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杜汶泽患罕见怪病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杜汶泽所患的这种极罕见的怪病叫做"米勒费雪症候群",是一种后天的多发性神经炎疾病,病因至今仍不为医学界所知.社会在进步,"病"也在进化,啥密集恐惧症、脸盲症、强迫症……这些个原来听都没听说过的"病",现在却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豆瓣上,单是各类型恐惧症的小组就有N个,且组员众多.有看见人多就腿软的,进入密闭空间就心惊胆战、冷汗直冒的,有看见生肉撒腿就跑的,还有经过隧道就惊慌失措的……这些个"病"有的你在医书上都找不到,就连医生可能也说不出你的病因,可它却真的存在,而且还被越来越多地总结出来.
母亲身体不好,高血压是老毛病了.年纪大了,记性也不行了,降压药经常忘了吃.药疗不如食疗,我遍查医书,找到了一种可以经常吃的“药”——苹果.苹果富含钾,常吃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钠,起到软化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但母亲不爱削了皮生吃,于是我便在烹调下功夫.苹果炖鸡.鸡肉、苹果切块,放入沙锅中,加入银耳、陈皮,放适量的水和一点盐,小火慢炖,临出锅时放入百合.味道极好,鲜嫩香滑.母亲边吃边赞叹,味道不错.
在唐胤宗继位初年,有一天,柳太后突然昏迷不醒,牙关紧闭.文武百官一筹莫展,胤宗十分焦急,冥思苦想中忽然想起医书上关于黄芪有益气之功和黄芪汤气疗法的记载.
我注重亲情,然而为亲情所困所惑所难,却是我没有想到的.近一年来,我的心情不太好.医书上说,心情不好的人容易患胃病.这话还真灵,我每天吃完饭后,上腹部总是胀满,甚至隐隐作痛.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开设病床收治病人的是鄂东名医庞安时.庞安时(公元1042年~1099年),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他出身于世医之家,自幼钻研医书,医术高超,民间称其为"医王"、"药王".
健康是美丽的生命力,没有健康作基础,美丽就如同无本之木.现实生活中,不少女性常常希冀借助化妆品来解决面部皮肤出现的问题.其实,寻找问题的根源应从治本开始,才能事半功倍.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通过药食作用来美容的机制,如,"心者,其华在面","肺者,其华在皮","肾者、其华在发","肝者,其华在爪","脾胃、大小肠者,其华在唇".书中还提到以药性食物治疗皮肤病,直接涉及到食疗与美容的作用.《本草纲目》也对历代食疗美容的药性食物进行了汇总,其中收录此类药性食物二三百种,有治秃发、生眉、乌发、治斑、抗皱、润肤、固齿等不同作用.
据中国经典医书《本草纲目》中记载:榛子“气味:(仁)甘、平、无毒.主治:气力,实肠胃.美国波兰特大学在实验中发现,榛子中含有很强的抗癌成分,对卵巢癌、乳腺癌等癌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榛子还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可以避免肉类中饱和脂肪酸对身体的危害,有效地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榛子还有调节新陈代谢、滋养和美化皮肤等功效.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土耳其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恩德·昂基先生,请他来为我们介绍享誉世界的绿色食品——土耳其榛子的神奇功效.
粥能养胃,消化不良的胃病患者宜食用以粥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四种医书中,就有药粥的记载.中医医圣、汉代名医张仲景也非常重视粥的作用,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认为用米汤送服药物可以增加药效.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经用粥来防病治病了.李时珍曾说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妙品”.的确,煮粥时,米中所含的淀粉充分糊化,营养成分都溶在水中,胃肠可充分消化吸收,不仅适合老人、儿童和患者,更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渐渐地,便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喝粥能养胃”的观念.
一家大医院的内科主任最近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该科的一名年轻医生在给某癫痫病人治疗时,让病人服用苯妥英钠.病人每日早、中、晚餐后各服0.1克,但服药相当一段时间后治疗还是不理想,病人依然是每1-2周发作一次,而且每次均为清晨发作.他反复地查看了各种医书,觉得自己的用药没有什么问题呀,怎么治疗效果就是不理想呢?
