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相关文献(1018)
  • 免疫窗脊髓灰质炎疫苗

    《大众健康》 2002年9期

    脊髓灰质炎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是继天花之后又一种在全球即将消灭的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在五岁以下的儿童中传播.

    免疫 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 婴幼儿 传染病 天花 儿童 传播
  • 2013-2017年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监测情况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9年1期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北京市报告的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u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肠道病毒监测情况.方法 通过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选取北京市2013-2017年报告的AFP监测病例的基本信息、疫苗免疫史、标本采集和检测情况、病例随访情况以及病例分类诊断结果等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不同特征的AFP病例间不同种类肠道病毒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2013-2017年,北京市共报告AFP病例960例,其中74例检出了肠道病毒,本地和异地的检出率分别为4.0%(7/176)和8.9%(67/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31).本地和异地病例的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4%(6/176)和3.0%(23/756)(x2=3.48,P=0.062),检出的脊灰病毒均为脊灰疫苗株,病例麻痹前均口服过脊灰减毒活疫苗,分类诊断为脊灰野病毒排除病例,6例病例诊断为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本地和异地病例的非脊灰肠道病毒检出率分别为0.6% (1/176)和5.8%(44/756)(x2=1.64,P=0.201),分类诊断结果均为脊灰野病毒排除病例.44例异地非脊髓灰质炎病毒检出者中79.6%的麻痹发生在5至9月.结论 北京市报告本地AFP病例肠道病毒分离率低于异地AFP病例,根据脊灰病毒和非脊灰肠道病毒检出结果,AFP分类诊断均为脊灰野病毒排除病例,异地AFP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病毒呈现夏秋季流行.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急性弛缓性麻痹
  • 黄山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实施效果评价

    《疾病监测》 CA 2007年11期

    目的 评价黄山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实施情况.方法 收集1955-2006年脊髓灰质炎疫情、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免疫接种、免疫水平及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随着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的深入开展,经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与查漏补种免疫相结合,病例报告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等防制策略,黄山市自1984年起已连续23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结论 黄山市已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得以保持.

    脊髓灰质炎 防制策略 评价
  • 河北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实验室监测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3年10期

    河北省2002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对全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及部分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了常规监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河北省 急性弛缓性麻痹 病例 实验室 粪便标本 脊髓灰质炎 常规监测 接触者 脊灰 报告
  • 衡阳市1962-2002年脊髓灰质炎流行特征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4年3期

    为掌握我市三个时期(疫苗推行使用时期、计免冷链运转时期、扩大免疫规划时期)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糖丸)投服后的免疫效果及该病流行病学分布规律.我们收集了1962年至2002年有关资料,现分析如下.

    衡阳市 脊髓灰质炎 减毒活疫苗 免疫效果 免疫规划 流行病学 冷链运转 分布规律 资料 收集 脊灰
  • 2000-2006年济南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08年1期

    目的 提高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以迅速发现输入性野病毒、疫苗变异株和衍生株病例,保持全市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 按照山东省脊灰<监测方案>的要求,利用济南市脊灰专报系统,开展AFP病例的监测工作.结果 全市2000-2006年共报告AFP病例1762例(其中本地AFP病例260例,外地来济就诊AFP病例1192例,排除病例310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维持在3.10/10万~4.57/10万之间,发病季节存在6~8月小高峰,0~2岁儿童为重点发病对象,免疫史中全程服苗率达95.38%.病例48 h调查率≥97.9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6.77%,标本7 d内送达率≥96.55%,随访表75 d内送达率均为100%.结论 2000-2006年AFP病例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无脊灰证实标准.

    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监测 评价
  • 山西省2000年乙类传染病疫情特点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1年12期

    1.2000年疫情概况:据全省11市地、119县(区)上报的疫情校正数据统计,2000年全省共报告乙类传染病37 336例,死亡28例.总报告发病率117.60/10万,比1999年下降12.32%.总报告死亡率0.09/10万,比1999年下降13.79%.在乙类法定传染病中,除脊髓灰质炎、白喉、钩体病、登革热4种病外,其它均有病例报告.

