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乃中国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精华.众所周知,对人体生命来说,饮食与空气、阳光一样非常重要.而中医食疗,既能食之养身又能防疾治病.中医古籍《太平圣惠方》载:“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其意是:你若能用食疗除病邪,则可使脏腑安、神志悦、气血养,可谓高明医生之上策也!在中医眼中,“药食同源”、 “亦药亦食”的食物甚众,此乃中医食疗能祛病健身的秘密所在.
挖精掘髄,力主辩证辨证论治之精神,源自古远,是中医药学、中医临床的灵魂,也是中医体系总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的思想孕育于<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金医要略>提倡"脏腑经络先后病"."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从<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本草纲目>等,都围绕理法方药,贯彻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目的.
明朝官修中医方剂著作《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一种用鸡蛋美容的方法——烫蛋疗法.乍一听觉得这名字挺奇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很简单.这烫蛋疗法只需1块纱布、2个鸡蛋、1个小碗、1个勺子就可以了.洗完脸后涂上精华素或玫瑰花露,把八成熟的鸡蛋去壳后放入小碗中捣碎,滴入1~2滴精油,快速用纱布包起来避免鸡蛋冷却.从印堂开始,用这"鸡蛋包"按摩脸部10分钟左右;如果有黑眼圈,则在眼睛上停留10秒左右,反复3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拧纱布挤出蛋汁,直到鸡蛋冷却为止.随后再把脸洗干净,把纱布里的碎鸡蛋取出来调成面膜敷脸.
在对<圣惠方>分步骤进行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的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发现一些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圣惠方>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中,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等.认为<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为探寻北宋以前中医儿科学发展概况,深入挖掘早期儿科学的理论脉络及临床诊疗经验,文章从文献角度就书中所收载的有关小儿养护思想、危急重症的预防措施等内容从7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书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某些不足,笔者也提出了相关见解,为指导现今儿科临床提供帮助.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为北宋早期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由翰林医官院王怀隐等人编撰的一部大型方书.全书共100卷,其中"卷九十九针经"、"卷一百灸经"为针灸内容,"灸经",又名<黄帝明堂灸经>, 被元代窦桂芳收入<针灸四书>中,而"针经"现仅能从<太平圣惠方>中看到.<太平圣惠方>中虽针灸内容仅占两卷,但是不仅针对当时唐宋"重灸轻针"的风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后世正确对待针与灸起了极大作用,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施灸材料,增加了隔物灸种类,提出了对灸量控制的重要性及方法.除此之外,<圣惠方>还独特地提出了灸法的一些特殊作用.以下本文就着重对<圣惠方>中灸法的学术观点做如下总结.
为整理宋代含药食方,分析其临床应用特点,本文选取《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食治”专卷中所载食方,采取共时分析及古今观照的研究方法,统计并分析宋代“食治”方的膳食类型、用药情况和应用范围。经统计,两书625首食方中235首含药(37.60%);含药食方以米面食品、菜肴和羹为主要膳食类型,粥尤多;含药食方去除重复后共用药81味,以植物药为主(72.84%);含药食方除1首用于产后调理外,均为治病而设且以虚劳和脾胃病证为多。分析后指出宋代含药食方增加有其文化科技背景,专为治病而设的食方需辨证实施。
对《黄帝内经》有关五脏六腑风病的分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相关阐述,并结合后世医家之《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方书中的治风方剂等进行病证治疗上的初步探讨.结果发现,《素问·风论》将风病分为外风、内风,文章分别从五脏六腑风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五脏六腑风病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初步探讨了《黄帝内经》有关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内涵,并结合辨证论治思想阐述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提供了初步的借鉴.
澡豆是我国古代用于清洗身体、保健皮肤、护肤美容的粉剂,历史上出现过多个药方和方剂.本文针对《外台秘要方》和《太平圣惠方》中澡豆的10个药方20首方剂,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从核心药物、单味药物、药对、方元、基方等方面展开配伍分析,并对“澡豆”进行了优化配伍,以扩大其适用范围.
历史上以"通关散"命名的方剂不少,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载有51首,同名而组方不同,分别出自<太平圣惠方>、<箧中秘宝方>、<苏沈良方>、<圣济总录>、<全生指迷方>、<汉东王先生方>、<刘氏家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杨氏家藏方>、<传信适用方>、<仁斋直指方论>、<御药院方>、<施圆端效方>、<卫生宝鉴>、<烟霞圣效>、<普济方>、<婴童百问>、<口齿类要>、<本草纲目>、<寿世保元>、<辨证录>、<良朋汇集>、<年氏集验良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串雅补>、<卫生鸿宝>、<急救痧症全集>等41种医书[1].
