道理和方法,出于各种原因,倒被搞得极其繁杂,让人无所适从。
国画大师齐白石,生于战乱,一生颠沛流离,却享有94岁高寿,算得上是老寿星了。他自身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延年的长寿秘诀。
国画大师刘海粟(1896~1995)出身在中国著名没骨花卉画家浑南田的故乡--常州,他在童年时就喜欢画画,常以油竹纸描绘浑南田的花卉.1912年,刘海粟同几个画友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美术学院(上海国画美术院),即现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上海美专.从此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绘画事业.
国画大师张大干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讲究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能果腹,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都要追求.
我和为国先生初识于2006年在北京汉唐展览中心举行的罗扬、宗家顺、杨为国书法联展的开幕式上.后来又多次共同参与在怀柔举行的笔会,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国先生为人热情、谦虚谨慎,对书法艺术有一种十分认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为国先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又拜著名书画家骆恒光先生为师,深入研究书法艺术.为国先生隶、楷、行、草皆能,尤以唐人小楷最为倾心,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曾受到老书画家陈佩秋女士的衷心赞赏,认为在现代书坛,像他这样认真对待并取得如此成绩的人已经不多.
著名国画大师晏济元先生,是与张大千同乡,同年出生,同到上海求学,同在求学中一起住,同举办过画展.曾应大文豪郭沫若之邀,为毛泽东七十寿辰时作画,深得毛泽东喜爱,还被邀请参加过毛泽东的寿宴.
著名书画家王任今年74岁,虽然从小患病.与疾病相伴几十载,但却未被病痛压弯"脊梁",目前自我感觉尚可.崇尚素食,性格性情敦厚而严谨,随遇而安.十几岁曾卧病在床,爱上篆刻,之后学习油画.因为当时国内油画学习环境不佳,改修国画、书法,老来又与摄影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