    山西省 乙类传染病 总报告 脊髓灰质炎 法定传染病 报告发病率 疫情 死亡率 数据统计 病例报告 钩体病 登革热 校正 概况 白喉
  • 玉溪市1~7岁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免后抗体保护效果监测

    《疾病监测》 CA 2006年8期

    目的 了解玉溪市1~7岁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后血清抗体水平状况.方法 抽选1972名1岁、4岁、7岁3个年龄组儿童,采用ELISA法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63%、97.87%、99.7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87.99、1∶503.54、1∶838.03;抗体阳性率和GMT在1岁、4岁、7岁组均为Ⅲ型高于Ⅱ型,Ⅰ型最低,三型抗体全阳性者占89.96%,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间相对以山区为高.结论 玉溪市计划免疫冷链系统运转良好,OPV接种质量得到保证,目标人群有较高的脊灰免疫抗体水平,形成了抵御脊灰的免疫屏障.

    脊髓灰质炎 血清抗体 监测
  • 德州市1989~2003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监测与控制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5年4期

    目的了解德州市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运转状况.方法收集1989-2003年脊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对AFP病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对部分AFP病例的接触者及健康人群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并对2432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结果1991年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以来,全市共报告AFP病例477例,1994年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达到了WHO提出的1/10万指标,1995年以来AFP病例及时报告率、及时调查率、双份标本合格采集率、标本及时送检率和随访率均在90%以上,达到了卫生部80%的指标.脊灰疫苗(TOPV)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0~4岁儿童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1990年10月以来未发生脊灰野病毒病例.抗体检测表明,三型脊灰抗体阳性率维持在95%以上,AFP病例标本和接触者标本及健康人群肠道病毒检测,未检出脊灰病毒.结论德州市AFP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由于形成了较为牢固的脊灰人群免疫屏障,便得脊灰流行的可能性降为最低.

    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监测
  • 阳泉市1995-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4年1期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继消灭天花之后人类即将消灭的第二个传染病,而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监测是我们监视脊灰疫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取得消灭脊灰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国周边国家仍有脊灰疫情的存在,我们仍需对输入性病例保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的教训和经验,使我们仍需要对AFP病例的监测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评价,使AFP监测系统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阳泉市 急性弛缓性麻痹 输入性病例 消灭脊灰 疫情 监测系统 教训和经验 脊髓灰质炎 周边国家 监测工作 灵敏性 可靠性 后人类 传染病 天花 评价 监视 方法 成就
  • 宁波市消灭脊灰监测结果

    《疾病监测》 CA 2000年6期

    自1991年以来,我市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15岁以下儿童)超过1/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其他各项指标也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市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宁波市 消灭脊灰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报告发病率 工作进展 粪便标本 病例 卫生部 采集率 指标 合格 儿童 成绩 病毒
  • 徐州市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评价

    《疾病监测》 CA 2005年6期

    目的了解徐州市2003年报告的34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收集AFP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和随访表,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和初免接种对象免前和免后血清学标本,之后分别进行病毒分离和抗体滴度检测. 结果 34例AFP病例分布于8个县(区),男性22例,女性12例,发病时间无季节性,发病年龄最大14岁,最小3个月,免疫次数≥3次的占97.1%.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9/10万,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7.1%,2例标本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2例标本分离出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分别为100.0%、100.0%、97.9%.结论徐州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良好.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监测系统评价
  • 2005年广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7年4期

    目的 了解2005年广西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一步做好AFP病例监测,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05年AFP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广西AFP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307例,其中AFP病例262例,非AFP病例45例.AFP病例中,经实验室标本检测和专家诊断小组诊断,260例被排除脊灰,2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2.40/10万,82.70%的县报告AFP发病率>1/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0.50%;12例病例分离出脊灰疫苗病毒,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为4.62%;分离出其他肠道病毒25例,肠道病毒分离率为9.62%;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首诊报告率为76.72%,但乡村级仅为36.46%;8.01%的病例未完成全程免疫,零剂次儿童占总病例的2.67%. 结论 广西仍需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提高AFP监测敏感性和乡村级首诊报告率.

