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而开展伤害的监测是制订长期预防控制计划的基础.本文从伤害监测基本理论出发,对国外,尤其是美国伤害监测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情况进行介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开展伤害监测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市自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活动以来,麻疹的发病大幅度下降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县区常规免疫接种率出现滑坡,监测系统敏感性降低,致发病回升,个别县区甚至出现局部暴发.
目的了解江西省麻疹流行特征及麻疹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对江西省2004年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报告系统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3300例,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少4.92%,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7.72/10万.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局部麻疹暴发影响了全省麻疹发病强度.病例主要分布在全省10个市的92个县(区);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3~6月份,占全部发病数的53.82%;发病对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为主,占全部病例的77.61%;病例中有60.30%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且这部分人群中8月龄至15岁儿童占66.91%.结论加强江西省的麻疹常规免疫及复种工作,努力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是江西省今后加速麻疹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继消灭天花之后人类即将消灭的第二个传染病,而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监测是我们监视脊灰疫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取得消灭脊灰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国周边国家仍有脊灰疫情的存在,我们仍需对输入性病例保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的教训和经验,使我们仍需要对AFP病例的监测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评价,使AFP监测系统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我国消灭脊灰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我市自1991年11月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以来,已连续8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本文对我市1991-1999年的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以期对消灭脊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是验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重要依据.宜昌市于1991年开始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随着消灭脊髓灰质炎各项措施的实施,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不断提高,各项监测指标达到证实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标准要求.
目的了解曲靖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发病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巩固和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指导消灭脊灰工作.方法根据曲靖市293例AFP病例监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各年主动监测旬报表,用ACCESS 2002开发的数据库"AFP管理系统"及EXCES 200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曲靖市1995-2003年共报告15岁以下AFP病例293例,年报告发病率为2.47/10万~1.25/10万,病例呈高度散发,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逐年提高,2000年全部指标达到无脊灰证实要求.结论AFP发病趋于小年龄组,易感人群依然存在;5年出现无病例报告7县次,初次就诊报告率低(39.93%),提示须加强监测系统的管理,加强基层计免工作,提高免疫接种率;AFP病例监测为消灭脊灰工作提供了监测资料和证实依据,脊灰的消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江西省自1992年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监测质量逐年提高,2002年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要求,从1993年以后我省已连续10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脊灰病例,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监测工作,保持现在的无脊灰状态,现将2002年江西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如下.
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除保持高水平OPV免疫接种率外,加强AFP病例监测,采取措施提高其高敏感性,及时地发现可疑病例,愈显重要.现将我县1990-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评价如下.
泉州市自1992年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逐年提高.随着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实,泉州市已连续9年未发现脊灰野毒株病例.为维持无脊灰状态,进一步完善本市AFP监测系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现将2002-2003年该系统运转情况分析、评价如下.
目的 分析2005年淮安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并探讨控制策略.方法 对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血凝抑制(HI)试验测定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结果 2005年淮安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确诊麻疹222例,其中临床确诊47例,实验室确诊175例,发病率为4.34/10万.病例集中在4~6月份,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52岁,无免疫史者占60.81%.出现2起暴发疫情,涉及病例占总数的7.21%.共检测326名健康人血清HI抗体,阳性率为99.69%,GMT为1:27.28.结论 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疫情的主导措施,麻疹监测系统的运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河北省自1991年建立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工作质量逐年提高,1995年以来已连续数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卫生部规定的合格实验室的各项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的病原学监测,并为最终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河北省1991-2001年AFP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我州自1994年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逐年提高.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连续4年达到1/10万以上指标,并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同时,开展了7次14轮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传播.随着消灭脊髓灰质炎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我州已连续8年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为进一步完善我州AFP病例监测系统,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州1995-1999年AFP病例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995年始,我国建立了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广州作为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一直有3个点(广州市性病防治中心、广州市槎头妇教所及罗岗戒毒所)被选为国家级哨点,按全国统一方案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及其相关行为监测.
