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春季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人们早已认识到,过早脱去厚衣服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那么,“春捂”到底应该怎样“捂”呢?下厚上薄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志恒言》明确指出: “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三九贴”正是根据时令特点的藏精祛寒、治病防病之法.《黄帝内经》指出,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说冬季如果没有养精蓄锐,敛阴护阳,或是受了寒气,至春天则变成温病.
冬至是阴阳更替的特殊日子,而中医讲究保护初生的阳气,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中医理论上讲"冬至阳生",即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外周静脉炎是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紫杉醇(PTX)、长春碱类、蒽环类、丝裂霉素等使用不当引起的较严重的局部反应,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1].中医理论认为,静脉炎发生系药物伤及血脉形成淤血,营卫稽留于静脉之中雍遏不得行而化热,郁热互结而出现诸种症状、体征[2].预防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我们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对PTX和异环磷酰胺(IFO)所致外周静脉炎用红外线理疗及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激素治疗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出现面色潮红、激动易怒、失眠、心动过速、痤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激素副作用,针对此问题,应用中医理论通过辨证加用中药进行调理、配合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我们对97、98年间门诊及住院遇到的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现代医学手段进行诊断后运用中医理论辩论分型,采取中西药联合应用保守治疗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我国历来有"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鹿骨、鹿血、鹿胎制作的酒及药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四川康壮酒业有限公司的专利发明人陈宗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鹿为基本动物原料,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将鹿全身组织完全酶解成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母液,再将母液与糯米发酵,制成低度养生系列酒,从而为中国人健康长寿提供了一个新品——养生鹿酒.
本文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八个字为中心,联系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探讨了人体气机的运行机制.概要性地论述了人体五藏气机的升降运动,及其失常后所致的病理变化.
大多数人对“穴位”的理解可能来自一些武侠文学作品,其中,武林高手常常将“点穴”作为一种制服敌人的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中,穴位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医学领域.事实上,在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穴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用得好,对人体健康养生大有益处.本期专题,我们特选了一些适合保健的穴位,对于冬季防病、增强体质颇有裨益.
中医理论存在着多维的特征.辨证论治过程中有多维特征的体现.从维度角度理解中医理论有助于引入数学模型、信息化、大数据分析等多学科方法,为中医理论现代化开辟新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中医在我国的医疗手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我国独特的民族医学资源,是经过时间累积和实践检验的文化瑰宝.本文从高中生的角度探讨了中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医理论与自动化理论的深入思考与结合,治好了亲人中许多亚健康或疾病,探讨生命健康状态整体调养科学
临床医学为目前中医学术发展的出发点以及最终归宿.对于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而言,应坚持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对辨证施治原则的特色以及优势予以坚持和发挥,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与技术的同时,通过现代科学知识,提高疗效的同时促进临床医学以及辨证施治理论体系的深化与发展.本文针对发挥中医临床医学优势的途径展开综述.
慢性扁桃体炎是儿童群体常见的疾病,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啄治法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优势入手,对啄治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啄治法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缺点,从中医理论角度入手,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扁桃体的完整性,同时提高了扁桃体炎的根治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就啄治法的临床手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养生即养护生命,古称摄生、养性、养慎、道生等,等同于现代的"保健".数千年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了无数成熟的养生理论和经验,早已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的中医养生观,现在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来辉武,一个成长在秦汉沃土上的发明家、民营企业家,他在内病外治的中医理论基础上发明了505神功元气袋,创造了二十世纪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奇迹,他用16年的时间将中国咸阳保健品厂发展成为505企业集团,他以德治企,16年来向国家和社会贡献超过5亿元……
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使中医学好似一枝与众不同而又争奇斗艳的奇葩,绽放在诺大的世界医苑之中.
皮下埋植避孕法,因其长效、高效、简便、可逆而深受已婚育龄妇女的欢迎,但临床上约有50%~70%的使用者出现程度不一的月经不调,成为终止使用的主要原因,占终止使用人数的70%~80%[1].西医主要采用止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用药时间较长,使多数患者不能坚持使用.中药调经具有良好的作用,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进行临床辩证治疗,在汤剂的基础上,反复筛选,改变剂型,研制成了益气养血冲剂,并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所有学科无不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其源头.即使是一些传统中医学没有的学科,在其中也往往能找到大量有关论述.健康教育学就其学科名称和理论体系虽是现代医学的分支,但如果结合中医学的历史来看,中医有关健康教育的论述和实践也是很多的.应该把传统中医学中对健康教育的论述和经验,通过整理充实到现代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不仅要传播现代医学,还应该普及传统医学的健康知识,这样才能使健康教育更符合中国国情,为群众造福.<黄帝内经>中有关对健康教育的论述虽然还谈不上系统,但其涉及面是相当广的.