    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监测
  • 曲靖市1995~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及监测系统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5年4期

    目的了解曲靖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发病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巩固和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指导消灭脊灰工作.方法根据曲靖市293例AFP病例监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各年主动监测旬报表,用ACCESS 2002开发的数据库"AFP管理系统"及EXCES 200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曲靖市1995-2003年共报告15岁以下AFP病例293例,年报告发病率为2.47/10万~1.25/10万,病例呈高度散发,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逐年提高,2000年全部指标达到无脊灰证实要求.结论AFP发病趋于小年龄组,易感人群依然存在;5年出现无病例报告7县次,初次就诊报告率低(39.93%),提示须加强监测系统的管理,加强基层计免工作,提高免疫接种率;AFP病例监测为消灭脊灰工作提供了监测资料和证实依据,脊灰的消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监测系统
  • 兴安县1994~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5年7期

    目的分析兴安县1994~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发病情况和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对有关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方法1994~2004年兴安县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率在0/10万~5.59/10万之间,年均为2.12/10万.除2002年外均达到WHO规定的1/10万以上的要求.病例呈散在分布,无病例发病年龄、性别、时间及地区的分布聚集现象.监测系统48 h内调查率、14 d内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标本7 d内送达自治区中心及时率均为100%.所有病例均未分离出脊灰野毒株.结论兴安县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是敏感的,监测质量符合国家要求.继续做好常规计划免疫工作和强化免疫工作,尤其加强特殊人群中儿童的管理是该县保持和巩固无脊灰成果的工作重点.

    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病例监测
  • 2004-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实施效果评价

    《疾病监测》 CA 2007年3期

    目的 了解2004-2005年徐州市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策略实施情况.方法 收集2004-2005年报告的57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和随访表,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初免接种对象免前和免后血清标本和0、1、2、3、4~9岁健康人群血清标本,之后分别进行病毒分离和抗体滴度检测.结果 2004-2005年报告的57例AFP病例发病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2日龄,男性37例,女性20例,分布于10个县(区),免疫次数≥4次的占78.90%.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为1.99/10万和1.67/10万.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分别为96.67%、98.33%、100.00%,Ⅰ、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62%、94.94%、90.29%.结论 徐州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实施效果良好.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评价
  •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回顾

    《疾病监测》 CA 2005年3期

    目的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所采取的消灭脊灰策略,以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并为控制和消除包括麻疹在内的其他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高常规免疫覆盖率、强化免疫,实施应急免疫、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和实验室监测.漏卡调查、捕获-标记-再捕获等方法应用于应急免疫和提高常规免疫覆盖率.结果自1992年6月开始,广西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出现;2000年10月,成功通过无脊灰认证.结论(1)高常规免疫覆盖率是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基础,强化免疫和扫荡免疫能清除薄弱地区和免疫空白点;(2)漏卡调查、捕获-标记-再捕获等方法使常规免疫、扫荡免疫更加彻底;(3)良好的实验室建设、敏感的AFP监测系统是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阻断措施的先决条件.

    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常规免疫覆盖率 无脊灰状态
  • 脊髓灰质炎Ⅰ型重组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研究

    《疾病监测》 CSTPCD 1995年7期

    1989~1991年在河北省发生了脊髓灰质炎Ⅰ型自然重组株病毒的流行(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病毒的基因重组),对重组病毒麻痹病例进行了调查,已发现的病例分布在河北省的六个市地,占省辖市地数的50%,病例全部为4岁以下农村儿童,发病时间以四月为高峰,85%病例为没有接种或没有全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病例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腹泄、肢体麻痹,严重病例可发生呼吸困难.但有半数病例在60天肢体麻痹恢复.