目的客观评价计划免疫接种率的真实水平.方法对估计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进行可信性分析,对各疫苗间累计应种数进行逻辑分析,用抽样调查接种率评估报告接种率的真实水平.结果1996~2004年玉溪市四种疫苗[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抽样调查接种率与监测报告接种率的结果相符;84个评价值中有66个可信,占78.6%,17个可疑,占20.2%,1个不可信,占1.2%.结论玉溪市计划免疫接种统计报告基本规范,结果可信,但应种对象数、接种完成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报或重报,接种率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基层应种对象掌握不全面,接种数据完整性及数理逻辑性存在问题,应对基层业务人员进行定期专项培训,进一步科学规范管理以全面改善接种报告质量.
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太区为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地区,标志着我国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维持无脊灰状态是此后工作的重要任务,其关键是要开展高水平的脊灰疫苗常规免疫与强化免疫,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高效与敏感.现将湖南省2000-200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以便为保持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宜宾市新生儿破伤风(NT)流行病学情况,探索进一步降低NT发病率的措施.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NT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宜宾市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报告62例NT确诊病例,年发病率波动在0.04‰~0.20‰之间,年均病死率为67.74%,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为多,病例发病平均在出生后6 d,93.55%的病例是在家中出生,95.16%的病例是由未经培训的人员接生.结论 旧法接生和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NT发病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推广住院分娩,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对高危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索是巩固消除NT成果、进一步降低NT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阿尔巴尼亚的初级卫生保健是通过1500名卫生人员(由护士和中年妇女组成)和602个卫生中心(由家庭从业人员组成)来实施的.第二级保健由53所区级城镇的综合医院、34所区级医院和10所地方医院提供.第三级保健仅由位于Tirana的大学医院中心提供.常规的国家监测系统包括73种疾病,资料来自医学保健中心和医疗邮件.相关报告报到区级,然后再将相关资料按月报到位于Tirana的公共卫生研究所.由于数据的可信度、漏报、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和反馈方面的问题,此监测系统存在许多局限性.
在2003年的严重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期间,CDC和州及领地流行病学者联合会(CSTE)制定了用于发现SARS患者监测标准.在疫情期间,随着对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CoV)的临床、实验室和传播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监测病例定义作了一定的修订.6月26日,CSTE通过了一项立场声明,将SARS纳入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NNDSS).立场声明包括了识别SARS病例并上报国家的标准.11月3日,CSTE发布了新的临时立场声明,该声明中就有修改后的SARS病例定义.
2007年,在美国共报告了13 293例结核病(TB)病例,其发病率为4.4/10万比2006年下降了4.2%.本报告概述了2007年国家,TB监测系统的最新数据,并描述了1993年以来的发病趋势.2007年的TB发病率是自1953年全国性病例报告开始以来最低的.尽管总体上取得了进步,但其进展在近年却有所减缓,年均,TB发病率从1993-2000年的7.3%下降到2000-2007年的3.8%.
登革热是一种经蚊子传播的,由4种(DEN-1、DEN-2、DEN-3和DEN-4)血清型登革热病毒中的任何一种引起的病毒性急性疾病.登革热是在大多数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发生和美国居民到这样区域旅行回来后的引起的地方性疾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维持一个在美国居民中进行旅行引起登革热的基于实验室的被动监测系统.该系统依靠临床医生主动将报告提交给州卫生部门;病人的样品然后提供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诊断检测.这个报告总结了2001~2004年美国居民中旅行引起登革热感染的病例情况.通过在旅行者中使用驱虫剂和避免暴露于蚊子,可以降低登革热感染的风险.
1988年,为了支持全球消除脊灰的倡议,WHO建立了全球病毒学实验室网络.该网络是调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排毒情况的监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灵敏的监测以在10万15岁以下人员中至少检测到1例AFP病例的能力为标志,具体通过采集每例病例合格粪便标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和保证高质量的实验室操作.
