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沙特阿拉伯和英国相继发现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之后该病毒感染病例陆续增加,特别是2013年5月以来,全球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数明显增多,涉及国家也相应增加,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统一新型冠状病毒名称,促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通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决定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并于2013年5月15日在《病毒学杂志》上发布了公告[1-2].2013年5月23日,WHO在通报疫情时,正式使用"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替代"新型冠状病毒"[3].
本文介绍了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过程,包括对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评估、游客期望数量的估计以及公共卫生风险等级的评估,这些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过程和方法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公共卫生服务的筹备可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本文以近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基础,概述了环境镉危害早期健康效应风险评估中人群镉接触早期敏感监测指标的选择、环境镉暴露量的评估方法以及暴露量和损伤指标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方法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的 调查武汉市市售大米中镉的污染状况,结合调查情况应用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模拟对大米途径摄入的镉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对市售大米中镉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大米镉含量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5009-2003)测定,使用水晶球风险评估软件(Oracle Crystal Ball)针对经大米来源镉暴露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市售大米镉含量均未超标,其均值为0.0619 mg/kg,标准差为0.0463 mg/kg,最大值为0.1800 mg/kg,95%分位值为0.1693 mg/kg;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有8.89%的高暴露人群可能面临大米镉污染的潜在致癌风险.结论 市售大米中镉污染对于普通人群所带来的健康风险总体上处于可接受水平,但对于8.89%的高暴露人群需加强风险管理.
目的 分析测定某冶炼厂周边居民土壤、主要食物与饮用水中镉的水平,并对居民通过膳食途径暴露镉的健康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收集冶炼厂周边污染组及对照组的主要食物90份、饮用水27份和土壤47份,用石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镉的含量;结合居民膳食调查数据,与暂定的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monthly intake,PTMI)及安全限值(margins of safety,MOS)比较,初步评估该冶炼厂周边居民对主要食物的镉暴露风险.结果 冶炼厂周边污染区的土壤、大米、叶菜类、根茎类蔬菜和饮用水镉含量的中位水平分别为0.464 mg/kg、0.348 mg/kg、1.148 mg/kg、1.742 mg/kg和0.006 mg/L,对照区(冶炼厂10 km外)的分别为0.155 mg/kg、0.104 mg/kg、0.580 mg/kg、0.817 mg/kg和0.009 mg/L;结合膳食调查与居民尿镉的测定,污染区和对照区居民的镉暴露分别为每月556.123 μg/kg和204.588 μg/kg,MOS值分别为0.044和0.169;污染区各类食物中,蔬菜对膳食镉暴露的贡献最高(88.9%和85.4%).结论 冶炼厂对周边地区的食物造成比较严重的镉污染,并且可能危害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目的 探索突发性有毒气体泄漏所致环境健康风险的评估技术.方法 根据突发性有毒气体泄漏扩散特征,提出用高斯烟羽扩散模型对有毒气体泄漏造成的环境危害事故风险进行预先性分析的方法.结果 发现该方法可以预先分析出环境污染事故不同危害程度的范围,摆脱了目前对突发性环境污染危害事故被动处置的应急状态.结论 高斯烟羽模型既可以用于突发性有毒气体泄漏所致的环境危害事故的预先性分析,又可以对事故后危害程度范围进行模拟重现.该方法对我国突发性环境健康危害事故的应急管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目的 了解广东省农田土壤中铅、镉、铬等重金属环境污染情况, 并进行相关风险评估, 为制定相关政策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8—10月在广东省东部、西部、北部、南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抽取480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 每个监测点采集土壤样品1份, 检测铅、镉、铬等重金属含量, 基于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RI) 法、经典"四步法"开展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480份农田土壤中铅、镉、铬的浓度分别为: (47.27±46.30) 、 (0.27±0.74) 、 (49.30±46.12) mg/kg, 超标点位率分别为0.42% (2/480) 、18.13% (87/480) 、3.75% (18/480), 超背景值点位率分别为58.33% (280/480) 、86.88% (417/480) 、35.42% (170/480) .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多数处于中等以上的风险状态, 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排序为镉>铅>铬.三种重金属各种途径下儿童慢性非致癌风险均大于成人, 但对儿童、成人均不存在显著的非致癌健康影响和非致癌健康总风险;重金属镉的致癌风险未超过10-6~10-4, 尚不具有致癌健康风险.结论 广东省不同地区农田土壤铅、镉、铬等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多处于中等风险以上水平, 尚不具有非致癌健康风险和致癌风险.
