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圣惠方>分步骤进行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的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发现一些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圣惠方>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中,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等.认为<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