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人都知道,牙刷要定期更换,但一双筷子使用几年却是常有的事.有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家庭一双筷子短则用上一两年,长则四五年.他们普遍认为,筷子没坏就没有必要换,但专家却说,筷子使用期不宜超过半年,否则可能引发健康问题.超期使用的家用筷子会滋生各种霉菌,轻者可能导致感染性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素”,该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超期使用的家用筷子,含水量特别高.因为家用筷子使用频率高,且长期用水洗涤,很容易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如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等.长期将筷子摆放在橱柜内,则可能让筷子变质的几率提高五倍以上.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一般情况下,人体本身对外界病原体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如口腔内的溶菌酶、胃液含有的胃酸均可杀灭随食物进入消化道的大部分致病菌.但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大量饮水,将唾液和胃液稀释,降低了局部抵抗力.而且由于天气炎热,人们休息不好、食欲下降,也导致了全身抵抗力的下降.再加上人们食用生冷食品的增多以及蚊蝇、蟑螂的滋生,夏秋季节就成了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
目的 对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病原和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进行主动搜索,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寻找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采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粪便、肛拭子等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和肠道致病菌分离培养.结果 该旅行团共发现病例28例,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共采集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标本分别为12件和7件,经RT-PCR检测11名患者和2名密切接触者GⅡ组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对其中1份阳性标本进行测序,该病毒与2014年8月日本提交的GⅡ.17型AB983218和2014年12月中国台湾提交GⅡ.17型KJ156329毒株相似度达到98%.根据诺如病毒的潜伏期和病例的发病时间推测暴露时点为2月6日中餐和晚餐可能性大.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2月6日晚餐中的深海鱼是危险食物(RR=6.25,95%CI:1.05~37.32).结论 该起疫情是旅行团外出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感染来源可能是在旅行期间食用了诺如病毒污染的深海鱼.
目的 探讨杭州市气象因素与感染性腹泻发病数的关系.方法 选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与时间有关的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及与时间有关的混杂因素基础上,分析杭州市2006-2008年每年5月1日-10月31日间的气温、气压、湿度、云量、降水量、能见度、风速、地表温度等气象因素对感染性腹泻日发病数的影响.结果 最高温度、湿度、气压、风速、40 cm地表温度与腹泻日发病数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地表温度等气象因素对感染性腹泻日发病数可能有影响.
目的 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污染供水系统引发感染性腹泻的调查研究,查明其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加强对生活饮用水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 对发病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生物样品(呕吐物、粪便),对污染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环境样品(蓄水池水、末梢水).所有样品快速送实验室检测.根据病例临床表现,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所得数据,及时确定事件暴发原因进而提出控制措施.结果 该次事件95例患者均为同一小区居民,且无共同进餐史.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为主.水样和呕吐物、便标本中检测出同型诺如病毒.结论 这是一起诺如病毒污染供水系统引发的感染性腹泻事件,建议加强对供水管道的监测和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目的 了解并掌握西安市腹泻病的发生、流行特征、变化趋势及细菌性病原分布特点,为制定预防措施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3-2007年对西安市腹泻病哨点监测医院中就诊的急性腹泻病患者,用肛拭子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增菌后,分别接种4种培养基(碱性蛋白胨水、SS、EMB、中国蓝平板)作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以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验.结果 从1310份粪便标本中,检出各种病原菌90株,检出率6.87%.其中志贺菌占85.56%,还有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结论 2003-2007年检出的阳性菌群中未发现霍乱弧菌,主要以志贺菌为主,初步揭示了西安市细菌性腹泻病原谱.
目的 探讨感染性腹泻暴发的原因,分析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控制措施.方法 调查某镇和附近8个村2003年6月30至7月30日发生的腹泻病例593例和部分对照人群,同时采取水、环境和患者生物学样本进行细菌学和游离余氯测定.结果 本次腹泻的罹患率为4055.5/10万,腹泻暴发的原因是暴雨导致饮用水源持续受粪便污染和当地自来水厂水缺乏净化消毒措施,同时伴随食物污染.病原体可能是气单胞菌和/或产毒大肠杆菌.采取污染源控制、饮水消毒、规范自来水厂净化消毒以及宣传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夏季农村地区以自然沟塘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源,应注意保护,防止粪便污染.农村简易水厂应加强水质监测.