目的 定量评估2016年济南市大气PM2.5对人群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方法 采用2016年济南市空气污染数据和文献报道的济南市PM2.5对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 应用比例风险模型估算济南市2016年大气PM2.5在不同季节、采暖期和雾霾期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结果 2016年济南市PM2.5造成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风险分别为1 867 (1578~2156) 人、1 645 (1415~1876) 人、225 (157~287) 人和228 (184~271) 人.冬季PM2.5导致人群超额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P<0.001);采暖期PM2.5人群超额死亡风险显著高于非采暖期 (P<0.001);雾霾期99天, 造成人群超额死亡风险显著高于非雾霾期 (P<0.001) .结论 冬季、采暖期和雾霾期PM2.5显著增加人群的超额死亡风险, 建议加强相应时期PM2.5的控制措施, 同时加强居民对雾霾健康的防护知识和宣传, 降低PM2.5对人群健康的风险.
目的 比较中国非污染地区典型城市消费者通过摄入鱼、米导致的膳食砷暴露风险.方法 在南京市进行问卷调查评估鱼和米的摄入率, 同时在南京中心城区的市场收集大米和鱼类样本 (常见海水鱼、淡水鱼品种) .将样品煮熟, 然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砷浓度并应用USEPA标准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计算, 通过蒙特卡罗模拟 (MCS) 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 显示南京市居民摄入鱼、米具有显著的非致癌风险 (危害商/HQ:米和鱼平均分别为0.82、0.86, 低于1) 且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终生癌症风险/ILCR:米和鱼的平均值为别为6.61E-05、7.50E-05, 可接受范围:1.00E-06~1.00-E-04) .蒙特卡洛分析的结果 表明米和鱼中的砷浓度以及它们的摄入率是其风险的主要控制因子.结论 上述结果 表明摄入鱼、米对中国东南典型城市南京居民的砷暴露具有显著贡献.摄入鱼、米是两条膳食砷暴露的重要途径.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21世纪将继续升高超过1.5℃[1].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2].我国近100年来年平均气温增加明显,1951-2017年,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3].
全球自然环境破坏, 气候异常, 污染严重等问题,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致使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已成为世界性议题.而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间的复杂性和间接性联系也对环境管理者提出严峻挑战.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始于上世纪40年代[1], 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应用显示, 风险评估方法可供环境健康管理者有效使用, 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可有效保护公众健康, 降低环境污染带来的人群健康风险.
