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是从事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每年一次健康检查的项目之一.为了解铜陵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携带状况和做好HBV感染者监测工作,我们于1999年1-12月对全市上述人员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广西疾病监测工作自90年代初启动以来,一直运行良好,数据上报及时、完整、准确.现将广西2001年疾病监测点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如东县人口113万,从1995年底被选为省结核病疫情监测点以来,按监测方案开展了监测工作,现将1996~1999年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通州市是全国15个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重点监测点之一,根据<布鲁氏菌病全国监测点监测工作试行方案>的要求,我市从1990年开始,每年开展监测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碾子山区自确定国家级监测点已是第三年了,2000年布病监测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卫生与畜牧部门密切合作,按照布病监测方案,完成布病监测工作,现总结如下.
我市自1999年与CDC/WHO开展麻疹监测合作项目以来,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监测工作更加完善,检测质量逐年提高.2002年1-10月份我市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19例,经检测,麻疹IgM阳性4例,风疹IgM阳性143例.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做好乙脑监测工作,掌握本病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搞好预测预报,有效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按照<四川省乙脑监测方案>要求,于2003年5-10月对乙脑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为了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根据卫生部1998年下发的<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和四川省卫生厅1998年下发的<四川省麻疹监测方案>,绵阳市从1999年正式开展麻疹监测工作,通过5年的不断完善,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得到相应提高,控制措施效果显著.现将绵阳市1999-2003年麻疹监测和控制结果分析如下.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继消灭天花之后人类即将消灭的第二个传染病,而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监测是我们监视脊灰疫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取得消灭脊灰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国周边国家仍有脊灰疫情的存在,我们仍需对输入性病例保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的教训和经验,使我们仍需要对AFP病例的监测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评价,使AFP监测系统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流脑流行特征及脑膜炎奈瑟氏菌(Nm)流行菌群的变迁情况,选择我省具有代表性的雨城区、夹江县、蓬安县作为监测点,在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开展流脑监测工作.
我省从1992年以来已连续7年未检测到野病毒,现已进入消灭脊灰证实准备阶段,脊灰实验室的病毒学监测工作是证实消灭的关键依据.为进一步加强AFP的病原学监测,现将江苏省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以高病死率为特点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省HFRS监测工作自1985年在全省开展以来已持续了17年,对疫情变化趋势、流行规律、疫源地类型及病毒抗原类型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为我省HFRS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继续掌握我省HFRS人间疫情、鼠间疫情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作好HFRS的防治工作,2001年对我省疫情分布特点及不同地区啮齿类动物的密度、种类及带毒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梅毒在性传播疾病中的危害仅次于艾滋病,尤其是女性患者不仅影响本人与配偶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对下一代的严重损害.因此加强梅毒监测工作,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计划生育的优生优育有非常重要意义.自1997年以来在本地的婚检对象中梅毒阳性检出率不断上升,梅毒已成为婚检中的常见病.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32647名婚检对象中梅毒检出情况分析如下.
1999年我省的疾病监测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于当年年底顺利完成,我们于11月份在漏报调查过程中对其中6个监测点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令人满意.现将我省1999年的死亡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我国目前有13个戒毒所艾滋病监测哨点,为配合全国哨点监测工作,我省自1998年起开展戒毒所艾滋病监测任务.1999年11月我们对海口市某戒毒所的251名吸毒者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其中男237人,女13人;吸毒者年龄最大42岁,最小15岁,其中20~35岁的201人,占检测人数的80%;经静脉注射毒品的有58人,占吸毒者人数的23%,其中3人有共用注射器史,占静脉注射毒品的5%,发现HIV感染者一例.该感染者,男21岁,未婚,贺驶员,高中文化程度,1996年5月因好奇染上毒品,1999年6月开始静脉注射,否认性乱史和共用注射器史.该份ELISA检测阳性的标本后经省卫生防疫站WB方法确认.这是海口市乃至海口全省首次在吸毒人群中发现HIV感染者,目前尚无法证实感染来源.