对<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特点进行较深入探讨后发现;(1)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与现代各脏虚证比较有较大差别;(2)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的特点是理论和经验的分离;(3)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理论和经验相分离源于<圣惠方>理论和经验的不同来源及其尚未完全统一.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32年)由政府主持,医官王怀隐、陈昭遇等编定的<太平圣惠方>,全书分100卷,凡1670门,方16834首,其中包括当时医官献出的秘方和国家收藏的名方千余首,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淳化三年(公元992),此书颁发各州,并有博士掌管.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肝脏论篇中药物应用频数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为:在16类56种药物中,解表药使用频次最高,达138次,占17.7%,其次为补虚药120次,占15.4%,第三位是温里药71次,占9.1%.分析其用药规律为:"风"为<圣惠方>中肝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具有祛风、解痉、止痛功效的解表药应用广泛;<圣惠方>中虚证无阴、阳之分,具有益气、补脾、止痛功效的补虚药多有侧重应用;<圣惠方>虚证则直指肝虚,且多虚寒之证,多应用具有温阳、散寒、止痛功效的温里药.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魏晋时的<名医别录>即有其治疗消渴的记载.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治疗消渴病的177首方剂常用的10味药,黄连就居于前3味[1].现代研究证明黄连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即黄连素,Berberine),还含有酚性化合物、多种无机元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心率失常、降血糖、抗癌等药理作用[2].笔者就近年来黄连、小檗碱及其复方在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枯矾系明矾煅烧加工后的产物,产于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中医学应用枯矾治疗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林纂要>谓其能"生肌却水";<本草纲目>称其能"吐下痰涎饮澼,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治癫痫疸疾,通大小便".<金匮要略>曾以枯矾与硝石配伍,组成硝石矾石散,治女痨黑疸.以枯矾为主药的常用方还有:<圣济总录>的白矾丸,<急救仙方>的推车丸,<太平圣惠方>的诃黎勒散等等.可见历史上,中医学使用枯矾配伍内服治疗内科疾病是相当广泛的.
中医对食疗的作用,历来给以高度评价.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曾说:“……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宋代《太平圣惠方》称:“夫食内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元代张子和也感慨颇深地说:“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用饮食来防治疾病究竟有哪些优点呢?用清代医学家王孟英的话说,就是以食物作药用“极简易,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随息居饮食谱》).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观点综合起来看,食疗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桔梗止痛,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谓: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后世医家用桔梗止痛者颇多,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 桔梗止痛的临床应用<本经>桔梗止痛,主要用治胸胁疼痛,而后世将其应用范围扩大至胸胁脘腹作痛.1.1 治胸痛 胸为心肺所居之地,气血汇聚之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肺受病,气血受伤,血脉不畅,皆可致痛.桔梗辛苦平,善行上焦,而"能治上焦之胸痛"(<本草崇原>).如,<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三之桔梗散治"急胸胁虚气所致,胀闷疼痛".药用桔梗、鬼箭羽、槟榔、木香、川大黄、赤芍,方用桔梗配木香、槟榔顺气开结以调气,配鬼箭羽、大黄、赤芍以调血,气血流畅,闷痛可止.<圣济总录>治心胸气逆刺痛,不可仰俯,用陈橘汤(陈橘皮、木香、芍药、当归、槟榔、桔梗)治病由气血凝滞而致的气逆刺痛,方以陈皮配桔梗、槟榔、木香行气,当归、芍药以行血.
温阳法是八法之一,又称温里法、祛寒法.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中医认为,糖尿病与消渴基本一致.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载方百余首,治疗药物多选择益气养阴之品.到金元时期刘河间等主张治疗消渴当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为要.清代黄坤载等认为消渴责之于肝,而治疗亦力主清热养阴.至费伯雄则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唯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天花粉治疗.
《太平圣惠方》认为,腰脚疼痛是“由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痛”.强调“宜以食治之也”,《太平圣惠方》所载食治腰脚疼痛共有5大类型9首方剂,分为肝肾虚热型、风湿型、肾气虚损型、肾脏虚冷型、肾脏风冷型,方如梅实仁粥方、豉酒方、婆罗粥方等,除了针对病证风、寒、湿的药物外,还运用米、面等与其相伍,可见注意脾胃的调理是提高治疗腰脚疼痛疗效的一种有效途径.
