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自建立脊髓灰质炎疫情专报系统以来,急性弛缓性麻痹(简称AFP)病例监测工作不断完善,全市总人口258.75万,15岁以下儿童47.55万.1998-2000年全市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共报告36例AFP病例,15岁以下儿童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2.92/10万、2.10/10万和2.52/10万.达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要求.36例AFP病例均采集粪便标本,标本采集率为100%;双份合格大便标本34份,合格率为94.44%.AFP监测系统指标已达到WHO和卫生部规定要求.现将我市1998-2000年AFP监测工作情况分析如下.
1994~1999年共报告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113例,其中年龄最小的5个月,最大的13岁,年龄不详者2例。4岁以下儿童 92例,占病例总数的82.9%;5~9岁12例,占病例数的10.8%;10~14岁7例,占病例数的6.3%。男性65例,女性48例,男女之比为1∶0.74。病例分布在全省30个县(区),占全省总县(区)数的63.83%。大通县14例,乐都县14例,平安县9例,互助县8例,湟中县7例,循化县6例。以地(市)为单位,病例相对集中在西宁市(26.55%)及海东地区(46.02%)。 1994~1999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21、21、22、22、23例,共113例,报告发病率(1/10万)分别为0.27、1.38、1.33、1.33、1.31、1.35,总报告发病率为1.17/10万。 除1994年外,1995~1999年共采集粪便标本109份,合格粪便采集率为74.3%。共分离出19株病毒,阳性率为17.43%,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6株,13株为其他肠道病毒。经国家实验室复核鉴定Ⅱ型、Ⅲ型为疫苗相关株,Ⅰ型为非本土野毒株。 我省虽然经过了4次强化免疫和常年的基础免疫,在这113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仍有14例从未进行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尽管我省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最后的证实阶段出现了1名脊髓灰质炎野毒株(非本土)病例。这告诫我们,我省的计划免疫工作,在全面提高并维持高质量监测的同时,必须以高危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对1994~1999年陕西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资料分析后认为,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低的原因是:未采集粪便标本(占总病例数的18.9%)和采集的粪便标本不合格.未采集粪便标本的主要原因有:AFP病例麻痹后首诊医院不能及时诊断和报告,≥15天报告的占未采集粪便标本者35.1%~67.4%,粪便标本污染、病例昏死、短期内恢复、家长不配合以及门诊病例等都影响了粪便标本采集率;超期采集粪便标本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及时随访率低是由于经费缺乏、责任心不强及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造成,随访后未按时寄随访表也是原因之一.提示:提高各级特别是村、乡、县级医疗卫生人员的AFP病例诊断水平和报病意识是关键;增加经费投入,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是基础;采取有效措施,对门诊病例留诊观察36小时,对住院病例预约麻痹后60~70天来医院复诊是方法之一.
轮状病毒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1992~1998年,我们对临沂市408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的患者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基因分型.现报告如下.
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细菌性痢疾 (菌痢 ),是我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群众的健康危害较大。为研究其菌型分布及该菌对抗菌素药敏情况,本文对 1998~ 1999年临床诊断为急性菌痢病人粪便标本分离培养痢疾杆菌,并对分离出来的菌株进行菌型、药敏试验,以便给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参考资料。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从我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菌痢病人中采集粪便标本 473份。1.2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取新鲜粪便标本按肠杆菌科检验程序分离培养、生化、血清分群、分型鉴定 [1]。1.3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批号 98001。1.4 药敏试验采用含药纸片扩散抑菌法。含药纸片由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批号 98-7。药敏判断标准,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卫生部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 1991年 1月制订的《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