感染性腹泻是夏秋季常见病,大约75%以上腹泻是由细菌引起的,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近年来,国内曾报导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主要与饮食不当有关,本区是否还有其他特殊原因.对此,于2001年6-8月份对辖区内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感染性腹泻病人,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感染性腹泻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开展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也为该病采取有针对性预防干扰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腹泻病是一组以感染性腹泻为主,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多发病,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系统地开展腹泻病监测,进行动态观察,研究本病在社区居民中的分布,是控制和降低腹泻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设日晖社区服务中心肠道门诊为腹泻监测点,开展社区居民在日晖社区内腹泻流行病学监测研究,现将1991-200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痢疾一直是我省主要传染病病种,90年代起痢疾的发病水平有所减弱,暴发疫情也很少出现.但2001年2-4月我省朝阳地区的北票市矿务局居民区发生不明原因感染性腹泻暴发,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和实验室检验,确定为一起由于饮用水污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区一起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RT-PCR检测诺瓦克病毒抗原.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一周,共发病13例,其中幼儿8例,小学生1例,教职工4例.采集10个病例大便样本,实验室检测诺瓦克病毒抗原全部阳性.结论密切接触是此次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隔离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此病的有效措施.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我市传染病报告中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菌痢发病率较高.为了解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现分析如下.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腹泻就诊患者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离株的特征.方法 eae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阳性的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EPEC诊断血清分型、bfpA基因PCR扩增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0株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126血清群;4株儿童腹泻患者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26血清群.儿童与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bfpA基因均为阴性.23株EPEC菌株的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聚类图显示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以非典型为主,单纯通过血清群来诊断EPEC的方法,将会造成极大的漏诊.
目的 分析2015-2016年浙江省台州市腹泻病例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病毒基因型别及变化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室支持.方法 收集2015-2016年台州市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就诊患者信息及粪便标本,采用双重荧光方法检测A/B组轮状病毒,对A组轮状病毒阳性的标本进行G/P基因分型和测序,并对主要型别的VP7基因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轮状病毒总检出率为5.10%(81/1 589),其中A组轮状病毒占98.77%(80/81),B组轮状病毒占1.23%(1/81).流行特征显示年龄、季节、职业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和籍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轮状病毒基因型别主要包括G9P[8](53.75%)、G2P [4] (25.00%)、G3P [8] (11.25%)、G1P[8](2.50%)、G4P[6](2.50%).VP7基因同源性和进化分析显示,G9P[8]型主要是G9-Ⅵ亚型,相同基因型轮状病毒同源性高.结论 轮状病毒是台州市感染性腹泻人群中的常见病原体;A组轮状病毒在本地区呈现多样性和稳定性.建议将G9型引入疫苗株,并对腹泻人群尤其是儿童进行持续性的病原学监测.
目的 了解广东省江门市2012-2016年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流行特征、变化趋势及病原体变化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病例报告信息和暴发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2家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样品进行霍乱弧菌、志贺菌、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全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54 456例,累积发病率为1.22%.男女性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以<5岁散居儿童为主;时间分布以秋冬季高发.报告暴发疫情18起,均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对哨点医院2 274份粪便样品检测,无霍乱弧菌和志贺菌检出,病毒检出率为30.78%.结论 2012-2016年江门市其他感染性腹泻主要集中在0~5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好发季节,开平市报告病例数最多;暴发疫情和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均显示诺如病毒为最主要病原体.其他感染性腹泻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目的 探索居民散发诺如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在上海市宝山区各级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实验室确诊为诺如病毒感染的80例患者为病例组,选择2周内无腹泻、呕吐症状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80例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实验室分型GⅡ型66例,占82.50%,GI型14例,占17.50%.单因素分析显示从事低体力劳动的人群感染诺如病毒的风险是从事高强体力劳动的人群的2.446倍(OR=2.446,95%CI:1.228 ~4.872);发病前3d接触呕吐、腹泻患者(OR=8.267,95%CI:2.359 ~ 28.975)、发病前3d有外出就餐史(OR =2.822,95% CI:1.467 ~5.429)和发病前3d食用海鲜(OR =3.000,95% CI:1.841~4.888)是诺如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前3d接触呕吐、腹泻患者(OR=6.959,95%CI:1.896 ~ 25.537)和发病前3d食用海鲜(OR =2.283,95% CI:1.336 ~3.899)为诺如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饭前洗手(OR=0.609,95%CI:0.408~0.909)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上海市宝山区诺如病毒感染以GⅡ型为主.接触患者和食用海鲜是诺如病毒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应加强健康宣传,做好海水产品卫生监测工作.
