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疾患未被认识之前,人们把具有形形色色反常行为的人视为举止怪异的另类,或统称之为"神经病".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只是近半个多世纪的事情.在对抑郁症的研究中,人们相继发现了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恐病症和迫害后遗症等等心理疾病.
前段时间,杜汶泽患罕见怪病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杜汶泽所患的这种极罕见的怪病叫做"米勒费雪症候群",是一种后天的多发性神经炎疾病,病因至今仍不为医学界所知.社会在进步,"病"也在进化,啥密集恐惧症、脸盲症、强迫症……这些个原来听都没听说过的"病",现在却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豆瓣上,单是各类型恐惧症的小组就有N个,且组员众多.有看见人多就腿软的,进入密闭空间就心惊胆战、冷汗直冒的,有看见生肉撒腿就跑的,还有经过隧道就惊慌失措的……这些个"病"有的你在医书上都找不到,就连医生可能也说不出你的病因,可它却真的存在,而且还被越来越多地总结出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中处处可健身”.想不想健身关键在于自己.我喜欢洗衣服,我认为洗衣服是很好的全身运动,可以燃烧脂肪,可以减肥.每当我感觉身体不舒服头晕,或者心情烦躁时,我就找些衣服来洗;更多时,我把洗衣当作一项运动来做,搓一搓活动手指,洗一洗锻炼手臂.让清凉的水从指间流过,衣服洗好了,心情也清爽了.我有点像狄更斯《双城记》里那位德高望重的医生,在冤狱中关了几十年,被强迫劳动做鞋子,就此得了强迫症,出狱后,只要碰到烦心事,便会神情恍惚地找出制鞋的工具来做鞋.
其实,每个人都有强迫症,只是程度不同、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常见的情况是,锁上门之后又反复地查看自己是不是锁好了?这种强迫症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使劲儿地拉门,看是不是能把它拉开;另一种是使劲儿推门,以防刚才推的不够紧.这让旁边看着的人替他们担心,每一天、每一次关门都这样跟门较劲儿,不知道他们家的门是不是会因此而坏得更快一些.
"王护士,我起床啦!王护士,我起床啦!……"伴随着不厌其烦的重复,晓川开始了痛苦的一天.晓川21岁,3年前患强迫症,四次住进精神病院."强迫症是什么病,也要住精神病院吗?"许多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强迫症又称强迫障碍,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为基础的一类精神疾病.
这是我在心理咨询中应用催眠术治疗患者的一个例子:她患上了强迫症,整天对些小事耿耿于怀.有时接连几天反复怀疑门上的锁头没锁牢,往返来回多次去检查是否上锁;有时又屡屡担心水龙头关不紧……她明明知道这些想法"很荒唐",但又控制不住,这些强迫症折磨着她,使她终日心神不宁.
在今年<大众健康>杂志第2期"学做医生"栏目介绍的得了"强迫症"的小王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中国政法大学的晓东同学还提出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一并回答.
最近“睡不着——玩手机——晚睡——起不来”,成了很多中青年人每天“恶性循环”的生活状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教授指出,这样的坏习惯会毁了整晚的好睡眠,严重危害大家的睡眠质量.微信火了,睡眠少了如今的人白天工作忙,没时间聊,晚上忙完孩子,等孩子睡了,就开始和同学天南海北地聊天,常常十二点了还捧着手机.早晨睁眼就又开微信,看看昨晚有没有错过什么精彩的聊天内容,赶上好玩好看的图片、段子,还要不停地转发.全天挂QQ、刷微博、刷朋友圈、发动态,知道晚睡不好,可还是要玩手机到很晚,好像得了强迫症一样,这是相当一部分人目前的生活状态.
生活中,一个人爱干净无可厚非,但过于注重清洁就沦为"洁癖".洁癖属于强迫症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占了强迫症患者中的一半.和严重洁癖的人生活,家人会忍无可忍,患者本人也觉得痛苦不堪,有些患者不堪煎熬甚至自杀寻求解脱.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后,大多会程度不同地留下某些功能障碍(残疾),如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偏瘫)、言语或交流障碍(如失语或构音障碍等)、认识和知觉功能障碍(如记忆障碍、失认、忽略、体象障碍等)、情感和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焦虑等)、吞咽障碍,二便控制障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等.
自从高考过后,各个城市医院接诊患上抑郁、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有的考生因为考试没有考好,情绪非常低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母,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有些考生则自暴自弃,紧闭房门,害怕和外界接触;甚至还有一些考生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觉得自己活着没什么意义了.这个时期高考落榜的同学是非常脆弱的,也是异常敏感的,是考生心理疾病的暴发期.所以当下第一项任务就是学会调节心态,只有心态平稳了,才能理智的选择以后的出路.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不能因为生活中1%的失败而输掉另外的99%.失意生要自己坚强起来,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成功之路,高考落榜了也不要气馁,高考失利爬起来就是成功,只要振作起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坚持下去,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迁延的疾病,停药后容易复发,因此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致公认具有良好抗强迫作用的药物首属氯丙咪嗪,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
“10分钟不看微博我就难受.”今年刚上大学的小刚这样形容自己对微博的痴迷程度,他自称是一个“微博控”.每天,看微博、发微博已经成为了小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每天一有空余的时间,就时时刻刻盯着电脑或者手机看微博,怕错过一条信息或者是朋友的最新动态.“其实上微博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但是不看心里就是会难受.”用小刚的话讲自己得的就是微博强迫症.