日本的HIV感染目前处在低水平状态,但也呈上升趋势.许多不同的信息渠道包括联合国HIV/AIDS规划署指出:性传播疾病如衣原体感染、淋病等的复燃,年轻人人工流产不断增加,静脉吸毒者盛行共用注射器和针头,同性恋者频繁肛交,造成这些人群HIV感染危险性的上升.
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及权威信息发布网站,了解目前国内外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的现状.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设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相关的监测系统;我国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监测深度、监测质量、资源配置利用等许多方面仍然需要改进.
自1982年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陆续在全世界六个洲的30多个国家报告了感染病例.由于它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和病死率较高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orpura,TTP)等并发症,普通细菌培养技术对该菌的检出率较低,易造成漏诊、误诊和治疗的困难,做好监测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就国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监测系统及其工作概况进行综述.
针对生物恐怖及传染病爆发、食物中毒、化学性中毒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建立及时准确、经济高效的监测报告系统.
目的 了解网络直报系统和结核病专报系统登记报告肺结核患者情况的特征,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原因.方法 对2005-2011年两大监测系统报告的肺结核患者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两大监测系统登记报告肺结核患者和涂阳患者呈下降趋势,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涂阳比例有所下降,涂阴比例有所上升,未痰检比例明显下降但仍高于结核病专报系统;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肺结核患者数高于结核病专报系统,但是涂阳患者数低于结核病专报系统.结论 由于监测系统的覆盖面,监测病例的定义和监测数据的统计时间不同,两大监测系统报告的肺结核患者数不完全一致.应进一步规范综合性医疗机构对结核病患者的诊断和报告工作,加强医防合作以及结核病的归口管理工作,两大监测系统报告数据的差异会逐步缩小.
目的 评估东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系统的运作情况及质量.方法 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开展专项调查等方法对监测系统的代表性、时效性、可接受性、真实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属性进行评估.结果 东莞市流感监测系统由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病原学监测和聚集性疫情监测组成,监测哨点覆盖了全市1/3区域,包括乡镇医院、市属综合性医院和私立医院;监测系统的流程通畅,各环节时效性较好;ILI构成比(ILL%)与聚集性疫情间、ILI%与病毒阳性率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3和0.707,P值分别为0.003和0.000,能一致地反映出东莞市流感的流行趋势和季节性变化特征;监测门诊部分医生对ILI的病例定义掌握不够完整,50%的门诊医生认为监测任务增加了其工作量,45.45%的临床医生曾出现漏登或错登ILI的情况,而负责数据收集及上报的防保医生则均认为监测工作可以接受.用ILI%较上周上升10%这个指标评价系统敏感性和特异性,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最高,分别为92.42%、58.33%和85.92%,但灵敏度只有41.18%.结论 东莞市流感监测系统有较好的代表性、时效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系统的可接受性需通过改进监测手段来提高,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乙型肝炎甘肃:2004年乙肝发病49 842例,死亡19例,报告发病率190.68/10万,死亡率0.07/10万.与2003年相比(发病率172.46/10万,死亡率0.11/10万)发病呈上升趋势.各年龄均有发病,发病率的年龄分布不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在15~19.69.88%的病例是青壮年,男女性别比为1.62∶1.据调查分析,"发病率"低的地区不排除病例漏报严重而造成的假象,"发病率"高的地区不排除重复报告而造成的假象.总之,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监测系统的数据无法反映乙肝发病的真实水平,但可为估计疾病负担提供信息.
预防接种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没有任何一种疫苗是完全安全的,预防接种后有可能发生副反应.目前,对预防接种后副反应(以下简称副反应)管理不够规范,如果不能对副反应做出快速、有效的应答,将有损公众对计划免疫的信心,最终导致疫苗接种率的降低和发病率的升高.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疫苗与生物制品部将提高预防接种安全作为工作重点,在国家管理部门、计划免疫管理者和疫苗生产商中建立了对副反应的有效监督机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快进展.到2001年为止,WHO成员国中已有53%建立了国家预防接种后副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监测系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