已故上海名中医徐蔚霖主任,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教学工作60余年,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小儿调理方面独树一帜,尤其善治小儿肺系疾病.先师提出小儿禀赋不足,养护失宜,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薄弱,治疗应着重于恢复和加强小儿的抗病能力.
复合银杏叶片系根据养阴活血中医理论组方而成。其主要原料为银杏叶提取物,并添加多种天然植物和营养素。药理实验证实,该复合片具有调节血脂、选择性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抗氧化等多种功效。黄酮为其主要有效成分。有关银杏叶黄酮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报道较多,有分光光度法[1]、胶束毛细管电脉法[2]和HPLC。[3~6]为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本文研究了该复合片经酸水解后,以甲醇、四氢呋喃、2%甲酸水溶液组成的三元溶剂系统为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分析方法,黄酮成分(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素)之间成基线分离,其它多种添加成分无干扰。本法简便,重现性好,准确度高。
目的:利用中医理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方法,减少西药所致患者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方法:收治精神障碍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统计心电图报告结果、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分析结果.结果:住院治疗半个月开始显效,研究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提高患者对西药的耐受度,明显减少药物所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患者和家属接受良好,满意度高.
本文主要介绍了慢病管理组成元素与学科介入情况.前者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机构、社会舆论、患者自我管理等,后者包括互联网及电子技术与中医药相关理论的运用,并指出了目前慢病管理存在的部分不足,提出了改进、发展的方向.
腹针疗法由薄智云教授所创立,是一种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核心,通过在腹部进行针灸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1].2004年6月始,对收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施以了腹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萎缩性胃炎患者行腹针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儿童慢性鼻窦炎中医谓之小儿慢性鼻渊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与成人不尽相同.各窦的发病率与鼻窦发育先后有关,上颌窦和筛窦发病率高.儿童慢性鼻窦炎多数由于对儿童急性鼻窦炎重视不足,未彻底治愈病程迁延所致,易反复发作,主要表现间歇性或经常性鼻塞,黏液性鼻涕频发鼻出血,由于长期鼻阻塞和张口呼吸,导致患儿颌面、胸部以及智力发育不良,临床治疗较为棘手.2004年笔者以来根据中医理论自拟鼻渊通窍汤内服外熏治疗儿童鼻窦炎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医理论对服药时间影响疗效的研究源远流长,如<内经>中:"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张仲景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也采用择时用药法,强调在特定的时间用药,使药力与疾病的发作相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出了四时用药之规律等.祖国医学对因病因时用药的研究,值得我们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继续深刻研究.至此,笔者对祖国医学择时用药作一略述.
新生儿脐炎是指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中医理论称为脐湿和脐疮.2003年1月~2010年1月采用中药血余炭治疗新生儿脐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7~15天34例,15~30天12例;病程2~8天.脐湿36例,主要表现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微见发红,其中有12例有肿胀.脐疮10例,表现为脐部红肿热痛,糜烂,其中4例脓水流溢.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清心安神为冶疗原则,用中药复方清心安神方[1]冶疗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从电生理学基础方面阐述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临床表现与应用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心烦,失眠,口苦口臭,大便干,小便色黄,常有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结.辨证为湿热郁结,上扰心神.故用清心安神方清热利湿,安神复律.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炎症,西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有学者对中药治疗UC的研究进行了许多.大量文献报道肯定了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1].笔者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UC患者9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脂肪肝以右胁疼痛、不适,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胁痛"、"肝着"、"肝壅"、"积聚"、"痰浊"、"瘀血"等范畴.祖国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很早就有论述.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以痰湿内停,瘀阻气滞为主要病机,多因饮食失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中毒所伤等致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主要病理产物为痰饮、瘀血、气滞.病性属本虚标实证.在本为气虚,主要见肝气虚,脾气虚;在标为湿热、痰饮、瘀血、气滞,且多兼夹出现.临证治疗宜标本兼治,以确定祛邪扶正以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