目的 评估云南省各州(市)2016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情输入传播的风险,为制定应对策略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阻止脊灰疫情输入传播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2014年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用改良的两级指标体系评估云南省2016年脊灰输入传播的风险.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各指标进行相应评分,累加得到各州(市)综合评分,并以此研判各州(市)脊灰疫情输入传播的风险水平.结果 本次评估从人群免疫情况、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运转质量和境外输入风险三方面对各州(市)进行评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市综合评分最高为高风险;玉溪市等6个州(市)为中风险;大理白族自治州等5个州(市)为低风险.结论 利用调整后的评估工具将云南省16个州(市)分为脊灰疫情输入传播高、中、低3类风险地区,为不同风险水平地区和不同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和巩固无脊灰成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目的 识别和评估上海市松江区世博会期间潜在的传染病风险,为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方法 通过专家现场评分,采用Delphi法识别和评估松江区世博会期间潜在的传染病风险,应用公式P(Risk)=L(likelyhood)×I(impact)×V(vulnerability)计算松江区世博会期间各种传染病风险的综合风险大小.结果 10种传染病中风险最大的为流行性感冒,风险P得分为19.73;排在第2位的是感染性腹泻,风险P得分为14.40;排在3~10位的传染病依次为麻疹、霍乱、手足口病、普通感冒、甲型病毒性肝炎、痢疾、淋病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结论 世博会期间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需要全区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本研究所获得的10种传染病风险大小及排序,为制定2010年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预案和方案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目的 评估景谷地震灾区灾后重点传染病及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风险,为灾区的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 地震发生后48h内,在对灾区既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进行分析及对灾情概况、灾区背景资料、已开展响应行动、地震灾后可能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文献综述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定性分析,对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风险等级,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结果 地震后灾区基础设施未受到严重破坏,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可能性不大,灾区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能力较震前可能变化不大甚至还有所加强,但灾区仍存在可能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评估结果显示,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风险较高,麻疹、肺结核、风疹、猩红热、水痘、急性出血热性结膜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病、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狂犬病、恙虫病等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中等,霍乱、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鼠疫、炭疽等传染病的发生风险较低.结论 灾后初期应急阶段的灾区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应做好如下方面:全面收集灾区公共卫生相关信息并及时完成公共卫生需求快速评估,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开展传染病及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确保饮用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加强灾民安置点管理,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科学规范开展消毒杀虫工作,加强对群众的健康教育,努力恢复公共卫生基本服务等.
目的 为了科学地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对保山市狂犬病疫情进行分析并对2014年保山市狂犬病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调查云南省保山市狂犬病疫情资料、流行病学资料、狂犬病疫苗使用情况、犬存栏数和相关的狂犬病防治措施.结果 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10日,保山市共发生人间狂犬病13例,其中2014年施甸县5例,这5例狂犬病潜伏期41 ~ 167 d,中位数113 d;地理分布由南向北主要分布在旧城乡至水长乡的公路两旁的乡村.保山市合计犬伤人率为2.75/10万,其中施甸县为19.51/10万,龙陵县为1.19/10万,昌宁县为0.38/10万,腾冲县为0.33/10万和隆阳区为0.29/10万.以犬伤人率最低的隆阳区为参考,施甸县为隆阳区的61.49倍(x2=169.990,P<0.05),其他县与隆阳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施甸县、龙陵县和隆阳区3县(区)兽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 415.930,P<0.05),施甸县的兽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率高.结论 近期在保山市发生人间狂犬病数≥5例可能性风险较低;3~4例可能性风险中等;1~2例可能性风险较高.发生的地区为施甸、龙陵县和隆阳区3县(区)风险很高;发生在昌宁县和腾冲县2县风险中等.
目的 探讨我国输入性传染病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方法 通过我国(未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埃博拉病毒病输入风险评估示例,介绍输入性传染病的评估方法.计算埃博拉病毒病的感染概率对输入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通过专家会商法和风险判定矩阵来予以定性判定输入后果严重性和最终风险等级.结果 本方法的步骤为风险路径评估、输入和进一步传播可能性评估、后果严重性评估、风险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结论 用本研究定量评估方法能估计发生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病例的可能性,定性评估方法能估计输入后果严重性和风险等级,但本文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不适用于对其他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等暴发事件的快速风险评估.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1.1 时间和地区分布2012年,尽管一些国家家禽病毒持续广泛流行,但实验室确诊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数下降.从2009年的73例、2010年的48例和2011年的62例下降到2012年的32例.32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中有11例发生在埃及,9例发生在印度尼西亚,4例发生在越南,3例发生在柬埔寨,3例发生在孟加拉国,2例在中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情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在孟加拉国、中国和越南的家禽中呈地方性流行.埃及和印度尼西亚官方宣布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在家禽中呈地方性流行.最近柬埔寨巴斯德研究所研究表明该病毒在柬埔寨家禽中也呈地方性流行.2012年所有报告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国家以前都曾报告过.
