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了.晚上的温度都节节攀升就更甭提这白天的温度,闷热难耐或是烈日炎炎都会持续一段时间.人们恨不能24小时都躲在空调的屋子了,走几步都大汗淋漓又怎么会有精神锻炼呢?可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说明夏季的运动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话:"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注意其中这句"天厌于日",其实就是在说夏季属火,是散发的季节,简单的说,夏天是可以大量出汗的季节.因此不要怕热、怕晒,该出汗时要出汗,该运动的时候就要好好运动,让身体出大汗,让汗出痛快,对身体有利无害.
《黄帝内经》说"久坐伤肉",意思就是如果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周身气血运行就会减缓,导致肌肉松弛、倦怠乏力,还可能会引起肌肉僵硬、腰酸背疼,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常会感到腰腿部不适或腰腿痛症状加重.出现上述不适者除了注意经常变换姿势外,还可以学学穴位按摩.委中穴"腰背委中求",腰背不适首选委中.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侧,也就是腘窝正中间处.按摩法: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按压时,如果能搽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更好,这样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酸麻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也有保健作用.
针灸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医疗体系,是中医学中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可考的资料最早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称为《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而见诸于著作中当属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了,该书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
早在古代中医名著《黄帝内经》里,就有"五菜为充"的论述,认为多吃蔬菜能使身体壮实.诸如白菜、萝卜、莴苣、芹菜、洋葱、大蒜、胡萝卜、豆类及其制品等,它们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而且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蔬菜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包括钙元素在内,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有些营养学家提出,蔬菜是补骨和保骨的佳品.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睡觉成了一件最享受的事情.然而,我们发现,如果睡得太久,醒后会感觉更加困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单纯延长睡眠时间并不能缓解疲劳,甚至对身体有坏处.《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就是说久卧会导致人体气机运化不畅,气滞血淤.气的运行缓慢,身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也会相应减慢,可导致肺气、脾气、心气、肾气的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肢体疲倦乏力的状况.
感受外邪、肝气不舒、体内有湿热是造成关节酸痛的三种常见原因.感受外邪感受外邪是造成关节酸痛的最常见原因.或因衣着单薄,或因天气突变,风邪、寒邪、湿邪乘机侵袭人体肌表,使经络运行受阻,气血失于流通,而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这种病变的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感冒发烧的经历,那时的浑身酸痛、骨节疼痛就是由于风寒邪气的侵袭而造成的.
人的身体有很多穴位、经络,经常拍打的确能起到舒筋活血的保健功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随意拍打?拍哪些部位才能养生呢?拍打部位不能随心所欲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人老了身体各部分就会逐渐出现这样那样的疼痛,这意味着经络或者血液循环出了问题,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虚弱、外邪入侵.而适当地通过拍打经络养生,可使气血运行通畅,气血旺盛,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濡养,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即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和践行原则,无论是医学经典著作,还是历史上的圣人、真人、贤人,以及医药名家,均强调饮食要有规律和节制.现代医学提出,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石,把握食物就是把握健康;饮食决定长寿;饮食有节是利身益寿的保证.但如何做到饮食有节?有人搬出古人的“不时不食”和“辟谷”等做法,这些方法真的有利于养生吗?愚人在学习之余,亦拟略呈管见.
正常人应该是白天特别精神,晚上困倦.这叫营卫之行不失其常.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还讲到气血衰弱,肌肉枯槁,气道干涩,元气不足,白天就不够精神,昏昏欲睡,到了晚上精气也不足,睡不着.这也是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的原因.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三九贴”正是根据时令特点的藏精祛寒、治病防病之法.《黄帝内经》指出,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说冬季如果没有养精蓄锐,敛阴护阳,或是受了寒气,至春天则变成温病.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预防疾病的养生思想,《素问》前四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和《金匮真言论》均为专论养生之作,而《黄帝内经》全书则有四十多篇,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养生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很重要的“四气调神大论”,春天养生发之机,四气调神的神,五脏皆有神明,所谓神明就是说当五脏的精气特别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为神明.所以四季养生一要注重气机的问题,二要注重神明.“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说春三月,而不说春天,是告诉你春天的气机是一步一步生发起来的,你一定要注意气机的问题,刚开始小小的生发,然后再进一步生发,然后更大的生发,进入生长的阶段.
健康是美丽的生命力,没有健康作基础,美丽就如同无本之木.现实生活中,不少女性常常希冀借助化妆品来解决面部皮肤出现的问题.其实,寻找问题的根源应从治本开始,才能事半功倍.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通过药食作用来美容的机制,如,"心者,其华在面","肺者,其华在皮","肾者、其华在发","肝者,其华在爪","脾胃、大小肠者,其华在唇".书中还提到以药性食物治疗皮肤病,直接涉及到食疗与美容的作用.《本草纲目》也对历代食疗美容的药性食物进行了汇总,其中收录此类药性食物二三百种,有治秃发、生眉、乌发、治斑、抗皱、润肤、固齿等不同作用.
