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韩城矿务局沉陷区的古墓葬进行清理,在盘乐村东300米处发现一座宋代壁画墓.整个墓室为磨砖对缝结构,墓内东、北、西壁面上遍布壁画.正面(即北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绘制巨石牡丹,为墓室装饰画;下部是整个墓室的主题画面——一幅令医史工作者异常惊喜的图案:画面正中为男墓主,慈眉善目,端坐于木椅上,椅后为一黑框白色屏风,其上草书题诗,部分文字依稀可见.墓主右侧有5人,3名男子正在炮制中药,另一男子端盆进入,右臂搭有毛巾,一女子手捧汤药.左侧4人,一女子执团扇在屏风后半隐半现,一男子手捧"朱砂丸"药匣,方桌后两名男子,一人手持<太平圣惠方>,另一人双手各捧一袋白术和大黄.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北宋时期的中医药文化场景,是研究北宋中医史的极好素材.
1965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南京象山发掘晋代王氏家族三号墓(王丹虎墓)时,出土了200余颗丸状物.这些丸状物放在棺内墓主人头部左侧的一个圆形漆盒内,有朱红、粉红和白色三种颜色.丸状物的直径为0.4-0.6厘米左右,其中体积最大者重0.468克,最小者重0.275克,平均重量为0.372克.
笔者以刘武等氏通过研究新疆尼勒克的穷克科遗址出土的古代居民牙齿,发现其严重粒状磨损为线索,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及考古资料推测穷克科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赛克人(即伊赛顿人),不大可能是乌孙人,墓主人生前所吃的食物除了畜产产品及奶制品外,很可能还吃松籽、塔尔米(炒小米),有可能也吃炒小麦、炒大麦等粮食.
<武威汉代医简>是于一九七二年在甘肃省武威地区早滩坡汉墓中出土的医药简,共计九十二枚:这批简牍是迄今为止西北地区出土的医药简中数量最多内涵最完整的医药简牍,从内容来看该简出自当时的医家--墓主,是他(们)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性记录.
2001年3月23日,在砀山县城某工地发现一座古墓,现就其墓葬概况、古尸检验、墓主死因、及古尸保存方法等内容,作如下考证.1 墓葬概况古墓葬具距地表深度4米,是由外椁、中棺、内棺三具组成,外椁及中棺为柏木,以松香焊接.内棺为金丝楠木制作.一层土漆夹一层麻布,多层缠裹密封.椁外有厚30 cm的粘土,层层夯实.外椁与中棺,中棺与内棺之空间,均有糯米汁与石灰的混合物充填密封,厚度为40 cm,加之外椁、中棺、内棺计形成为六道密封圈,内棺居于古墓葬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