学习中医,成为一名能开方、治病的中医师,由古至今,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自学,二是课徒,三是教育.自学是以书为师,自学成医;课徒是以师带徒,承师为医;教育是学校培养,科班出身.在此重点讲的是自学中医的方法,在书店书架上有"100天学××"的中医书,其实"100天"是完全不够的,但而如何简捷、有效地步入中医之门,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和研究,这就是中医的门径.现选湖北许先生来函(原文):"6年前曾因求购<中药记忆法>一书,我冒昧写信至江苏科技出版社,并有幸收到您的回复!承蒙您对我学习中医的指点!前不久拜读您老关于中药入门的书(<中药调剂入门>).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但这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在养生的过程中,我认为只要元气足,则百病消,元气衰弱,就会疾病缠身.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气”多有描述.《医学初编》认为:“人之生死,全赖元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黄帝内经·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中医认为”治病求本”,疾病的治疗需要找到根源,科学地进行扶正气(保元气)、平阴阳、调脏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养生亦如是,要想实现长久健康,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补充元气的养生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人生.
宋朝政府对书籍刊刻事业十分重视,曾经多次组织大规模搜集、整理、编修古籍的工作。随着古籍整理的深入展开,古医籍这一分支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早在《史记》中就有“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的记载,“带下医”就是最早的妇科医生。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医书对妇人病症多有涉及,至唐代妇科已成为专科独立发展,并已有《经效产宝》等产科专著问世。宋代,妇科学全面发展,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确立了妇产科的辨证论治体系。
自古以来,我国的医书中都记载了酸枣仁具有宁心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酸枣仁发挥催眠作用的成分主要是酸枣仁油酸、亚油酸和酸枣仁皂苷.过去人们对酸枣仁研究较多,但对酸枣叶研究很少,近年来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酸枣叶所含的酸枣仁皂苷比酸枣仁并不少,所以酸枣的叶子,不仅具有酸枣仁安神促眠的功效,而且还有促进胆酸合成、消炎等多种保健功能,被称之为“东方睡叶”.
我的祖父周正升,是清代的秀才,也是当地颇有点名气的老中医.他为人老实,作风严谨,医术精湛,行医四十余年基本未出现过误诊、误治等失误.我很小,祖父就去世了,无缘领受他的教诲,但是一则我仰慕他的为人,想长大能成为他那样的人;二则从初识文字,便爱读他遗下的医书与抄本.从十岁起,就爱坐在楼上,一人静静地读祖父留下的医书.
古代医书中,有很多关于喝汤药时间的记载.例如《神农本草经》中提道:“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可见,服中药的时间应根据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决定.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但他勤求博学,不但于医书典籍中孜孜探求,而且还游走四方求学,终成一代名医.他身负岐黄绝技,救人无算,以布衣游宇内,享医名于世凡四十年.缪氏不但于医经医方无不精通,而且于本草之学尤有心得,他的诸多学术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一个神秘的人物我刚刚学医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有什么门径,就花费积蓄,把当时能见到的古代医书悉数买回,放在家里,然后一本本的当作课外读物看,虽然很多看不懂,但是越来越兴致盎然.
《清代秘本医书四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出版,为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之一。 秘本,即秘而不宣,有学术价值,有珍藏价值,极具抢救价值,从事此项工作有利于中医学文献价值,而且与收藏文物捐献给国家,宜等量齐观。……
薛己(1487-1559年)明代著名医家,其父薛铠,字良武。薛氏父子熟读医书,熟谙医理,以儿科、外科见长,为后世所重,曾以名医入征于太医院医士。所著《保婴撮要》[1]20卷,共记载儿科病证221种,每种病证均首先列出病因病机、治则,次载验案及各种治法、方药。书中记述小儿咳嗽医案85则,薛氏治疗小儿咳嗽用药精专,擅用培土生金、补脾益肺法。读来获益匪浅,浅述以飨同道。
李中梓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治学主张博采众家之长而不偏不倚;临证诊治主张求其根本,注重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学术理论主张医易互参,阐发水火阴阳学说[1]。李中梓以“治病必求于本”为依据提出“化源论”。“化源论”是运用五行生克的原理说明脏腑生理病理的关系,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化源论”的提出,首见于《颐生微论》,但其应用在《医宗必读》《里中医案》《病机沙篆》等医学著作所记录的病案中均有体现,兹扼要介绍如下。
目前在妇科、肛肠科运用较多的提肛运动,始见于马王堆出土医书《天下至道谈》,原称“翕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古代称称其为“撮谷道”,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现代称为“提肛运动”。1952年美国妇产科医生将其命名为“Kegel 运动”,并由此提出“盆底理论”,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提肛运动也因此成为现代康复医学中的运动康复技术,为传统医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作出了有益的示范。
薛己,明代江苏吴县人.邑名医薛恺之子,幼承庭训习医,兼通内外妇儿诸科,驰誉于时[1].薛己博览历代医书,独重李杲之说,又能兼融各家.治病以脾胃为本,又重视培补肾阴肾阳.著述有《内科摘要》、《女科撮要》、《本草约言》、《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痘疹方论》[2],薛氏主张“外感尊仲景,内伤宗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主丹溪”,且尤重补养,纵观其临床著作,补剂约占八分[3],但薛氏应用本类方剂时,在一、二味药之间的巧妙化裁,凸显其运用方剂的独到见解.
