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在未使用麻疹疫苗免疫前,由于易感人群的积累,每隔2-3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一次较大流行.
诸暨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基地自1973年建立至今,已整整25年.期间,除1985年发生麻疹122人,其中4人为观察对象外,未发现观察对象有发病的.为了解这些麻疹疫苗免疫成功者(观察对象)感染麻疹情况,于1998年11月对其中746人观察对象和当年自然麻疹患者13人进行血清学追踪监测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为客观反映诸暨市50年来麻疹发病趋势,为"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并探讨疫苗时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特对1951-2000年诸暨市应用麻疹疫苗与麻疹疫情及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是麻疹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制定麻疹控制策略,完善控制措施和免疫策略,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评价,预防流行强度均有重要意义.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由缺陷型麻疹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此病的特征是智力减退,节律性肌阵挛伴典型的脑电图改变,脑脊液IgG增多,血清和脑脊液中抗麻疹抗体水平升高.此病呈进行性发展,病人一般于发病后1~3年死亡.虽然一些药物可缓解病情,但目前仍无特效治疗.麻疹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SSPE发病率.
麻疹的隐性感染,指受感染者无任何麻疹的临床症状出现,而实验室检测证明机体确实已被麻疹病毒感染过:麻疹的特异血清抗体从阴性转变为阳性,或抗体水平比感染前产生4倍或4倍以上升高。1964年徐特璋提出并证明麻疹隐性感染的存在[1],30多年来已有较多研究[2~10];对麻疹的隐性感染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隐性感染已成为当前麻疹的主要感染类型,它客观上起着巩固和提高麻疹疫苗免疫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的积极作用。麻疹的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然后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并经血流扩散至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进一步增殖释放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继而侵袭皮肤粘膜、眼结膜、口腔、呼吸道及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在麻疹疫苗问世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同时,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多数在儿童时期)都要患一次麻疹,而且几乎100%的患者都出现发热、皮疹等显而易见的临床表现,称其为显性感染。早年认为麻疹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卡他征、柯氏斑和皮疹等症状,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称其为全有或全无的病毒性传染病,不存在隐性感染;多年来麻疹一直被认为是传染病中一个只有显性感染而没有隐性感染的典型。现已证明,麻疹的显性感染绝大多数发生在易感者初次感染麻疹病毒,血清学也证实其为原发性免疫反应。
2000年冬季,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党早片区儿童中发生了一起原因不明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暴发,经省、地、县卫生防疫部门联合调查证实为麻疹暴发.1 对象与方法由从事流行病学工作的专职人员入户进行现场和个案调查.采集病人病后15~45 d静脉血,由重庆市卫生防疫站和贵阳市传染病医院检测麻疹IgM抗体.人口资料和患儿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史由当地县卫生防疫站提供.
麻疹是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通过麻疹疫苗免疫能控制其流行.湖北省自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幅度的下降.但少数计划免疫工作薄弱的地区,麻疹疫情出现了回升.为了弄清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制订控制、消灭麻疹的规划与策略.现将湖北省1991~2000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为了解广东省潮州市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质量,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于2001年8、9月份在该市湘桥区的4个街道进行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有计划地给儿童进行麻疹疫苗的免疫,为了解茂名市麻疹疫苗免疫状况,对儿童进行了初免成功率和加强免疫效果分析,并对健康人群进行麻疹血凝抑制抗体水平的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麻诊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曾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由于计划免疫的持续开展,我市麻诊发病率已降至国家控制标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