    脊髓灰质炎 重组病毒 流行病学
  • 安庆市脊髓灰质炎麻痹后遗症调查报告

    《疾病监测》 CSTPCD 1995年4期

    本文在1565538名15岁以下儿童中进行了跛行调查,确诊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麻痹后遗症603名,现患率为38.52/10万.结果分析表明自全市冷链全面投入运转以后,脊灰疫苗强化服苗以来,脊灰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漏报严重;73.47%的脊灰患者服苗史不详.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麻痹后遗症 糖丸疫苗
  • 河北省1991-2001年脊髓灰质炎病原学监测

    《疾病监测》 CA 2002年11期

    河北省自1991年建立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工作质量逐年提高,1995年以来已连续数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卫生部规定的合格实验室的各项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的病原学监测,并为最终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河北省1991-2001年AFP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河北省 脊髓灰质炎 病原学 监测系统 急性迟缓性麻痹 世界卫生组织 合格实验室 病例 消灭脊灰 监测结果 工作质量 卫生部 目标 科学 报告
  • 1996-2005年宝鸡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7年8期

    目的 为了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方法 对1996-2005年宝鸡市监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监测系统质量分析.结果 10年共报告AFP病例162例,男、女性别比1.53:1;5岁以下占53.1%;各月均有病例发生;143例AFP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阳性3例,为疫苗株,1例(PV Ⅰ+Ⅲ型)诊断为疫苗相关病例(VAPP),其余均为排除脊灰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10万,48 h内调查率96.3%,合格采样率84.6%,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率85.3%,随访及时率80.9%,"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4.7%,主动监测及时率92.0%.结论 1996-2005年宝鸡市AFP监测系统各项指标逐步提高,达到并维持无脊灰状态.但提高合格标本采集率,落实主动监测,是进一步提高AFP监测质量的重点.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监测
  • 珠海市2000年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免疫状况调查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2年3期

    珠海市1993-1999年连续7年对0-47月龄所有儿童或部分儿童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免疫活动.为了解强化免疫时期健康儿童免疫状况,2000年我们对5个地区15岁以下儿童进行了脊灰抗体水平调查.

    珠海市 健康儿童 脊髓灰质炎 免疫状况 强化免疫活动 水平调查 常规免疫 抗体 脊灰 基础 地区
  • 河北省1985~1992年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1994年3期

    本文报告了河北省1985~1992年发生的脊髓灰质炎流行,94.4%的地(市)和53.1%的县(区、市)有病例报告,4岁及4岁以下病例占97.0%,病例中68.9%无免疫史,18.4%未全程免疫,经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占35.1%.欲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必须实施强化免疫.同时,加强社区健康儿童和污水的肠道病毒监测.

    脊髓灰质炎 流行病学
  • 麻疹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04年5期

    在我国实施麻疹疫苗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随着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麻疹很可能是继脊髓灰质炎之后的另一个通过免疫手段消灭的传染病.

    麻疹监测 脊髓灰质炎 计划免疫 麻疹疫苗 控制工作 发病率 传染病 病死率
  • 北京市1999-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外来儿童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效果评价

    《疾病监测》 CSTPCD 2001年4期

    为配合全国统一的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按照<北京市1999-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全市共登记0-3岁儿童数71304人,建证率为88.9%,建卡率为85.8%.第一轮接种率为99.3%,调查接种率为97.1%,及时率为95.3%,合格率100.0%;第二轮接种率为98.4%,调查接种率为97.0%,及时率为95.3%,合格率为99.7%.结果表明,本次活动建卡率、接种率均高于去年水平,各率均达到了卫生部要求的指标,调查接种率和报告接种率无明显差别,接种质量可靠.新登记儿童数明显高于迁走儿童数,这说明目前的摸底方法有待完善补充,新登记儿童的低建卡率和建证率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人群特征,流动性强是造成其管理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脊髓灰质炎 外来儿童 强化免疫
  • 2016年云南省脊髓灰质炎疫情输入传播风险评估

