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人离婚,那可真是话长了.古人离婚与今人离婚是大不相同的.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婚姻中的男尊女卑及男女地位的极度不平等.古代离婚一般叫"休妻",也叫"去妻"、 "出妻".由此可知,解除婚姻的决定权完全掌纵在男方手里.古人离婚理由很多.《仪礼·丧服》中载"七出":"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只要有其中任何一项理由,丈夫就可以休妻.须知,古人离婚的理由是完全站在男性角度来说的.所以,一旦女方提出离婚,那么就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在首任丈夫赵明诚去世后,转嫁小吏张汝舟,但婚后由于不堪忍受家庭暴力,提出离婚.然而,宋代规定,男方不写休书,女方无权离婚,除非丈夫犯罪被流放.而且又规定,如妻子告发丈夫,她也要坐牢两年.
平素喜爱读古诗词,发现诗中有不少关于健康的,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理,常常细细品读一番,有时借鉴效仿.中国古代文、史、哲、医相互是联通的,所以古代文人多懂点医道.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虫善其身,当古人在官场失意或报国无门时,常学着治病救人,或躬耕垄亩创作些田园诗来慰藉心灵.“羽虫见月争翩翩,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坎坷,他却达观淡泊,将心寄情于山水中.苏东坡站在如水的月光下,将长发散开,频频梳头,梳头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我睡眠一直时好时坏,每晚临睡觉前,将十指由头顶而下,循环往复干梳头,效果甚佳.苏东坡曾言:“梳头百余梳,散头卧,可熟寝至明.”
俗话说:"人生大事,唯食眠二字",可见睡觉和吃饭一样重要.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觉中度过的,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睡得深沉"也当做一个衡量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睡得好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夜生活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加上繁忙的工作,别说像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了,就是晚上十点睡觉可能都是一种奢求.这种情况下,"今夜无人安眠"就成了常态.可是失眠不仅仅会导致黑眼圈、眼袋的出现,让你的皮肤显得暗淡无光,长期失眠还有更严重的危害.
八月的两个节气是立秋和处暑.立秋:物于此而揪敛每年8月7日或8日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这两句民谚最能体现立秋节气的天气变化.立秋不仅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祖国医学认为"心开窃于舌"、"舌为心之苗",并把舌面分为四个区域和五脏六腑相应,即:舌尖区属心、肺,舌中部属脾、胃,舌根区属肾,舌的两边属肝、胆.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以心为中心的五脏六腑,那么舌就是反映五脏六腑状况的一面镜子了.古人把写舌诊的专著取名叫<金镜录>、<舌鉴>等,可算是一语道破真谛.
民间所说的"月子",是指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的一段时间,一般为六周至八周.古人有"弥月为期,百日为度"的说法,产后一个月称为"弥月",即"小满月";广义的"月子"指分娩后一至三个月,即"百日为度".这期间对产妇的护理和调养,俗称"坐月子".
“切而知之谓之巧”,古人常常用“精巧”来形容切脉,将切脉看做是中医诊断中最精巧的技术.切脉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和望诊、闻诊、问诊结合起来,合称中医的“四诊”.人们往往用“病家不用开口,一摸便知病情”,来形容老中医医术的高明.切脉看似简单,医生只用三个手指轻轻一按,即可断出五脏六腑的疾患,孰不知,望、闻、问、切里面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诊断知识和深奥的中医辨证思想.
自古以来,"心主血脉"为世人共识.古人认为: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古人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有限,能吃饱就是胜利.现代人仰仗发达的农业科技,有了充足的食物,吃得太饱反而变成了一件坏事.于是,现代人吃东西越来越讲究,卡路里成了很多人最看重的食品标签.这原本是个物理学名词,1卡路里相当于1克纯水在1个大气压条件下提升1′.
音乐影响人的健康古人云:"鼓乐操之,乐而胜之",意思说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事情,人的情绪会特别好,所做的事亦容易成功.德国科学家科尔施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的神经细胞都会对音乐做出适当的生理反应,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变化.因此,音乐与人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茶如今已位居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首,它又是公认的保健饮料.古人早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茶叶的主要成分为茶多酚类、咖啡碱、鞣酸、茶碱、可可碱、散发香气的挥发油、维生素C、B1、B2、芦丁、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等.
椒房,亦称椒室,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得名.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辟除恶气、使有香气之效.椒多子味香,古人以椒喻妇人子孙繁多.后亦以“椒房”为后妃的代称及居住之所.如唐白居易《长恨歌》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的诗句.椒房所用的椒即花椒、胡椒,既是常用芳香调味品,又是常用中药,为药食两用药材.
插花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楚辞》中描绘的插花景象早在公元前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插花形式的雏形.每逢节庆之日,古人便将花枝插在头上,佩带胸前,系于腰间,或成束地摆放在神座前,或悬挂在屋梁、船头、木车上,以花传情,借花抒怀,极具浪漫情趣.
疼痛是一种很常见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同时很多疾病都伴随着疼痛,例如头痛、腰背痛、胃痛等等.那么,当疼痛发作时,你是忍一忍熬过去,还是马上吃止痛药缓解?其实,千百年来,我们的古人在医病疗疾的过程中发现,人体的多个穴位有止痛作用,正确地按摩这些穴位,对于缓解疼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如果您的疼痛是由疾病引起的,您还是需要积极地治疗引起疼痛的原发疾病.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胎教,历代文献都有让孕妇多看美景,常听悦耳的音乐,多接触各种美好的事物,尽可能保持愉快乐观情绪的告诫.让胎儿间接地接受胎教,能促使胎儿在母体内健康地生长发育.古人的这些论述无疑是正确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合乎科学道理.