《太平圣惠方》是由宋太宗下诏编写的宋代第一部官修方书,它系统而详尽地总结了宋初及其以前的医学成就,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而其中的伤寒部分自19世纪以来便受多位中外学者重视,并逐渐认识到它是现存《伤寒论》的另一种版本,即淳化本《伤寒论》,并且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
由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的《太平圣惠方》于2016年5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9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韩城矿务局沉陷区的古墓葬进行清理,在盘乐村东300米处发现一座宋代壁画墓.整个墓室为磨砖对缝结构,墓内东、北、西壁面上遍布壁画.正面(即北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绘制巨石牡丹,为墓室装饰画;下部是整个墓室的主题画面——一幅令医史工作者异常惊喜的图案:画面正中为男墓主,慈眉善目,端坐于木椅上,椅后为一黑框白色屏风,其上草书题诗,部分文字依稀可见.墓主右侧有5人,3名男子正在炮制中药,另一男子端盆进入,右臂搭有毛巾,一女子手捧汤药.左侧4人,一女子执团扇在屏风后半隐半现,一男子手捧"朱砂丸"药匣,方桌后两名男子,一人手持<太平圣惠方>,另一人双手各捧一袋白术和大黄.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北宋时期的中医药文化场景,是研究北宋中医史的极好素材.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丹溪心法·火六》中的左金丸(6:1)、《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中的变通丸(又叫茱萸丸,1:1)、《圣济总录·中喝门》中的甘露散(2:1)等,都是通过改变该药对配伍的比例而来.
《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三消”一词,并对“三消”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论述,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三消”的病因病机及其中方药的分析,总结出《太平圣惠方》中“三消”的含义及辨证论治特点.
粥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最早记述了食青梁米粥治疗蛇咬伤的方剂.宋《太平圣惠方》收载药粥129方,清《老老恒言》中介绍100种药粥.当代医家岳美中用复方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邹云翔用荷叶粥降血脂,均收佳效.近年来,药粥疗法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均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粥疗已成为养生保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十种常见病症的粥疗方,可供选用.
青娥丸源于唐代,“青娥”喻少女一头乌黑透亮的美发.相传唐代广州太尉老翁张寿明得此乌发药于南岭,服后白发转黑,有“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龇髯”之诗句,故将此药命名“青娥丸”.北宋翰林医官院王怀隐收集到民间效方青娥丸,遂将此方药辑入《太平圣惠方》.嗣后宋太医局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载有青娥丸方.
公元978年,宋代名医王怀隐奉宋太宗之命,率人编纂《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编写了一百卷,为一套综合性官修医书,记载了一个传说,有一官人前往西河为使,路逢一女子年可十五六岁,在追打一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路见不平,前去责问,女子曰,此老为我曾孙,家有良药不肯服食,以致年老不能行步,所以要打他。使者感到奇怪,问女子今年几许?女子答道,已三百七十二岁。使者又问“药有几种,可告知乎?”女子曰“春名天精,夏至枸杞,秋名地骨,冬至仙人杖,亦名西王母杖。宜四时采服之,会与天地齐寿。”传说虽不乏神活色彩,但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枸杞却是实实在在的,南北朝时代名医葛洪、陶弘景,康代名医孙思邈、孟诜等医林寿星,他们都爱喝枸杞配方的药酒,至今枸杞仍是深受喜爱的益寿佳品。
北宋时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一位西河老人的传说.从前有一使者过西河,路上碰见一个貌似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子,正在打一位看来已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觉得太不合情理,于是便上前问道:"她是何人,你为什么打她?"那年轻女子说:"她是我的曾孙."使者大为惊奇,进一步问个究竟.
《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经气乃绝.”历代医家对阴阳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调整阴阳平衡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均显示出高度重视.明代张介宾总结发扬前人经验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补阴的同时加入补阳药,在补阳的同时加入补阴药,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以达到阴阳互生,阴生阳长的目的.其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即是此理论的典型例证.
中药的炮制与临床疗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药的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中医临床用药的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降低毒性,改变药性,提高治疗效果,保证药材质量及用药安全等,从古到今,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炮制均作了研究、探讨和总结,从而丰富了炮制的知识和理论。 宋代《太平圣惠方》说:“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切注意。”这充分说明炮制与中医临床的关系,并提醒医生必须十分注意中药的炮制。明代医家陈实功说:“凡药必遵《雷公炮炙》入药,乃效,如未制,生药入煎,不为治病,反为无益,譬如肴馔,不用烹炮生食者,岂不害人?!”如苦寒泻下药大黄,生用泻下力竣猛,经不同的方法炮制后,使其缓泻或不泻或泻阳明燥结,可辨证选用。用泻上焦实热,可用酒炒大黄,妇女经闭血瘀,可用大黄炭,以泻瘀止血;活血化瘀可用醋大黄;老弱体虚者可选用多次蒸制的大黄。正如古人李东垣曰:“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生地,清热凉血,加酒蒸成熟地后,药性由寒变温,具有滋阴养血之功效。何首乌是中医在临床上常用的中药,生用,润肠通便,能解疮毒。治后可补肝肾,益精血,用于神经衰弱,贫血。何首乌含卵磷脂和羟甲基醌衍生物,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促进血液新生及发育,并有强心作用,它不溶于水,而溶于醇,蒸后可使卵磷脂易溶出,同时酒蒸后可使结合性蒽醌被破坏,而清除泻下作用。由此可见中药生的和炮制后的作用完全不一样,绝对不可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