强迫症,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种强迫思维,使自己的行为不受自己控制.出门前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睡到半夜也担心门没锁好而起床检查;时常反复回忆或思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你有这些“奇葩”的坏习惯吗?近段时间,国内外中枢神经领域专家在一项活动上表示,青少年时期是强迫症高发期,应重视强迫障碍诊疗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提升其识别率与治愈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迁延的疾病,停药后容易复发,因此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致公认具有良好抗强迫作用的药物首属氯丙咪嗪,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
不少学生经常为自己上课“走神”而烦恼,并千方百计克服和控制“走神”现象,结果不但“走神”现象照样出现,而且还白白耽误了许多时间,使他们陷入了无解的怪圈之中。
高中二年级的小梅(化名)说她总在上课时“走神”,心里越着急就越没法集中注意力听讲。她还说:“我的父母也没逼我学习,自己也不是什么强迫症。真的,我查过好几本心理学的书籍,证明我的心理绝对是正常的。只不过是我自己希望能多学点知识,多长点本领,仅此而已。”小梅还强调说自己是语文课代表,一向成绩不错。可“走神”之后就一直影响学习,也困扰着她的心情。
目的 比较氟伏沙明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符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的3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氟伏沙明和氯丙咪嗪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氟伏沙明与氯丙咪嗪疗效相当,氟伏沙明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氯丙咪嗪组.结论 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治疗强迫症的一线药物.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我院就诊100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Y-BOCS评分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 可知,氟伏沙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强迫症临床治疗药物,且患者依从性和治疗安全性较好.
目的 调查分析强迫症患者的压力应对方式与正常人的区别.方法 向强迫症组(n=50)和正常对照组(n=115)发放简易应对方式自评量表,比较两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结果 强迫症组积极应对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却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强迫症组内男性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低于女性(P<0.05).正常对照组内男性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女性(P<0.05).结论 医护人员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应帮助强迫症患者认识并调整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目的比较氟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84例符合CCDM-2-R诊断标准的强迫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氟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8周,采用Y-BOCS、HAMD)和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氟西汀与氯丙咪嗪疗效相似,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但氟西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丙咪嗪.结论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疗效与氯丙咪嗪相当,但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
近几年来,因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日益成熟,并将其逐步应用于运动障碍疾病治疗中,且日益较多的医院尝试采用DBS治疗强迫症,而DBS治疗强迫症的最大挑战在于选择治疗靶点,现选择靶点主要依据于以往毁损术的基础和经验,集中于内囊前肢-伏膈核范围内,包含腹侧纹状体 、腹侧内囊 、伏膈核 、内囊前肢,临床治疗帕金森合并强迫症的新靶点为丘脑底核(STN).靶点不同,其有效率也有所差异,差异范围在25-80% 左右,但各靶点所具备的优势不明显,安全性上也无显著差异.而在设置刺激参数上,靶点为内囊前肢,则需高电压刺激,则可确保疗效.STN优势突出,可明显延长电池寿命.本文综述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应用状况.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配合舍曲林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精神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强迫症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使用舍曲林治疗,观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Y-BOCS评分、SCL-90强迫因子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Y-BOCS评分、SCL-90强迫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Y-BOCS评分、SCL-90强迫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ES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舍曲林治疗强迫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升患者依从性,而且还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深部脑刺激(DBS)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医学实践,在临床应用方面尤其在神经科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和发展,但在精神科临床应用方面还处于探究当中.本研究就该枝术现状及精神科临床应用进行简单介绍和展望.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强迫症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强迫症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优质组和常规组,每组44例.常规组给予一般临床护理模式,优质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6月、第12月的强迫症量表评价(Y-BOCS)及治疗效果.结果:优质组治疗第6个月开始Y-BOC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到第12个月时评分出现差异较大,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优于常规组(84.09%),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帮助强迫症患者缓解心理及身体症状,对其治疗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将60例强迫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将60例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DY-BOCS)评定.结果:观察组强迫行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强迫思维率低于对照组(P<0.05).强迫思维方面对照组患者功能妨碍、控制效果、痛苦及总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强迫行为方面对照组功能妨碍、痛苦都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抵抗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更倾向于强迫思维,而强迫症患者抑郁、焦虑、痛苦、强迫体验等症状较为明显.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与喹硫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收治强迫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一组、对照二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一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二组予以喹硫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帕罗西汀与喹硫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观察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SAS、SDS、SCCS评分均有所提高.其中观察组优于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P<0.05).结论:在强迫症患者临床治疗中有效实施帕罗西汀与喹硫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
目的:探讨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方法:收治伴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并随机抽取没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精神分裂症组)作对照。结果:两组患者PANSS阳性量表分与生活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存在相关性。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联合利培酮治疗强迫症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强迫症患者25例,给予氟伏沙明联合利培酮治疗,设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单纯给予利培酮治疗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于治疗前以及治疗4、8周后,使用Y-BOCS(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及TESS(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Y-BOC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Y-BO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伏沙明联合利培酮治疗强迫症具有良好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利培酮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 在强迫症患者治疗期间应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探讨临床效果.方法 该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该院所收治的强迫症患者中选取62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1月—2016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62例患者实行均分,两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1例患者.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治疗期间应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治疗期间应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实行不同护理干预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护理总有效率、SAS评分、SDS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SAS评分、SDS评分分别是96.77%、(50.24±6.32)分、(56.62±5.54)分,对比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强迫症患者治疗期间应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可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