钩端螺旋体病于1958年在温江地区发生暴发流行以来,辖区内发病至今尚未间断,为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多年来,我市有计划地开展了防治与疫源监测工作,已基本摸清该病在成都市10县(市)的流行情况,现将1998~1999年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江西省自1992年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监测质量逐年提高,2002年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要求,从1993年以后我省已连续10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脊灰病例,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监测工作,保持现在的无脊灰状态,现将2002年江西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如下.
开展流感监测工作,掌握流感病毒变异情况及人群抗体水平,作好流感流行趋势预测,对流感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省1993~2000年春季流感流行的情况报告如下.
灵川县是伤寒副伤寒的重灾区,1993年首次发生伤寒暴发流行,发病率从1992年的4.46/10万上升到80.31/10万,1996年起全县大面积在人群中推广使用伤寒Vi疫苗,人群免疫水平开始上升.1997、1998年发病率分别下降至35.18/10万、34.72/10万.从1999年起菌型发生了改变,主要以甲型副伤寒流行为主,发病率猛升到119.28/10万,2000年继续上升至139.72/10万,为历年发病率最高记录.为了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降低其发病率,从2000年9月起我县被广西列为伤寒副伤寒高发县和8个重点监测县之一,10月份监测工作正式启动.至2002年止,监测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2002年发病率分别降至81.27/10万、66.44/10万.现将三年来的伤寒副伤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阳泉市承担着全国卫Ⅸ项目性病门诊哨点(STD)和山西省吸毒哨点(DUS)、暗娼哨点(CSW)等监测任务.为掌握阳泉市重点人群艾滋病流行状况及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情况,1999年以来我们在阳泉市各大医疗机构、戒毒所、血站、歌厅等场所分别开展了监测工作,截止2004年9月底,累计报告HIV/AIDS 11例,其中发病8例,死亡4例,梅毒、HBsAg、抗-HCV均有检出,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2000年青岛市死因监测工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于2001年3月顺利完成.自1997年我市建立死因监测报告系统以来,由于我们不断地加强这项工作的管理力度,报告率逐年上升,工作得到了良性发展.现将我市2000年死因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移民100多万,建成后淹没面积达632 km2.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峡工程建设,1997年开始,我们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三峡工程防病预案"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制定的"三峡工程坝区及库区疾病监测方案"开展了传染病监测工作,现将1997~1999年宜昌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是麻疹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制定麻疹控制策略,完善控制措施和免疫策略,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评价,预防流行强度均有重要意义.
秦皇岛市自建立脊髓灰质炎疫情专报系统以来,急性弛缓性麻痹(简称AFP)病例监测工作不断完善,全市总人口258.75万,15岁以下儿童47.55万.1998-2000年全市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共报告36例AFP病例,15岁以下儿童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2.92/10万、2.10/10万和2.52/10万.达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要求.36例AFP病例均采集粪便标本,标本采集率为100%;双份合格大便标本34份,合格率为94.44%.AFP监测系统指标已达到WHO和卫生部规定要求.现将我市1998-2000年AFP监测工作情况分析如下.
在麻疹检侧中,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 andfever illness,RFIs)视为麻疹疑似病例.为了解RFIs中麻疹、风疹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更好的开展麻疹监测工作,我们对烟台市2002-2003年176例RFIs进行了血清学监测分析.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自1982年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陆续在全世界六个洲的30多个国家报告了感染病例.由于它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和病死率较高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orpura,TTP)等并发症,普通细菌培养技术对该菌的检出率较低,易造成漏诊、误诊和治疗的困难,做好监测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就国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监测系统及其工作概况进行综述.
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发生率及上报率呈上升趋势,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是使用药品的主要单位,也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发生地,在ADR病例报告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评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2005年1月至10月我院发生的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010年5月6日至7 日,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在北京举办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工作培训班,全面部署2010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并对各监测点城市负责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前的师资培训.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张春生同志出席培训班并讲话.
为了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严格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管理,确保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纳人监测管理范围,有利于提高药品生产质量,遏制不合理用法,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加强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一、监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