    《疾病监测》 CSTPCD 2017年7期

    目的 评估云南省各州(市)2016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情输入传播的风险,为制定应对策略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阻止脊灰疫情输入传播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2014年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用改良的两级指标体系评估云南省2016年脊灰输入传播的风险.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各指标进行相应评分,累加得到各州(市)综合评分,并以此研判各州(市)脊灰疫情输入传播的风险水平.结果 本次评估从人群免疫情况、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运转质量和境外输入风险三方面对各州(市)进行评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市综合评分最高为高风险;玉溪市等6个州(市)为中风险;大理白族自治州等5个州(市)为低风险.结论 利用调整后的评估工具将云南省16个州(市)分为脊灰疫情输入传播高、中、低3类风险地区,为不同风险水平地区和不同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和巩固无脊灰成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脊髓灰质炎 输入与传播 风险评估
  •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5年5期

    目的 分析2000-2013年玉林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病毒学监测情况,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对玉林市2000-2013年所有AFP病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451例AFP病例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病毒(PV) 13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9株,分离率分别为2.88%和8.65%;13例PV阳性标本进行型内鉴定,共检出1株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其余均为疫苗相关脊灰病毒,其中Ⅱ型7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PV与NPEV全年均可检出,PV分离率12月较高;全市除陆川县、兴业县外,均检出脊灰病毒阳性病例;各年龄组之间PV分离率以<1岁最高,其次为1~4岁和>4岁组,分别为11.90%、9.60%和4.27%.完成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3次以上全程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低于未完成全程免疫者.结论 玉林市2000-2013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维持了无脊灰状态.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仍应加强AFP病例的病毒学监测工作,以确保最终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肠道病毒 监测
  • 2005-2009年云南省与缅甸接壤边境地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1年9期

    目的 评价与缅甸接壤边境地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 对云南省与缅甸接壤边境地区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监测、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强化免疫、缅甸入境健康儿童粪便标本脊灰病毒(Poliovirus,P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与缅甸接壤边境6个州(市)累计报告212例AFP病例,所报病例均排除脊灰,<15岁儿童AFP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3/10万,报告后48小时调查率为98.60%,14天内双粪便采集率为83.97%,合格粪便采集率为81.15%,粪便标本7天内送达率为92.88%,随访及时率为77.64%,AFP病例粪便标本PV分离率和NPEV(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分别为2.40%和9.60%.6个州(市)共开展8轮次OPV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累计应种儿童3682599人,实种3578530人,服苗率97.17%.省脊灰实验室检测缅甸入境健康儿童粪便标本856份,PV分离率和NPEV分离率分别为3.74%和13.79%.结论 夯实边境州(市)AFP监测各项工作,加强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防范脊灰野病毒输入,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边境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 江苏省赣榆县1~9岁儿童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水平调查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5年5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赣榆县1~9岁儿童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和流行性乙型脑炎4种传染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免疫规划工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采集1~9岁儿童手指血样39 363份,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4种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5%、96.3%、97.9%和95.9%.阳性率与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赣榆县1~9岁4类传染病特异性IgG抗体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对控制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起到了较好的免疫屏障作用.

    脊髓灰质炎 麻疹 风疹 流行性乙型脑炎 抗体水平 调查
  • 2007-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疾病监测》 CA 2013年10期

    目的 探究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设计VAPP个案调查表,选择2007-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处理的11例粪便标本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通过查询医院住院病历,填写VAPP调查表.结果 调查的11例AFP病例中,VAPP病例9例,其中服苗者VAPP病例8例,均为首次服苗发病,接触者病例1例.男女性别比为8∶1.9例VAPP病例中有7例在入院前或住院过程中患有其他疾病,4例患有肛周脓肿,均为服苗者VAPP病例.结论 VAPP病例具有典型的AFP症状,因此AFP监测系统可及时发现VAPP病例.服苗者VAPP病例中有部分病例患有肛周脓肿,为减少和避免VAPP的发生,应重视对肛周脓肿的问诊和查体,患有肛周脓肿的儿童可暂缓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 live,OPV)或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对于服苗接触者VAPP病例,接种部门应及时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此外,需继续加强AFP监测管理工作,完善并统一VAPP诊断标准及流程.

    脊髓灰质炎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