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7年),中国的各种知识大多通过书籍传到了日本,并为日本各方面所接受,同时亦实现了本土化.现在被称为汉方、针灸以及东洋医学的日本传统医学也不例外.日本医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深化或称日本化过程,中国医书所起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1999年,笔者考取了卫生部赴日本研修的笹川奖学金,以"日本所藏中医散佚古医籍"为核心,开始了对各地图书馆的藏书调查活动.当时的那一年间,曾经寻访了日本关东、关西地区的近20家国立、县立、私立图书馆,感受了很多与国内不同之处.近几年来,笔者曾从医史文献学的角度,向学界介绍了日本收藏中医古籍的网络信息,受到了同行的关注.目前笔者就职于图书馆,因此对图书信息相关的服务功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触.自本期开始,将陆续介绍近十年间所触及到的各种类型图书馆及其所藏医书,追寻那些美好的记忆.
胡廷光,字晴川,号耀山,浙江萧山人.三世为医,尤精伤科.幼承家学,博览医书,以伤科名.有感于"接骨上之书,虽散见于各籍,而零星记述,绝少成篇".于是以<正骨心法要旨>为基础,节录伤科方药诸论,增附接骨入臼诸法,并家藏<陈氏接骨书>及祖传手法秘方,历时七年,于清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辑成<伤科汇纂>.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作者为魏晋时期的医学家王叔和.由于在这部著作中总结并汇集了魏晋之前脉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又由于它是"本诸<内经>、<素问>、<九灵>及扁鹊、仲景、元化之说,裒次而成”(<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而在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佚医书的珍贵资料及传世医书的丰富内容,成为我们辑佚及整理校勘现存古医籍不可多得的著作.
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宁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约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汪昂在明代为诸生,欲走"学而优则仕"之途,明亡,即弃举子业,笃志医学,专攻方书.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书.其文词理明达、浅显扼要、通俗易懂.后二种医书为方剂学专著,其在编辑、分类、选方、方义、歌诀等方面颇多卓见,对方剂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历史上以"通关散"命名的方剂不少,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载有51首,同名而组方不同,分别出自<太平圣惠方>、<箧中秘宝方>、<苏沈良方>、<圣济总录>、<全生指迷方>、<汉东王先生方>、<刘氏家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杨氏家藏方>、<传信适用方>、<仁斋直指方论>、<御药院方>、<施圆端效方>、<卫生宝鉴>、<烟霞圣效>、<普济方>、<婴童百问>、<口齿类要>、<本草纲目>、<寿世保元>、<辨证录>、<良朋汇集>、<年氏集验良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串雅补>、<卫生鸿宝>、<急救痧症全集>等41种医书[1].
赵××,男,64岁,2000年6月12日就诊.主诉:2个月前因咽喉灼痛连及左耳而自查医书购药(山豆根100 g,板蓝根50 g)连服5剂,服后咽痛消失,但出现前胸胸骨一段连及胃脘部有堵满不适感,不思饮食,食量减少,喜热食,食冷则重.2个月来无缓解而来求治.患者服用大大超过二药6~~10 g及10~~15 g的常规用量,且二药均为苦寒药,使用注意中注明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勿多服久服,恐伤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