在几百年前,疟疾这种病相当可怕.有的地方把疟疾称为"打摆子",有的地方叫"冷热病"、"脾寒",患了疟疾往往出现体温忽冷忽热的周期性发作,发热时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至于疟疾的病因,古人并不知道,过去一度以为是山川瘴气所引起的,所以在英文里"疟疾"这个词就是恶气.
荷兰学者斯宾诺曾对健康做过精辟的论述:"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健康的身体不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古人云:"体壮日健,心怡日康."
谈到人生乐事,古人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而我还要再加上一件——和老爸老妈同游山水间.去年夏秋交替之际,为了圆父亲游览家乡山水的梦,我和先生,陪同年逾八旬的父母,从北京驱车来到石家庄,走进了苍岩山的怀抱.我的父亲17岁便离开父母,去南方求学,后在北京安家立业.在我的记忆里,自上世纪60年代爷爷奶奶去世后,父亲就很少回老家了.然而近几年来,父亲对家乡的怀念与眷恋越来越浓厚,总想回老家看看,故乡之行已成为他晚年生活中特别重要的乐趣和幸福了.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叶落归根"的情怀吧.
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自然界的严寒酷暑而建起了房屋,并将其发展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建筑虽为人造物,但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始终是古今中外建筑师们的理想.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便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而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主旨.建筑与养生,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却有着共通的内在精神,都浸淫于古人和合之道的哲学中.
我们经常从孩子口中听到这样的问话:“爸爸去哪儿了?”在我国,陪伴孩子一般是母亲或祖辈的事情,而爸爸们经常只是在下班后短时间地陪伴孩子.目前这档由父亲作主导的亲子节目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爸爸”.节目中,明星爸爸们日夜带孩子玩耍的场景着实感动了不少人.不过,在中国当下,家长特别是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在孩子身边,又有几个爸爸能学习《爸爸去哪儿》中的亲子方法?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由此可见,古人同样重视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那么,古代爸爸难道天天在家带孩子吗?难道只有回归家庭才是父爱吗?由于男性、女性天性的不同,一般家庭都是母亲带孩子,陪伴玩耍和照顾生活,因为母亲更加温柔、细心、体贴,而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更多的扮演精神领袖的角色.
浏览网页,偶然看到一张照片,在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边上,立着一块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字:哥种的不是庄稼,是风景!怦然心动!庄稼种到这个份上,真是超凡脱俗了.出生于乡下,耳濡目染,加之间或参与其中,知道种庄稼是件极其辛苦的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此,古人早有表述.“脸朝黄土背朝天”,这是祖祖辈辈最原始,最真实的写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诗早已渗入了中国文化的肌理,成为了清明节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图画.1“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古人仰望星空,经过长期地观察和总结,创造出了一种方法,这就是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视为一年时光钟表盘的指针,这个“天机”一露,便显示了人间时机.“清明前宿,种瓜点豆”,天道酬勤,自然也会眷顾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
我想有一个自己的农场.不需要太大,够我耍就好.农场里会有果园、花园和菜园,应朋友们的强烈要求还可以有个小动物园.我要在接近花园和菜园的地方建一座木制的或者竹制的房子,房子旁边种一颗很大的树.树上会养鸽子,空闲的时候我会学习古人训练信鸽,然后给我远方的朋友千里传信.
红莲不常见,通常只是一两株,分散地立在一片粉白之间,却又偏偏生得笔直,出水又高,孤傲地甩开了其它.她比火更刚烈,比锦更柔软,如一把出鞘的宝剑,寒影森森,又如一位着了红衣的佳人,照影相怜,一抹惊鸿.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在地上走了七步,步步生莲.由此可见,莲花自古便在人们心中占了很重的地位.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古人赞其品行高雅、清丽,不知有多少人曾自比为莲,称其品节高傲、清廉.莲花几乎成了单纯、美丽、清净的代名词.
编辑语:坚持就是胜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流传千年的话自有其道理.任何人想要成功,都必须忍受失败.林肯如此,马克思如此,你我也是如此.
在古代,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旧历八月塞外已经是漫天飞雪了.古代的冬天,雪特“给力”,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这样的地方也禁不住大雪的肆虐,估计只有美国灾难片《后天》中的大雪可以与之PK了.这样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古人是怎样防寒呢?官宦人家在冬天多是烧柴炭取暖,古代的皇宫里设有惜薪司,这个机构负责皇宫内的柴炭供应,主事的官员级别虽不高,但权力却不小,甚至可以直接向皇帝御前奏事.柴炭这东西放在现在属于不清洁能源,但在古代可是精贵东西,来之不易.
盛夏,炎炎烈日在头顶炙烤着,花草树木被晒得蔫蔫的、无精打采的样子,没有一丝风,知了无力地叫着,空气中徒增几许烦躁.我躲在空调房里,吃着冰镇西瓜,悠闲地翻看一本唐诗宋词,其中不乏反映古人避暑过夏的诗词,读来令人会心一笑.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人避暑都很"低碳",取自于自然,不耗电,不花钱,是那般的逍遥自在,这与现代人的避暑方法是有着天渊之别的.
街巷市井中,有这样一位凡人,靠一门老手艺——梅花糕,自立于"江湖"45年,这样的人物正如古人所云,"看似寻常却奇崛".少年随父学艺跟往常一样,林师傅一大早推起手拉车,来到黄岩橘洲新村大门口旁.这车焊了铁板,分割成煤炉、摆台、撑伞等功能区,装了做梅花糕的全部"家当":19个蜂窝似的带孔模具、圆形铁盖、煤炉、刷子、铜壶、铁铲、长筷……
古人常说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始于立春,止于立夏.这个季节,大自然的阳气升发,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人也随着气温的回升和万物的苏醒而更加富有朝气,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春的赞美更是比比皆是.人们把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但宝贵的东西往往容易失去,春天的时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