目的 研究阿伯丁沙门菌(11∶i∶1,2)在全球范围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人群感染传播的现状和特征.方法 追溯阿伯丁沙门菌自发现起至今有关人源和动物源中感染和风险暴露的文献报道,比较国外和国内的文献和案例报告的异同点.结果 阿伯丁沙门菌在世界范围动物界广泛存在,能引起成人和幼儿等高危人群肠道或非肠道感染,其在国内的流行传播可能与不科学管理的养殖业有关.发达国家最终选择联合农业、食品和卫生部门开展食源性网络化监控非伤寒沙门菌的综合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结论 阿伯丁沙门菌在全球动物界广泛存在,是食源性监测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动物源性的环境污染指标菌.其流行和食品加工、禽畜养殖和加工业、潜在的行为生态学传染病发病模式等相关.
随着社会发展,如何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及时进行传染病风险评估成为当今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研究的热点.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风险评估体系,探寻有效的传染病风险评估方法,将有助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的 开展洪涝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确定现阶段需要优先控制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指导做好卫生应急准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收集洪涝灾害公共卫生风险问题,采用德尔菲法筛选安徽省洪涝灾害发生时的风险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使用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分析模型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运用专家会商确定判断矩阵的赋值;计算各层权重及总权重,并进行权值排序,得出风险问题顺位.结果 安徽省2016年洪涝灾害风险最大的为食源性疾病,其次为皮肤病,其他风险问题的风险顺位依次为伤害、急性结膜炎、其他感染性腹泻、血吸虫病、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霍乱.结论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不同风险问题的风险顺位开展合适的卫生应急准备,从而有效地应对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公共卫生风险.
目的 通过建立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确定浙江省2014年各市、县的风险等级,为科学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成立专家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的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实际进行调整,并开展应用.结果 本次风险评估工具从人群免疫状况、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和输入风险3个一级指标开展评估,每个一级指标包括多个二级指标.浙江省人群免疫屏障良好,AFP监测敏感性较高,输入风险相对较低,然而仍存在薄弱环节.其中,湖州南浔区应加强2月龄至4岁儿童的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台州椒江区应加强AFP监测工作,提高重视度,加强日常管理和疫情应对能力,杭州西湖区和金华义乌市应时刻警惕输入风险.结论 浙江省存在随时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病例的可能,但由输入病例导致本地脊灰野病毒传播流行的风险较低.同时,由于维持无脊灰形式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工具指标应不断改进.
目的 及早识别、分析和评价云南省保山市第四届体育运动会(市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和管理建议,做好卫生应急准备,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方法 从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专病管理系统、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收集有关本次风险评估的信息资料.选择来自传染病和地方病、寄生虫病、免疫规划、卫生检验等领域的13名专家,采用专家会商和风险矩阵法,基于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市运会产生负面影响的霍乱、流行性感冒、麻疹等12种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水污染的风险因素开展风险评估.结果 利用风险矩阵计算市运会期间各因素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等级:食物中毒为高风险,霍乱、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中风险;人禽流感、麻疹、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甲型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9种传染病和水污染为低风险.结论 针对风险评估等级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了保山市运会的顺利举办.
目的 评估2013年9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结果 既往监测显示,9月是全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较高的月份之一,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将有所增加;仍处于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多发季节;面临登革热输入和本地暴发的双重压力;人感染H7N9禽流感存在出现新病例的可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虽然不足以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东地区新发病例的持续发生仍需要继续关注;随着近期各类学校和幼托机构陆续开学,学校和幼托机构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暴发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风险将上升;中秋、国庆长假临近,各地卫生部门应提前做好旅行卫生提示,并加强节日期间的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管和应急值守工作;此外,还应关注洪涝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结论 2013年9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处于全年较高水平;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和食物中毒.