目的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了解和分析北京市西城区主要肠道病原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2008-2011年本地区引起感染性腹泻主要肠道病原187株,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as,ESBLs)耐药基因,明确基因型,阳性产物在GenBank上进行比对确定亚型;按照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测定对8种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情况.结果 187株肠道病原中,34株检出携带ESBLs耐药基因,其中志贺菌中检出33株,沙门菌中检出1株.18株病原携带OXA-1亚型耐药基因,11株病原携带CTX-M-14亚型,另有5株病原携带有2种ESBLs耐药基因;药敏结果显示,肠道病原对头孢噻吩耐药率最高,为40%.对1种以上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肠道病原中,志贺菌耐药率为81%,副溶血性弧菌耐药率为46%,沙门菌耐药率为33%;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发现,20~29岁年龄组耐药菌株检出率最高,为27%,其次为≥40岁组和<10岁组,检出率分别为23%和21%.结论 本地区主要肠道病原中志贺菌耐头孢类抗生素水平最高,检出携带ESBLs耐药基因菌株最多;ESBLs耐药基因以OXA-1亚型和CTX-M-14亚型为主;耐药菌株以20~2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病例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在海淀区1家哨点监测医院,采集2011-2015年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常见腹泻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2011-2015年海淀区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5 230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107.18/10万~188.63/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5、5~和60~岁年龄组发病率居前3位.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占全部病例数的26.59%.主要以夏季发病为主,每年6-8月报告病例数最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发病率较高.共采集腹泻病例标本572份进行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测,阳性144份,阳性率为25.17%.结论 2011-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散居儿童为其他感染性腹泻高发人群,夏季是高发季节;采样对象为≥16岁人群,仅开展病毒性病原学监测,不利于指导防控,需要调整监测策略.
目的 了解浙江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浙江省2005-2009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浙江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541 482例,年发病率在156.53/10万~264.89/10万之间,呈逐年下降趋势.<2岁儿童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0.73%,占死亡总数的66.67%,其发病高峰在冬季,10月呈明显上升趋势,11-12月维持高峰水平.5年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3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幼托机构疫情共21起,占疫情总数的70.00%.实验室诊断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92%,轮状病毒和空肠弯曲菌在实验室诊断病例中分别占89.35%和9.70%.结论 婴幼儿是浙江省感染性腹泻防控的重点人群,学校、幼托机构是暴发疫情发生的重点场所,应高度重视轮状病毒和空肠弯曲菌等儿童腹泻防治适宜技术研究.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的病原构成、流行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监测病原谱变迁趋势,为本地区细菌性腹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2年4-10月丰台区4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87-2008、WS 271-2007和WS 289-2008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肠道致病菌检测,并对病原菌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血清型别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美国CLSI(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对近期分离的140株致病菌做了药敏测定.结果 从收集到的1108份标本中共分离到357株致病菌,阳性率为32.22%.阳性菌中居首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占50.98%,其次为沙门菌,占18.49%.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是高峰.不同年龄组之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性别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和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O3 K6型副溶血性弧菌、宋内志贺菌、山夫登堡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多数检出菌对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敏感性较高.结论 丰台区细菌性腹泻病原菌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为主,病原谱已发生变迁,各种病原菌耐药性不同,应加强主动监测.
目的 了解2012年5-12月上海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随机抽取6所不同级别医院,对在其肠道门诊就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按一定的抽样间隔进行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结果 从1001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465例,检出率为46.45%.检出细菌7种、病毒5种.细菌检出率为12.09%,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61例)、沙门菌(35例).病毒检出率为32.07%,主要为诺如病毒(262例)、轮状病毒(40例).阳性例数呈较明显的夏季高峰和秋冬季高峰.465例阳性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4.20±17.56)岁,病原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阳性组中有腹痛和发热症状的构成比均高于病毒阳性组,有呕吐和恶心症状的构成比均低于病毒阳性组;细菌阳性组发病前5天有聚餐史和外出史的构成比均高于病毒阳性组,二组有宠物接触史的比例均高于阴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地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季节高峰较为明显,应针对各病原检出率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
目的 分析广东省深圳市2010-2015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探讨下一步监测思路.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分别收集2010-2015年深圳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资料,通过“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同期聚集性疫情和病原谱哨点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10-2015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年报告发病率波动在250.00/10万左右,但2013年高达383.44/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病例以轮状病毒腹泻为主,占69.16%,细菌性腹泻占14.22%,未标注病原类型占16.44%.细菌性腹泻在6-9月高发,病毒性腹泻一般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峰.感染性腹泻病例均以≤5岁儿童为主,占87.43%.病原谱哨点监测显示,病毒性腹泻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细菌性腹泻以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阳性检出率与疫情月份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诺如病毒是导致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体,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高峰,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占90.76%.结论 深圳市现有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体系可充分掌握就诊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但在社区非就诊病例监测和疾病负担评估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