中西结合三十载 传承医典出成果贾培琳1981年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临床专业.他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三十多年.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贾培琳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主持完成多项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项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省内空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誉.对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普及是贾培琳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从医多年来,贾培琳深入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医学专著.
本文从营养学、基因缺陷和《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非药物治疗慢病的机理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最终得出比较全面的非药物治疗慢病模式.
<黄帝内经>载,人到了四十岁,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脉发育至极,开始由盛转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现代研究表明,30岁后,每长一岁,机体功能减退1%,40岁后骨质含量开始下降,女性10年减少10%,男性减少5%.不仅如此,从更年期始,女性生殖器官有明显的退行性变,其中卵巢是促使各种改变的中心.
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中国的传统起居养生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一段有关起居养生的论述.
<黄帝内经·宣明王气篇>指出:"久视伤血".古人早有"读书损目"之说.<韵语阳秋>语"大抵书生?牵于习气,不能割爱于书册,故为目害尤甚."元人胡紫山有诗"读书悦身心,既久即伤目".<永乐大典>直言:"久视伤睛成近觑".
2006年3月6日,东城区图书馆礼堂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大会--"312"经络锻炼国际交流大会.会上,中国科学院经络专家祝总骧教授向到会的600多名中外宾客发表了"<黄帝内经>经络之科学验证及‘312'经络锻炼将使人人享有健康"的公开演讲.在600多名宾客中,有来自匈牙利、瑞典等国来京学习"312"经络锻炼的全体学员,在京使馆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学者、专家、"312"志愿者和"312"经络会员.
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概述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注重健康养生,预防为主的理念和思想,并不是西方人最先提出的.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它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奠基之作,可以说是中医的"老祖宗",中医医生奉为神圣的纲领.
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预防医学已经发展成一门防止疾病发生、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能力、延长人类寿命的学科.它正在对整个医学科学和人类生命素质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治未病"是传统医学重要的预防疾病思想,它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过程中日益引起重视."治未病"的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日渐成熟,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探索.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所有学科无不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其源头.即使是一些传统中医学没有的学科,在其中也往往能找到大量有关论述.健康教育学就其学科名称和理论体系虽是现代医学的分支,但如果结合中医学的历史来看,中医有关健康教育的论述和实践也是很多的.应该把传统中医学中对健康教育的论述和经验,通过整理充实到现代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不仅要传播现代医学,还应该普及传统医学的健康知识,这样才能使健康教育更符合中国国情,为群众造福.<黄帝内经>中有关对健康教育的论述虽然还谈不上系统,但其涉及面是相当广的.
文章从十二时辰入手,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挖掘藏在十二时辰里的养生法则,以便于人们根据十二时辰来调整身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增强抗病能力,做到法时养生.
肥胖症是指由于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或)分布异常而造成的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其中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肥胖证,称为"单纯性肥胖症"[2].《黄帝内经》按体型将人分为肥壮人、瘦人、肥瘦适中、壮士和婴儿5种,并且将肥胖分为"脂人"、"膏人"、"肉人"3种类型.《内经》所言之膏人的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身小腹大,脂膏集中于腹部,其腹部外形,远远大于脂人,与近代医学的腹型肥胖类型相似.
从中医五行学来说,食物的五种味道,即酸、辛、苦、甘、咸五种味道有着特定的“亲和性”.而著名中医巨著《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以下就五种味道的功效及味道过重伤五脏用中医加以解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但这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在养生的过程中,我认为只要元气足,则百病消,元气衰弱,就会疾病缠身.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气”多有描述.《医学初编》认为:“人之生死,全赖元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黄帝内经·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中医认为”治病求本”,疾病的治疗需要找到根源,科学地进行扶正气(保元气)、平阴阳、调脏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养生亦如是,要想实现长久健康,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补充元气的养生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人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真正医术高明的人,不仅要擅长诊断和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精通防病于未然的理论和实践.《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和完善,目前经典的中医治未病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未病先防是未雨绸缪,保身防病,首要目标是不生病;既病防变则是阻断已病后的变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瘥后防复则更着眼于病后扶助人体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西医虽未明确启用治未病的概念,但疾病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异曲同工.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主要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是阻止病程进展、防止病情蔓延或减缓发展;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以及疾病的康复.
刘柏龄教授选方用药宗古而不拘泥,独具匠心,选方用药,屡验屡效.笔者有幸成为刘老第三批"师带徒"的学生,跟师学习,颇有心得.刘老崇尚<黄帝内经>中"肾主骨"的学术思想,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观点,现将其常用中药列举一二.
孙洪卓主任中医师历任盘锦市中医院院长,盘锦市医学会秘书长,盘锦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医学会理事,全国中老年保健委员会专家委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卫生厅首次命名的全省60名名中医之一,全国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孙老出身于5代中医世家,对<伤寒论>、<金贵要略>、<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较为精通,行医数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尤为擅长,吾有幸拜孙老为师,随师3年,对孙老的学术理念有些粗浅认识,今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