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有13个戒毒所艾滋病监测哨点,为配合全国哨点监测工作,我省自1998年起开展戒毒所艾滋病监测任务.1999年11月我们对海口市某戒毒所的251名吸毒者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其中男237人,女13人;吸毒者年龄最大42岁,最小15岁,其中20~35岁的201人,占检测人数的80%;经静脉注射毒品的有58人,占吸毒者人数的23%,其中3人有共用注射器史,占静脉注射毒品的5%,发现HIV感染者一例.该感染者,男21岁,未婚,贺驶员,高中文化程度,1996年5月因好奇染上毒品,1999年6月开始静脉注射,否认性乱史和共用注射器史.该份ELISA检测阳性的标本后经省卫生防疫站WB方法确认.这是海口市乃至海口全省首次在吸毒人群中发现HIV感染者,目前尚无法证实感染来源.
在血液免疫检测工作中,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通常采用室内质量控制和参与室间质量评价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室内质量控制,可选择L-J质控图、免疫即刻法两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运用Excel2000计算机软件制作L-J质控图,对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进行质量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显示,全世界婴儿和儿童HIV感染者90%以上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但母婴感染报告例数很少,也缺乏相关的母婴传播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此,于2002年4月~10月对兰州市2家妇幼保健医院就诊的300名围产期孕妇进行了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艾滋病性病及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目的:分析并研究健康教育后孕妇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的意愿及效果,探究在孕妇中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孕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认知率及接受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至我院接受孕检的300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在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之后比较其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的意愿.结果:实施就及健康教育之后,孕产妇对相关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总知晓率显著提高,其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的意愿有教育前的37%提高至93%.健康教育前,孕产妇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总知晓率为57.21%.健康教育后,其知晓率提高至85.21%.结论:实施健康教育可显著的提高孕妇艾滋病抗体检测率的可行性,帮助孕妇了解更多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
恐艾症也叫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病人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不少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阴性结果又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等等.
2003年新的艾滋病检测规范中允许"在尚未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偏远地区可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在规定场所使用快速试剂进行筛查"[1].新规范的颁布意味着今后用快速法检测HIV抗体的数量将迅速增多.与ELISA法相比,胶体金快速法具有快速、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胶体金快速法除了敏感性较差,假阳性与假阴性偏高等缺点外,还存在一种未被人们所注意的抗体过剩造成的后带现象[2].该现象所带来的严重性应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下面我们用5份在日常检测中遇到的强阳性血清作系统比对.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为进一步严格贯彻执行<郸城县实施母婴阻断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工作方案(试行)>的实施,大力加强与宣传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笔者对我院2458名孕产妇进行了快速艾滋病抗体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