目的 构建北京市房山区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季节性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SARIMA)模型并进行预测.方法 应用R3.0.1软件程序包中的TSA对2004-2013年房山区感染性腹泻月发病率构建模型,并对2014年各月感染性腹泻月发病率进行预测和评价.结果 SARIMA(0,0,2)(0,1,1)12模型较好地拟合既往时间段月发病率,对2014年发病趋势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19.164%,对年发病率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2.303%.结论 SARIMA(0,0,2)(0,1,1)12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感染性腹泻月发病率数据,可用于房山区感染性腹泻发病趋势的短期预测,为下一步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了解2011-2015年通州区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谱的变化,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基本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检测相关细菌性病原菌,运用SPSS 17.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共检测样本3 270份,病原菌检测阳性率为37.71%,除其他菌外,2011年副溶血弧菌所占比例最大为23.40%,而2012-2015年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3.94%、19.40%、49.13%和38.05%.6-9月是检测阳性率的高峰月份,<10岁组阳性率较低,其他年龄组检出率均为30%以上.不同年龄组病原谱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州区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病原谱,2012年之后由副溶血弧菌为主转变为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07-2009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2007-2009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深圳市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49 503例,年发病率为148.6/10万-233.0/10万,其中2008年发病率较高.5岁以下年龄组占全部发病数的84.6%,散居儿童占总病例数的83.9%;10-12月为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区为宝安、盐田、龙岗、罗湖和福田,报告单位类别主要为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合计高达87.7%;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8 82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8.2%.结论 深圳市2007-2009年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好发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报告病例资料,对其流行病学及病原学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746 551例,死亡43例,其中≤5岁儿童感染性腹泻399 897例,死亡23例.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48 20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46%,其中,病毒性腹泻占93%,细菌性腹泻占6.99%,两种病原合并感染性腹泻0.23%,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占0.01%.结论 ≤5岁儿童和社区散居儿童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的重点人群.我国感染性腹泻报告率以及病原学诊断率均有待提高.
目的 调查2008年3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三中等7所学校发生Ⅰ型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方法 开展问卷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集病例肛拭子、咽拭子及呕吐物等样本进行诺如病毒PCR检测.结果 检出诺如病毒阳性标本32份;饮桶装水量与患病之间呈正相火(r=0.900,P=0.037);饭前便后洗手频次与患病间呈负相关(r=-1.000,P=0.000);同宿舍或同伴存在病例与患病间存在统计学关联[χ2=21.947,P=0.000,OR(95%CI)=3.264(1.957~5.443)].结论 Ⅰ型诺如病毒病原体污染的桶装水为共同暴露源,同时存在学生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和患者呕吐物、粪便形成的气溶胶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感染性腹泻流行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广西2002-2007年感染性腹泻疫情统计报表、疫情处理记录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2002-2007年广两感染性腹泻共报告病例154 743例,年均发病率为52.89/10万.其中散发病例149 814例,占总病例数的96.81%.发病高峰在冬季,9-12月呈明显上升趋势,最高为12月(6年问12月总病例数20 515例,月均发病率7.01/10万).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6年间共有96 951例,占总病例数的62.65%.死亡病例中2岁以下儿童72例,占84.71%.2004-2007年疫情暴发分别为14起(1073例)、18起(938例)、24起(1492例)及20起(1065例).9月疫情最多(20起).学校疫情37起,占疫情总数的48.68%,村屯疫情32起,占42.10%.在学校疫情中27起(72.97%)发生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学校.60%的学校疫情与饮用水污染有关.疫情检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变形杆菌、诺如病毒及轮状病毒等.结论 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仍然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并出现了新的流行规律及特点;导敛暴发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防治策略及方法应不断加强及完善.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腹泻病病原菌的菌群分布以及变化趋势.方法 采集2006-2008年闵行区3个监测点医院中腹泻患者的肛拭标本,做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及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结果 8104份肛拭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率为15.4%(1251/8104),在这些病原菌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副溶血弧菌、志贺菌和沙门菌.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志贺菌的优势血清型福氏志贺菌和宋内菌.2006-2008年每年病原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7.1%(439/2564)、16.7%(497/2961)、11.1%(315/2849),各病原菌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以夏秋季阳性率较高.副溶血弧萧和沙门菌在中青年的阳性率较高,志贺菌在20~岁以下人群中阳性率较高.结论 2006-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腹泻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以副溶血弧菌、志贺菌和沙门菌为主,初步揭示了上海市闵行区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目的 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技术,对疑似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疫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为疫情控制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 从18例粪便标本中提取RNA,进行诺如病毒核酸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 18份标本中有13份诺如病毒核酸RT-PCR检测阳性,阳性率为72.2%.其中6份标本中检出诺如病毒Ⅰ型;6份标本中检出诺如病毒Ⅱ型;有1份标本同时检出诺如病毒Ⅰ型、Ⅱ型.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诺如病毒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