目的 评估2015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流行特点分析,预计9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将有所增加.中东呼吸综合征及埃博拉出血热输入我国的风险依然存在,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极低.随着天气转凉及学校开学,流行性感冒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流行强度会逐渐增强,部分省份可能出现本地暴发疫情.未来一段时间仍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尤其9月底10月初将迎来中秋、国庆两大节日,需继续做好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防控.南方还将保持一段高温天气,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仍会对公共健康造成一定威胁.结论 预计2015年9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将有所增加;需重点关注登革热、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疫情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
目的 评估2013年8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结果 既往监测显示,8月是全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低的月份之一;2013年1-7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趋势和往年类似,各月事件数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7月报告事件数比6月下降.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等)和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等)已进入流行季节.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情虽然不足以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东地区新发病例持续发生.7月我国多地持续发生高温天气且造成较多的中暑病例和死亡,气象部门预测8月部分地区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近期有地震、台风、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结论 预计2013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类似,处于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
目的 评估2013年11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11月仍将是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较高的月份之一,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可能较10月有所升高.进入秋冬季天气转冷后,禽间禽流感病毒活动有可能趋于增强,在我国禽类养殖、流通、交易方式和人-禽接触(暴露)方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未来数月我国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风险将有所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目前尚未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11月仍有部分麦加朝觐人员归国,相关省份仍需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传入我国的风险.我国北方地区已进入燃煤取暖季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将有所增加.结论 2013年11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处于全年较高水平;需重点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流行性感冒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目的 作为月度风险评估,评估2014年3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3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水平较低,主要以呼吸道传染病、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等为主.近期我国内地将继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散发病例;其他可感染人类的禽流感可能有零星散发病例报告.全国南北方流感呈下降趋势,但仍应注意预防学校暴发疫情.最近我国北方遭遇高强度、长时间的雾霾天气,在未消除环境污染的情况下雾霾天气可能会长期存在,应继续加强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评估和相关研究.结论 2014年3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处于全年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人感染禽流感、流行性感冒和雾霾天气等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目的 评估2017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监测数据,预计9月全国总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有所上升,主要与学校开学后常见传染病事件逐渐增加有关.国内多地暴发本地传播的登革热疫情,随着人员流动,有媒介伊蚊分布的省份本地传播风险也将上升;而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人感染H7 N9禽流感将继续出现散发病例.9月仍然是食物中毒高发期,且毒蘑菇中毒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南方地区的季节性流感仍处于高位,北方地区流感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学校开学,暴发疫情将增多.中东呼吸综合征存在输入的可能,但大规模传播的风险极低.2017年夏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有所升高,但目前疫情已经处于下降趋势.结论 预计2017年9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将有所上升;需特别关注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重点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一般关注食物中毒、季节性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了解乙脑疫情的风险.
目的 评估2017年8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我国输入病例将持续增加,南方重点省份的本地传播风险将上升;而寨卡病毒病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食物中毒事件将会继续上升,农村聚餐、升学宴等食物污染或者食物变质导致中毒事件将增多,而7-8月也是毒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洪涝灾区灾后发生水源性、食源性、动物源性和接触性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8月为高温中暑高发月份,当有持续高温潮湿天气出现时,易出现中暑病例高峰.结论 预计2017年8月全国总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7月有所下降.需重点关注寨卡病毒病、登革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洪涝、台风和高温热浪等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
目的 评估2015年10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预计10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与9月相当.南方重点省份,尤其是广东、云南继续发生登革热暴发并扩散的风险较大.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我国的风险依然存在,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仍较低.近期我国内地出现人感染H7 N9禽流感及其他可感染人类的禽流感散发病例的可能性将增大.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将出现季节性升高.诺如病毒所致病毒性腹泻将进入高发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将逐步进入燃煤取暖季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将有所增加.结论 2015年10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将与9月相当;需关注登革热、中东呼吸综合征、人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腹泻等传染病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